岑怡 李靜怡
肺癌介入治療患者的機體抵抗能力相對較低,均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1];另一方面,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表現出缺氧低氧狀態,又會使機體組織細胞無法獲得充足氧氣,不利于新陳代謝的順利進行,進而誘發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異常[2]。因此,重視肺癌介入治療患者合并的基礎性疾病的嚴重程度,并展開臨床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適合且具有針對性的飲食營養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7]。本研究旨在對肺癌介入治療患者不同胃腸功能情況開展胃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以積累經驗,為后續患者的臨床護理提供循證經驗。
選取2020年2—3月我院接診收治的84例肺癌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患者經病理組織活檢,明確為肺癌;患者具備清晰的意識,能與護士完成基本的言語對話及肢體表達;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條件:患者的心臟、肝臟、腎臟等出現功能衰竭;伴有原發性或者繼發性精神疾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存在耳聾、白內障等影響聽力與視力的疾病。 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齡67.5±4.1歲;平均病程8.4±1.3 d;體質量指數21.8±3.1;文化水平:小學17例,中學12例,大學13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齡68.0±4.2歲;平均病程8.3±1.2 d;體質量指數22.0±3.2;文化水平:小學18例,中學14例,大學10例。兩組患者上述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飲食干預:①入院后,由責任護士接待,針對患者當前的生理狀況以及病情需要,再輔以醫院的膳食供給水平與營養師所提供的營養評估報告,為患者擬訂個案化膳食營養方案,并督導患者每日按照方案有計劃性地攝入膳食。②住院期間的膳食為每日三餐,引導患者自行飲水及攝食,并鼓勵其少食多餐。吸氧中的患者,在吸氧未結束前不宜進食。③膳食結構中,以米粉、豆腐、奶制品、蔬菜汁、果汁、蛋類作為主要食物種類,若其未達到膳食供給需求,可指導其服用腸內營養制劑如腸內營養乳劑。④指導患者做好攝食前、中、后等不同階段的膳食管理,根據患者當前內在訴求做好護理文書的書寫,對暫處于禁食或者延遲攝食的患者做好交接班工作。
1.2.2 觀察組 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的攝食能力進行評估,根據患者胃腸功能給予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支持。
(1)胃腸內營養:對于連續3~5 d經口攝食無法滿足目標能量60%,或無法正常經口攝食者,應給予管飼腸內營養。根據所提供營養食品的不同,可以分為要素膳食、非要素膳食等。①采用管飼的方法供給患者要素膳食,如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劑、腸內營養乳劑等。根據導管插入的途徑分為:口胃管、鼻胃管、鼻腸管等。管喂滴注時,根據情況應用注射器、腸內營養泵分次注入或間歇、連續滴注。②根據病情監測白蛋白、血紅蛋白、前蛋白計數等營養指標;遵醫囑記錄患者腸內營養的種類、供給方式和量。觀察患者有無口渴、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以及皮膚黏膜彈性及尿量、大便變化,監測血糖、電解質、肝功能的生化指標,定期記錄體質量,正確記錄出入量。③鼻飼時,按護理常規操作,確保胃管在胃內,溫度38~40℃為宜,每次不超過200 ml,間隔2 h,落實口腔護理,定期更換胃管。④使用腸內營養泵時,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每日更換泵管;掌握報警原因和故障排除方法,如管道堵塞、電量不足、滴管內液面過高或過低等。持續滴入時,每2~4 h用37℃0.9%氯化鈉溶液或溫開水沖洗管道1次。
(2)胃腸外營養:對于不能耐受或伴有嚴重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患者,可通過周圍靜脈或中心靜脈輸入胃腸外營養,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種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等。①評估病情、營養狀況、判斷有無嚴重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凝血功能障礙及休克等腸外營養的禁忌證。②營養液現配現用,配置好的營養液存儲于4℃冰箱內備用,不得超過24 h。③宜選擇粗大靜脈,預計全胃腸外營養時間超過7 d者,采用經中心靜脈輸注的方式,靜脈營養導管嚴禁輸入其他液體、藥物及血液,也不可在此處采集血標本或測中心靜脈壓。④輸注速率不宜過快,一般成人首日輸液速率60 ml/h,次日80 ml/h,第3天100 ml/h。有條件者使用輸液泵控制輸注量和速率。輸液導管、輸液袋、皮膚穿刺處敷料應24 h更換。⑤監測體質量、血糖、血常規、血生化、體溫的變化,必要時記錄出入量,注意觀察輸注部位有無靜脈炎發生。⑥注意觀察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機械性并發癥,如氣胸、皮下氣腫、血腫、神經損傷、血胸或液胸、空氣栓塞等。感染性并發癥,如穿刺部位感染、導管性膿毒癥、腸源性感染等。代謝性并發癥,如代謝性紊亂、肝功能損害、腸黏膜萎縮、膽汁淤積等。
①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及干預后第14天時的體溫、呼吸、脈搏。②營養狀況:由護士抽取兩組患者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2 ml,借助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有關營養血生化指標進行測評,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③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第14天時的免疫功能水平,包含IgA、IgG、IgM值,利用德國西門子公司BMⅡ全自動蛋白質分析儀對其予以檢測。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 。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的呼吸、脈搏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基本生命體征比較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較對照組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IgA、IgG、IgM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IgA、IgG、IgM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肺癌介入治療患者可出現疲倦、低熱、咳嗽等主要臨床表現,而部分患者可合并感染性休克、呼吸窘迫綜合征以及其他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癥[8]。營養管理是保證患者獲得充足能量的前提與保證,也是患者調動自身免疫功能、應對病毒的保障[9]。但是,大多數肺癌介入治療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納差,甚至部分患者會因胃腸道功能受損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經口攝食,這將引起個體出現營養失衡或者營養不良狀況[10],直接影響患者病情轉歸,因此,對患者當前的營養狀況以及攝食能力展開個性化評估,并結合其具體特征落實營養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轉歸[11]。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IgA、IgG、IgM值均高于對照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針對肺癌介入治療患者不同胃腸功能實施不同營養方式的干預能改善個體的營養狀況及免疫能力。肺癌介入治療患者出現病情危重時,常表現出低氧血癥、機體組織血液灌注不足等情況,甚至會出現組織細胞缺血、缺氧等生理性改變,進而誘發腸道黏膜細胞萎縮、腸壁通透性增加,從而引起腸道菌群易位、內毒素進入血液,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發生[12]。而肺癌介入治療患者可能出現自身免疫機能及營養狀態失衡,通過血生化指標顯示,其IgA、IgG、IgM值以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會出現不同程度降低[13]。而免疫機能低下,又間接預測了患者病情將出現負面轉歸。所以,在膳食營養方面探尋出一種保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以提高機體免疫水平、營養狀況的方法具有重大臨床意義。本次研究中,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當前病情危重情況、營養水平以及攝食能力等情況展開綜合評估,并在此基礎上落實要素膳食營養護理方案。其中,腸內營養方案是一項與機體胃腸道生理功能最接近的營養方案,以維系自身代謝所需要的能量供給,從而強化腸道黏膜屏障 ,降低腸道菌群易位可能性,對病情的控制起著一定正向助益[14]。但是,肺癌介入治療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及營養狀況相對低下,臨床上單純予以腸內營養無法使患者免疫能力及營養狀況得到最大程度恢復,導致患者病情預后無法達到預期[15]。隨著針對性飲食營養護理方案的落實,在營養素中加入了免疫調節性成分,能刺激人體的免疫應答機制,即免疫性腸內營養制劑能提高免疫水平,從而提高機體的營養狀況[16]。有文獻指出[17],要素膳食中加入了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與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這對肺癌介入治療患者的免疫機能改善有所助益,且能降低感染,縮短住院時間,進而提高營養水平[18]。
本次研究比較了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體溫、脈搏、呼吸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呼吸、脈搏值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針對肺癌介入治療患者不同胃腸功能實施胃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能改善個體的生理狀況,使機體趨向于穩態,使生命體征得以平穩。由于該項護理方案能改善個體的腸道黏膜保護屏障,進而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水平[19]。隨著腸內與腸外營養制劑的應用,其中的營養類物質能刺激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有利于腸道上皮細胞修復,這能維系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該項護理方案能根據患者特有的營養狀況以及疾病特征實施相應方案,從而刺激機體免疫細胞強化應答能力,促進機體細胞因子的合成與釋放,降低炎性因子對人體的不良刺激[20]。
總之,肺癌介入治療患者胃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能使機體獲得一定的營養供應,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穩定患者基本生命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