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陽谷縣人民醫院骨外科,山東 聊城 252300)
手術是臨床治療肩袖撕裂損傷的主要手段,傳統手術損傷較大,恢復慢,現階段關節鏡微創術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并成為肩袖損傷治療的首選手術方式[1-3]。隨著對肩袖止點“足印區”的認識不斷提升,關節鏡微創術現以發展成為縫線橋固定技術,但在術后愈合時患者常伴有肩袖再撕裂[4-5]。相關文獻[6]指出,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技術可預防關節液的滲入,利于腱骨愈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術對肩袖撕裂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肩袖撕裂損傷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55.23±6.48)歲;左肩損傷22例,右肩損傷18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5.46±5.74)歲;左肩損傷23例,右肩損傷17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MRI檢查確診;具有手術指征;入院前接受保守治療無效。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者;長期吸煙對傷口愈合有影響者;巨大型肩袖手術無法修復者;合并肩關節原發性凍結肩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全麻后取側臥位進行關節鏡入路,先檢查肩峰下間隙及盂肱關節,用刨刀清理肩峰下間隙內炎性滑囊;測量肩袖撕裂內外向、前后向長度;用刨刀修整肩袖肌腱組織破損邊緣,抓鉗牽拉肩袖;觀察復位情況及張力大小,并進行調整;用磨鉆打磨肱骨大結節,直至骨滲血;對肩袖L形、倒L型、U形撕裂給予對邊縫合,變為新月形撕裂后縫合線固定。觀察組采用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術,在肩袖止點足印區內側置入2 枚內排錨釘(帶有藍線與白線),在距邊緣2 cm處采用過線器打孔,每枚錨釘打兩處,相同顏色的縫合線穿過肌腱;取每枚錨釘中一束相同顏色縫線的一端向外口牽出體外,打結固定后,對相同顏色縫線的另一端進行牽拉,形成“雙滑輪”將在體外徒手打結固定的縫線牽拉回肩關節內,并在復位良好的肩袖組織上固定、打結,剪斷多余縫線;將每枚錨釘中的另外一束縫線在肌腱上方形成縫線橋,并通過無結固定方式將外排錨釘固定在大結節外側。對照組采用傳統縫線橋固定術,在肩袖止點足印區內側置入2 枚內排錨釘(各帶有1 根縫線),距邊緣2 cm 打孔,每枚錨釘2次,將2根縫合線依次穿過肌腱;每枚錨釘在復位良好的肌腱上方打結固定,在肌腱上方形成縫線橋后,置入外排錨釘固定在大結節外側。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肩關節功能,采用肩關節Constant評分[6],共100分,分數越高表明肩關節功能越好。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6 個月的肩關節前屈及體側外旋的活動度。術后6個月進行電話隨訪,統計兩組患者肩袖再撕裂與關節僵硬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像學資料 手術前后核磁片檢查及術中關節鏡顯示結果,見圖1。

圖1 磁片檢查及術關節鏡顯示結果Figure 1 Results of magnetic examination and arthroscopy
2.2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 術后,兩組Constant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Constant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onsta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1 兩組Constant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onsta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術前31.52±6.83 32.08±7.14 0.359 0.721術后86.23±2.92 87.56±6.51 1.179 0.242 t值46.583 36.315 P值0.000 0.000
2.3 兩組肩關節前屈、外旋活動度比較 術后,兩組肩關節前屈、外旋活動度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前屈、外旋活動度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houlder flexion and external rot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肩關節前屈、外旋活動度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houlder flexion and external rot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時間術前術后外旋8.53±2.42 8.54±2.38 0.019 0.985 55.85±5.12a 55.13±5.95a 0.580 0.564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前屈44.78±13.36 45.68±14.35 0.290 0.772 153.37±9.42a 156.82±9.03a 1.672 0.099
2.4 兩組肩袖再撕裂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觀察組肩袖再撕裂出現1例(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8例(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35,P=0.013)。
肩袖修復的目的在于解剖重建肩袖的止點,恢復患者肩關節功能。有研究認為,影響術后愈合的主要因素為縫線的力量、腱-骨的接觸壓力及接觸面積及術后患者的功能鍛煉[7]。而線橋技術可對修復的肩袖進行加壓,且有更為理想的腱-骨接觸面積[8]。目前,臨床治療肩袖撕裂常用的手術方式為關節鏡下縫線橋固定術,但術后的再撕裂發生率仍然較高,故需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9]。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Constant評分、肩關節前屈劑外旋活動度均較術前高(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肩袖再撕裂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肩袖撕裂損傷患者行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術有利于提高肩關節功能,降低術后肩袖再撕裂發生率。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術采用徒手對體外的錨釘縫線一端進行打結,使體外固定的縫線牽拉回關節內,在良好的復位肩袖組織上進行固定[10]。同時該手術操作可簡化關節鏡操作,通過體外打結使關節固定更加牢固,減少術后線結松動現象;且在肩袖組織上采用雙滑輪固定,可有效避免關節液滲入肩袖止點足印區,提高腱-骨壓力接觸面積,利于術后愈合。在縫線橋固定術后,多在患者的肩袖肌腱的腱-腹發生再撕裂,主要是由于排錨釘處打結固定導致肩袖組織的絞窄性缺血性壞死,發生再撕裂;而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術在內排錨釘處采用無結固定方式與垂直壓力,并不會導致絞窄性缺血壞死的發生,故術后肩袖再撕裂發生率較低[11]。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術不僅要求醫生有熟練的關節鏡操作技術,還需具有良好的縫線管理技術及在關節鏡下過線的技術[12]。因此,該術式不適合經驗不足的術者應用。
綜上所述,肩袖撕裂損傷患者行關節鏡下雙滑輪無結縫線橋固定術治療的效果較好,有利于提高肩關節功能,降低術后肩袖再撕裂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