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堅,朱吉生,占勁松,崔芳芳
(谷城縣人民醫院感染科,湖北 襄陽 441700)
以往常規穿刺積液抽吸操作難度較大,近年來,胸腔置管引流聯合尿激酶方案多被用于結核性包裹性胸腔積液的臨床治療中,具有微創、組織刺激小及操作簡便等優勢,但存在個體療效差異大,總體病情控制效果欠佳等問題[1]。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序貫藥物沖洗方案輔助胸腔置管引流對結核性包裹性胸腔積液的療效及安全性,旨在為臨床治療方案選擇提供更多循證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結核性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23~62 歲,平均年齡(32.98±6.40)歲;病程52~93 d,平均病程為(73.39±9.72)d;病變位置:左側31 例,右側19 例。觀察組男35 例,女 15 例;年齡21~63 歲,平均年齡(32.40±6.33)歲;病程50~95 d,平均病程(74.11±9.80)d;病變位置:左側29例,右側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位置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協和呼吸病學》診斷標準[2];CT 掃描提示胸腔內包裹性積液;血清葡萄糖含量<3.4 mmol/L,血清腺苷脫氨酶>45 U/L,腺苷脫氨酶胸液與血清水平比值>1;年齡18~65 歲。排除標準:胸腔積液細菌培養(+);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其他原因導致胸腔積液;既往胸腔手術史;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系統疾病;心、腦、肝、腎功能障礙;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標準抗結核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尿激酶沖洗方案治療,即充分引流且無液體引出后,給予尿激酶(吉林敖東洮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692,規格:10 萬U)10 萬U+0.9% 氯化鈉溶液 20 mL由胸腔注入,每2小時翻身1次,保留24 h后再充分引流。觀察組則采用臭氧聯合尿激酶序貫沖洗方案治療,即在尿激酶注入前給予20 μg/mL濃度臭氧蒸餾水500 mL灌注胸腔,浸泡20 min后排出,其他操作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每周治療2次,4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2]:顯效,胸腔積液和分隔基本消失,胸膜未見增厚;有效,胸腔積液量降低超過基線50%,分隔減少,胸膜部分增厚;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②比較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包括置管引流時間、胸腔積液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病理及功能水平,包括胸膜厚度、胸腔積液蛋白質及WBC計數。胸膜厚度檢測采用美國GE 公司生產的Logiq 7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抽取胸腔積液對蛋白質和WBC計數水平進行檢測,其中蛋白質檢測采用瑞士Roche 公司生產的Cobas C312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WBC計數檢測采用手工顯微鏡技術法。④比較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胸痛、出血、胃腸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及腎功能損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30 例,有效16 例,無效4例;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25例,無效13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46/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0%(3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4,P<0.05)。
2.2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置管引流時間(8.42±1.04)d、胸腔積液消失時間(8.15±1.86)d、住院時間(11.82±2.39)d 均短于對照組的(32.35±4.50)d、(14.09±2.59)d、(16.31±3.64)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36.64、13.17、7.29,P<0.05)。
2.3 兩組病理及功能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胸膜厚度小于治療前,胸腔積液蛋白質及WBC計數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60、13.38、15.07,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胸膜厚度小于對照組,胸腔積液蛋白質及WBC 計數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8、11.63、9.2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理及功能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t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病理及功能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t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WBC,白細胞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50 50胸膜厚度(mm)治療前3.76±1.17 3.83±1.20治療后2.31±0.52 1.78±0.35胸腔積液蛋白質(g/L)治療前54.75±8.07 54.59±8.03治療后49.42±5.98 37.84±3.72胸腔積液WBC計數(×103/L)治療前2.92±0.68 2.88±0.65治療后2.03±0.42 1.38±0.27
2.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胸痛3例,出血2例,胃腸道癥狀4例,神經系統癥狀1例,腎功能損傷2例;對照組發生胸痛2例,出血1例,胃腸道癥狀5例,腎功能損傷1 例。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12/50),高于對照組的18.0%(9/5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42,P>0.05)。
目前,胸腔置管引流聯合尿激酶沖洗方案已逐漸成為結核性包裹性胸腔積液臨床治療的首選;其中,尿激酶是一類由人尿液中分離獲得的蛋白酶類物質,可通過刺激內源性纖維蛋白酶原轉化形成纖維蛋白溶酶,將纖維多房間隔和胸膜上沉積纖維蛋白溶解,從而降低胸腔積液黏稠度[3]。尿激酶注入胸腔后還可增加積液自由流動性,進一步降低包裹性胸腔積液排出難度,加快肺組織復張;同時,胸腔注射尿激酶能去除堵塞胸膜淋巴微孔纖維組織,提高胸腔積液重吸收速率;但尿激酶應用后對于纖維板總體溶解作用較弱,更適用于早期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有研究顯示,胸腔鏡手術輔助治療可有效去除質韌胸膜纖維板分隔,提高尿激酶治療效果,但術后形成新鮮創面可加重胸膜損傷,影響病情康復進程[4-5]。
近年來,臭氧被逐漸用于結核性胸膜炎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自身強氧化效應對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進行破壞而達到抑殺作用。臭氧應用后無需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胸腔細菌感染,同時,還可降低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性,誘導異煙肼耐藥菌株轉變為敏感菌株[5-7]。有研究顯示[8-10],臭氧水溶液能刺激局部組織血液循環灌注量增加,增強血液細胞攜氧能力;同時,增強局部免疫反應和拮抗前列腺素合成,還能發揮高效抗炎作用,控制胸腔內滲出液量,并有助于加快創面愈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置管引流時間、胸腔積液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臭氧輔助用于結核性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治療在早期實現結胸腔積液吸收,促進機體康復進程方面具有優勢,與以往報道結果一致[5]。觀察組胸膜厚度小于對照組,胸腔積液蛋白質及WBC計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結核性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先行臭氧胸腔沖洗有助于促進胸膜纖維板溶解,降低胸腔積液內蛋白質和WBC計數水平,且未加重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序貫藥物沖洗方案輔助胸腔置管引流治療結核性包裹性胸腔積液可有效促進積液吸收,加快術后康復進程,減小胸膜厚度,降低胸腔積液蛋白質及WBC計數,且未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