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堅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撫州 344000)
腦梗死為臨床神經科常見多發病,主要因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皮細胞損壞以及局部血栓出現壞死等導致,具有發病快、病情嚴重、致殘率高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因此,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重視[1]。據統計,腦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復,但目前有關臨床療效的具體觀察指標尚未明確[2]。本研究旨在探討腦梗死患者D-二聚體、hs-CRP及抗凝血酶III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50名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1~53 歲,平均年齡(36.1±2.3)歲;文化程度:小學11 例,初中8例,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23例。對照組男25名,女25名;年齡22~52 歲,平均年齡(36.3±2.1)歲;文化程度:小學12 名,初中9 名,高中7 名,大專及以上22 名。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受檢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血清備制完成待測。利用免疫比濁法(德國西門子醫學診斷產品有限公司)檢測D-二聚體;免疫比濁法(廣東普門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檢測hs-CRP 指標;利用發色底物法(德國西門子醫學診斷產品有限公司)檢測抗凝血酶III 的活性。上述檢測的具體過程應按照具體規范進行。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D-二聚體、hs-CRP及抗凝血酶III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D-二聚體、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D-二聚體、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D-dimer,hs CRP and antithrombin Ⅲ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D-二聚體、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D-dimer,hs CRP and antithrombin Ⅲ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抗凝血酶Ⅲ(%)70.24±3.14 112.52±5.30 48.531<0.05例數50 50 D-二聚體(mg/L)1.25±0.32 0.64±0.14 12.350<0.05 hs-CRP(mg/L)10.24±1.78 3.12±0.41 27.563<0.05
腦梗死臨床又稱為缺血性卒中,中醫稱為卒中或中風,是因某種原因形成的局部腦組織出現供血障礙導致的腦組織缺氧性病變壞死,臨床常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腦梗死根據發病機制分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以及腔隙性腦梗死等。為進一步提高疾病監測診斷水平,臨床需在醫學檢驗層次上升級對血液高凝狀態和機體感染的鑒定方案,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D-二聚體在臨床中也稱為D-D,是纖維蛋白纖溶出的特異性分子標志物,主要作為檢測肺栓塞、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的指標。若檢測發現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呈明顯升高,則表明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3]。D-二聚體可有效反映出腦梗死患者的具體類型如:D-二聚體水平顯示最高的為心源性腦梗死,其次為血栓性腦梗死,最低的為腔隙性腦梗死[4]。另外,D-二聚體水平的具體變化還與腦梗死的具體面積直接相關。在腦梗死患者的發病初期,D-二聚體水平明顯上升,但經治療后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D-二聚體水平仍高于正常水平,表明,經過治療后可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的凝血系統,并根據D-二聚體的變化情況得知血栓變化情況,從而得知腦梗死病情程度。因此,檢查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可有效診斷腦梗死病情。
hs-CRP 是C 反應蛋白(CRP)的一種,其水平變化與感染、損傷以及風濕等疾病直接相關。有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hs-CRP 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5]。腦梗死與患者腦內血管或頸動脈等其他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而hs-CRP則通過單核細胞、補體系統、巨噬細胞等參與泡沫細胞形成、纖溶失衡、血栓形成等過程,以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穩定性,從而形成血栓導致腦梗死[6]。有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hs-CRP 明顯升高,hs-CRP 可有效反映腦梗死患者炎性反應的具體過程[6]。因此,通過檢測hs-CRP水平變化可有效判斷腦梗死患者病情。
抗凝血酶Ⅲ是一種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質,主要由肝臟、血管內皮細胞等合成,可直接與纖維蛋白、尿激酶等發生作用,使凝血因子或酶等失去活性。其可調節凝血和纖溶之間的關系,降低體內凝血酶水平,從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風險[7]??鼓涪笸ㄟ^與凝血酶發生反應,可有效反映當時患者機體凝血系統狀態,因此,可通過檢測患者體內的抗凝血酶Ⅲ,判斷患者是否正處于高度凝血狀態[8]。相關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正常人,且經治療可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9]。另有研究顯示,抗凝血酶Ⅲ水平與腦梗死病情程度未呈高度相關[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D-二聚體、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D-二聚體、hs-CRP 及抗凝血酶Ⅲ水平變化可有效反映腦梗死疾病變化,因此,臨床可通過檢測D-二聚體、hs-CRP 及抗凝血酶Ⅲ水平,診斷腦梗死疾病發展程度。
綜上所述,腦梗死與D-二聚體、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變化直接相關,充分了解D-二聚體、hs-CRP 及抗凝血酶Ⅲ水平變化可有效幫助判斷病情、指導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