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鋒,劉小發,王紹坡,鄧雄
(1.鳳城市中醫院,遼寧 丹東 118100;2.河北省中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3.新疆和田市鄧雄個體診所,新疆 和田 848000)
胃潰瘍是一種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對于黏膜自身消化造成的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引發該病的原因涉及藥物、飲食、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等方面,發病后患者可出現呃逆、噯氣、反酸、腹痛、出血等癥狀,嚴重時可發生胃穿孔,不利于身體健康。肝胃不和證主要是因肝氣郁滯、胃失和降所引發。既往臨床在治療該病時,主要通過西藥快速止血以及降低疾病損害,但效果并不理想且疾病易復發。近年來,大量臨床實踐表明,中醫通過給予患者臟腑補瀉、扶正祛邪等原則治療胃潰瘍肝胃不和證效果顯著。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08例胃潰瘍肝胃不和證患者,旨在探討肝胃百合湯治療胃潰瘍肝胃不和證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胃潰瘍肝胃不和證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4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9 例;年齡20~72 歲,平均(46.03±3.73)歲。觀察組男27 例,女 27 例;年齡22~70歲,平均(46.13±3.9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通過X線鋇餐以及內鏡檢查確診;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肝胃不和證診斷標準[1]:患者有脾系癥狀,存在口氣、食欲減退、大便稀、腹脹、舌苔白厚、舌質偏紅等癥狀;符合《慢性胃潰瘍診斷標準》胃潰瘍診斷標準[2]:伴有不同程度的噯氣、反酸、腹痛等癥狀。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語言、聽力、精神等障礙;大量出血、癌變、穿孔;患有嚴重臟器官疾病;研究前已接受相關治療,且病情未得到控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硫糖鋁片(江西金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090)和蘭索拉唑(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088)治療:硫糖鋁片每次0.25 g,每天3次;蘭索拉唑每次30 mg,每天3次,連續治療2周。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肝胃百合湯治療:組方為百合、九節茶各30 g,丹參、柴胡各15 g,烏藥、黃芩、郁金、川楝子各10 g,甘草6 g;若患者有腹脹癥狀,可加入厚樸、香附各10 g;若患者有胃脘灼熱癥狀;可加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沙參各15 g;若有便秘癥狀,可加入火麻仁20 g;若有食欲不振癥狀,可加入麥芽15 g,砂仁5 g。在上述藥方中加清水煎煮,每天1劑,連續治療2周[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以及胃鏡檢查進行評價,若出血、反酸、噯氣等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無潰瘍存在,為顯效;若出血、反酸、噯氣等癥狀有所緩解,胃鏡檢查潰瘍改善,為有效;若出血、反酸、噯氣等癥狀無改變,胃鏡檢查潰瘍甚至有加重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評估治療前后的證候積分,主要證候是出血、反酸、噯氣、腹痛,評分準則為0~3 級法,0 分為無證候,1 分為輕度,2 分為中度,3 分為中度。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發熱、面部浮腫、咳嗽、便秘等。④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與白介素-6(IL-6),抽取患者3 mL 清晨空腹靜脈血,以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各項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出血、反酸、腹痛、噯氣等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4 54出血治療前2.05±0.68 2.11±0.66 0.465 2 0.642 7治療后0.26±0.08 0.39±0.09 7.933 4 0.000 0反酸治療前2.05±0.97 2.17±0.62 0.765 9 0.445 4治療后0.54±0.14 0.76±0.16 7.604 1 0.000 0腹痛治療前2.24±0.59 2.27±0.61 0.259 7 0.795 5治療后0.21±0.06 0.32±0.08 8.083 3 0.000 0噯氣治療前2.19±0.38 2.23±0.41 0.525 8 0.600 1治療后0.17±0.08 0.29±0.09 7.323 1 0.000 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炎癥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TNF、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m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io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mL)

表4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m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io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mL)
注:TNF,腫瘤壞死因子;IL-6,白介素-6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1.04±0.14 1.26±0.17 7.340 8 0.000 0例數54 54 TNF治療前0.67±0.28 0.66±0.27 0.188 9 0.850 5治療后0.31±0.09 0.42±0.12 5.388 8 0.000 0 IL-6治療前2.13±0.64 2.14±0.59 0.084 4 0.932 9
胃潰瘍是指胃腸道黏膜在某種情況下被胃酸或胃蛋白酶消化而造成的潰瘍,其發病率高、周期較長。臨床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生與藥物、遺傳、胃運動異常、精神因素、細菌感染、飲食等密切相關[4]。胃潰瘍的發生具有周期性特點,可在季節交替時發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導致胃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等嚴重后果。中醫認為,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為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等,主要特點是胸脅、胃脘脹痛、呃逆、噯氣等,寒邪侵入至肝胃后,可擾亂肝胃正常功能,從而造成肝胃不和證[5]。
對于胃潰瘍肝胃不和證患者的治療,西藥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控制飲食、有效止血、保護胃黏膜等,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而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該病主要與飲食不節、寒溫不適、脾胃及傷有關,屬于“胃脘痛”范疇,以清熱化濕、疏肝和胃、溫胃健脾、祛瘀止痛為治療原則[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各項積分、不良反應發生率、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肝胃百合湯治療胃潰瘍肝胃不和證,可促進疾病恢復。蘭索拉唑與硫糖鋁片均是治療胃潰瘍的常規藥物,可快速消除疾病癥狀,但藥物所造成的不良反應較多,并在治療時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本研究所用的肝胃百合湯出自于《夏度衡醫案》[7],全藥方具有疏肝理氣、清胃活血的效果[8]。在藥方中,百合具有調中理氣、潤肺止咳、清心安神效果;柴胡可疏肝解郁、調暢氣機、和解表里、升陽舉陷;川楝子及烏藥可疏肝降胃、順氣止痛,黃芩可進一步提升疏肝和胃、解郁、活血通絡作用,諸藥合用可對肝胃氣機進行調暢。在實施臨床治療時,根據患者突出癥狀進行加減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實現對癥治療,更有利于疾病恢復。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西藥治療,給予胃潰瘍肝胃不和證患者肝胃百合湯的效果更佳,可改善腹痛、出血、反酸等癥狀,并可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且藥物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