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何希,李文峰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影像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8)
肩周炎為自愈性疾病,但其病程較長,肩部疼痛可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且急性期疼痛劇烈,夜間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治療肩周炎主要為口服止痛藥、神經阻滯法、局部封閉治療等,中醫治療包括針灸、電針、穴位按摩、灸法等[1]。西醫封閉治療可暫時緩解肩周炎的癥狀,但多次治療后易引起組織粘連等后遺癥,不宜長期使用[2]。中醫療法中多采用傳統中醫手法與灸法治療對應穴位,具有治療效果顯著、痛苦小、方便等特點[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磁共振成像(MRI)觀察混元灸治療肩周炎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 例肩周炎患者,其中男22 例,女 28 例;年齡 30~70 歲,平均(50.02±15.01)歲;體質量55~75 kg,平均(65.65±3.37)kg。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有過勞、受寒冷、外傷史;發病多具有隱襲性,但無全身癥狀、無局部紅腫;肩部疼痛顯著,肩關節上舉、外展時疼痛加重,且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可在后期緩解,但肩關節活動仍受限,日久可伴三角肌萎縮;壓痛點常見于肱二頭肌長頭腱、肩峰下滑膜囊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早期X 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較久者可表現出骨質疏松,偶有肩袖鈣化點[4];臨床資料、影像學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過敏體質;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治療中斷者;無法配合檢查者;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將30 g生姜搗碎并制成餅狀,置于患側肩關節肩前穴上,在其上鋪設艾絨并點燃,每次治療30 min,以肩關節處皮膚潮紅但不感灼熱為宜,每周3次,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2.2 檢查方法 MRI 采用德國GE 公司的Signa HDX Serise 1.5T核磁共振機器,用肩關節專門的線圈進行數據采集,常規掃描肩關節軸位的質子密度加權像(PDWI),肩關節斜冠狀位的PDWI和T2加權成像(T2WI),斜矢狀位為T1加權成像(T1WI)。斜冠狀位掃描定位線為平行岡上肌肌腱走行,斜矢狀位掃描定位線為垂直岡上肌肌腱走行。重復時間/回波時間(TR/TE)2 100~3 500/54~117 ms,采集均數為2,層厚3~4 mm,矩陣256×192,視野(FOV)20 cm×20 cm。圖像分析:所有MRI圖像傳輸至GE WORKSTATION AW4.6工作站,并進行圖像后處理。由兩名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對治療前后的圖像進行閱片分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3個療程后,根據療效評定標準[5]評估臨床療效:治愈,肩關節疼痛完全消失,活動不受限制;顯效,肩關節疼痛基本消失,可適當進行活動;有效,肩關節疼痛有所減輕,可進行輕微的活動;無效,肩關節疼痛未減輕或加重,活動仍受限。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觀察MRI影像學表現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50例肩周炎患者經混元灸治療后,治愈7例,顯效18例,有效1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00%(44/50)。
2.2 MRI 影像學表現變化情況 治療后,肩周炎患者的滑囊及關節腔積液、肩部肌腱變性改變、混合型的肩關節MRI影像學表現發生率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MRI影像學變化情況[n(%)]Table 1 Changes of MRI imag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
肩關節的解剖結構較復雜,具有活動范圍大、支點小等特點,肩周炎是由患者肩周圍軟組織病變導致肩關節疼痛及其功能障礙而引起的疾病,其發病原因一般為肩周圍軟組織承受力減弱及退行性病變,主要是由長期過度勞動而激發的慢性致傷力[6]。若肩周炎患者不及時接受對癥治療,將會損傷關節軟骨與肌腱等,從而導致骨質增生、滑膜改變及組織內鈣鹽沉積等,進而表現為關節功能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
中醫療法中采用傳統中醫灸法治療肩周炎對應穴位,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且治療方便,同時,能避免有創檢查,減少痛苦。隔物灸是在治療過程中將中醫藥物貼于患者肌表并給予艾灸,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7]。混元灸是在艾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在治療過程中將生姜碾碎呈餅狀并置于患者神闕位,然后在其上鋪設艾絨并點燃,通過艾熱透過生姜進入神闕位,有利于促進生姜的吸收,增強藥物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50 例肩周炎患者經混元灸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達88.00%,提示,采用混元灸治療肩周炎效果顯著。但臨床需進一步研究肩周炎影像學表現與混元灸治療肩周炎療效間的關系。雖然臨床常用X 線平片反映肩關節疾病的影像學表現,但其對肩周炎的診斷價值高;關節鏡檢查又具有局限性與侵襲性;而MRI 具有無創、簡便迅速、廉價、可實時動態觀察等優點,可清晰顯示肩關節各個肌腱,并能詳細了解肩關節軟組織病變的粘連與變性情況[8]。且MRI 具有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功能,可避免在檢查過程中受肩關節解剖結構復雜的影響[9]。另外,MRI對軟組織的顯示情況較好,可直觀顯示肌腱損傷的情況[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肩周炎患者的滑囊及關節腔積液、肩部肌腱變性改變、混合型的肩關節MRI 影像學表現發生率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提示,MRI影像學表現可反映肩周炎的臨床表現,從而能反映肩周炎病情,通過MRI影像學表現能準確的評估混元灸治療肩周炎的療效。
綜上所述,混元灸為臨床治療肩周炎患者的有效手段,且MRI影像學表現可用于評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