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菲
(遼寧省朝陽市第二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朝陽 122000)
偏頭痛是一種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作性中重度、搏動性頭痛。偏頭痛患者頭痛發作時多為偏側性頭痛,且會持續4~72 h,可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較大的痛苦[1]。臨床治療偏頭痛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患者需長期、連續性服藥,易出現耐藥性,導致效果不理想。因此,臨床急需尋找有效、耐受的治療偏頭痛的方法。重復經顱磁刺激是臨床中新型的一種非侵襲性的治療方式,其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元中的膜電位改變大腦功能,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無損傷等優勢[2]。有研究發現[3],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偏頭痛患者的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偏頭痛患者,旨在分析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偏頭痛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至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8 例偏頭痛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 49 例。對照組男 26 例,女 23 例;年齡 18~67 歲,平均(48.32±4.67)歲;病程1~14 年,平均(7.35±2.14)年;頭痛發作 17~25 次/月,平均(20.48±2.51)次/月。觀察組男28例,女21 例;年齡17~67 歲,平均(49.11±4.28)歲;病程1~15 年,平均(7.81±2.37)年;頭痛發作 16~26 次/月,平均(20.12±2.28)次/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經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為偏頭痛;17~69 歲;治療耐受性良好;每月頭痛發作次數>16次。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高血壓、惡性腫瘤者;處于癲癇發作期、妊娠期、哺乳期、經期女性;腦部接受過手術金屬植入物者。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選用經顱刺激器(美國SHAKTI生產,型號:8通道經顱磁刺激器)以及“8”字形線圈(直徑7 cm)。選取患者左背外側的前額區作為刺激部位,調節刺激頻率為10 Hz,強度為100%運動閾值,刺激量為60脈沖/次,每天10次,每次間隔60 s,每隔1天1次,15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患者采用偽線圈治療,方法:選用經顱刺激器(美國SHAKTI,型號:8通道經顱磁刺激器)以及偽線圈(不產生磁場效應)。選取患者左背外側的前額區作為刺激部位,調節刺激頻率為10 Hz,強度為100%運動閾值,刺激量為60脈沖/次,每天10次,每次間隔60 s,每隔1天1次,15次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疼痛情況。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偏側性頭痛、惡性、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偏側性頭痛、惡性、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明顯改善,頭痛時間縮短80%,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4分為顯效;偏側性頭痛、惡性、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改善,頭痛時間縮短50~79%,VAS評分為5~6分為有效;偏側性頭痛、惡性、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無改善,頭痛時間縮短<50%,VAS 評分>6 分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疼痛情況包括頭痛程度、頭痛發作頻率。采用VAS評分評估頭痛程度:用長約10 cm的可游動型標尺,標尺正面標有10 個刻度,且兩端分別標刻“0”分端與“10”分端,其中0分表示無痛感,10分表示劇烈疼痛,進行評估前需先對患者講解該評估標尺的意義以及與疼痛的關聯,然后再將有刻度的一面面向患者,讓患者在標尺上標出代表自身疼痛相應位置,醫生則根據患者所標的位置進行評分。評定標準:0 分為無痛感,1~3 分表示微痛,4~6 表示中度疼痛,輕微影響睡眠,7~9 分表示重度疼痛,明顯影響睡眠,10 分表示劇痛,患者難以入睡。分別記錄兩組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頭痛發作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92%)高于對照組(81.6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頭痛發作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 個療程后,觀察組VAS 評分、頭痛發作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情況比較(x±s)
偏頭痛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原發性頭痛類型,多發病于青春期人群,中青年期則達到發病高峰,臨床常表現為發作性頭痛,并伴有惡心以及嘔吐等癥狀,此外,光線、聲刺激等均會加重頭痛,而僅需在安靜環境下或休息片刻后患者的疼痛感即可緩解[4]。偏頭痛的病因尚不明確,有研究發現其與遺傳因素、內分泌和代謝因素(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P物質等代謝異常)、飲食和精神因素等相關[5]。目前,臨床對于偏頭痛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主要有以下說法:①神經學說:認為偏頭痛發作時神經功能發生變化為首要表現,血流量變化則為繼發表現。偏頭痛先兆是由擴張性皮層抑制所引起的。②三叉神經血管學說:認為當三叉神經節以及纖維受刺激后,會引起P 物質、降鈣素基因相關肽以及其他神經肽釋放增加,而這些活性物質主要作用于鄰近腦血管壁,可引起血管擴張從而出現搏動性偏頭痛。
皮質擴布性抑制是目前被認為引起偏頭痛發病的主要機制之一,有研究[6]發現,經顱刺激能阻止大鼠皮質擴布性抑制的傳播,明確經顱刺激能有效的阻斷皮質擴布性抑制。此外,經顱刺激還可抑制丘腦神經元的誘發放電以及自發放電,能有效地阻滯傷害性感受向感受器的傳遞。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通過將通電線圈放置在人體頭部來達到刺激腦部的效果,從而能調節運動神經元的膜電位(membrane potential)達到改變大腦功能的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個療程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92%)高于對照組(81.63%)(P<0.05);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偏頭痛患者的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通過電線圈產生的脈沖磁場來刺激大腦神經,對特定區域產生引發興奮或抑制,從而調節大腦皮層神經元的興奮性,實現興奮神經組織或者抑制神經組織的作用,從而達到緩解頭痛的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個療程后,觀察組VAS 評分、頭痛發作頻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能減少偏頭痛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緩解頭痛癥狀。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選取左背外側前額區作為刺激部位,該區域被臨床認為是外部疼痛雙向調節區,與疼痛的感知密切關聯。在刺激左背外側前額區時,皮下結構(導水管周圍灰質、丘腦、紋狀體)以及額葉(前額葉、眶額葉)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有利于增加阿片類物質釋放的止痛功效,從而減少頭痛發作頻率[9]。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還能間接改善機體內谷氨酸以及β內啡肽物質的釋放水平,以便進一步降低偏頭痛的頭痛程度[10]。
綜上所述,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偏頭痛患者的療效理想,不僅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還可減少頭痛發作頻率,達到緩解頭痛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