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
(營口市中醫院消化內科,遼寧 營口 115000)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功能障礙性綜合征[1]。患者患病后常間歇性或持續性發作腹痛、腹脹、排便習慣以及性狀改變。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以及不定型幾種類型[2]。在我國,腸易激綜合征多發于中青年人,以腹瀉型最為多見。目前西醫在臨床上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主要是采用胃動力藥物、胃腸解痙藥物或止瀉藥物等對癥治療,這類治療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因為腸易激綜合征病程長易反復,此類治療方案易造成治療不徹底的現象[2]。因此,可采用中醫和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種類很多,且療效確切。本研究選擇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湯加減聯合臍姜灸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進行對照實驗,探究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29 例;年齡31~53歲,平均(43.16±2.88)歲;病程1~6年,平均(4.01±1.53)年;觀察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32~51歲,平均(40.84±3.07)歲;病程1~7年,平均(3.96± 1.45)年。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和中醫理論中腸易激綜合征相關診斷標準并經過確診[3];患者均有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各項典型表現;對本研究治療所用藥物無過敏史;神志清醒溝通能力無異常,可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了解實驗內容,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研究開始前曾接受其他藥物治療;合并心血管、腎臟以及其他器質性病變;。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口服西藥對癥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患者口服匹維溴銨片(北京萬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20133036)每次 50 mg,每天3 次,4 周為1 個療程。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入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湯聯合臍姜灸治療。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湯基礎組方如下:木香、砂仁各3 g,陳皮、法半夏、醋柴胡、炙甘草各6 g,枳實、柴胡、枳殼、厚樸各10 g,茯苓、黨參、炒白術、白芍各15 g。針對患者突出癥狀,可對配方進行對癥調整加減。對于食欲不振、不思飲食的患者,加入炙雞內金10 g、焦神曲15 g;腹痛癥狀嚴重患者,加入大腹皮15 g、醋延胡索10 g;腹脹癥狀嚴重患者,加入檳榔片10 g、大腹皮15 g;對易怒患者,加入玫瑰花6 g、合歡花10 g。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將藥液濃縮至400 mL,每天分早晚兩次服用完1劑,每次200 mL。服用4周為1個療程。臍姜灸配方以及用法:以姜作為原料,取500 g小黃姜攪拌成姜蓉,瀝出姜汁至不流姜汁的程度。使用圓形模具,將姜蓉做成半徑5 cm厚度3 cm的餅狀,中間留1元硬幣大小孔洞,待用。將艾絨平鋪,做成直徑5 cm,厚度2 mm的艾絨片,待用。并取附子粉待用。患者取平躺體位,以患者肚臍為中心,撒附子粉末完全覆蓋肚臍。將溫度計感應一側置于肚臍旁皮膚,將有孔洞的姜餅放置在上面,孔洞上覆蓋特制純銀圓片,鋪艾絨,使用酒精點燃,艾絨燃燒,溫度計顯示39~42 ℃,燃燒時間持續8~10 min,艾絨燃盡前平鋪第2 層,重復以上步驟,共平鋪8層,溫度始終控制在40~42 ℃,持續30 min,待溫度降下到<39 ℃,結束治療。每周2~3次,4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主要評價腹脹、腹痛、易暴躁發怒幾項主證(分數0~6分)和兩肋脹滿、胸悶犯惡、不思飲食幾項次證(分數0~3分),分數越高則癥狀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變化。免疫功能通過CD4+/CD8+水平進行衡量。CD4+、CD8+是兩種白細胞分化抗原,可通過全自動血球計數儀檢測[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n=51)對照組(n=5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腹脹5.18±0.63 1.03±0.21ab 5.16±0.64 2.12±0.43b腹痛5.39±0.53 1.08±0.29ab 5.40±0.51 1.61±0.38b易怒5.45±0.41 0.71±0.29ab 5.51±0.43 1.84±0.31b兩肋脹滿2.69±0.26 0.65±0.12ab 2.70±0.39 1.23±0.16b胸悶犯惡2.14±0.27 0.55±0.21ab 2.10±0.32 1.31±0.17b不思飲食2.67±0.17 0.57±0.20ab 2.69±0.35 1.40±0.21b
2.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CD8+、CD4+以及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CD8+、CD4+以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CD8+,抑制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CD4+,誘導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1 51 CD8+(%)治療前21.09±2.65 21.87±2.78 1.450 0.150治療后24.57±1.26 22.37±1.65 7.568 0.000 CD4+(%)治療前31.47±2.36 31.38±2.11 0.203 0.840治療后39.78±2.54 33.62±2.63 12.032 0.000 CD4+/CD8+治療前1.34±0.33 1.33±0.48 0.123 0.903治療后1.62±0.25 1.47±0.23 3.153 0.002
中醫理論中,腸易激綜合征的根本病因在于脾胃損傷,導致無法運化腸道功能,使濕邪累積、清濁俱下。因此,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應從調理脾胃入手。四逆散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肝郁脾滯,在各類肝膽脾胃等消化系統疾病中應用廣泛。香砂六君湯則常用于治療脾胃氣虛、痰阻氣滯,用途廣泛[5]。本研究中將四逆散與香砂六君湯合用,可調肝血疏肝氣,健脾行氣[6]。臍姜灸是一種藥餅灸療法,衍生自中醫經絡學說[7]。姜具有降逆散寒、溫胃和中的作用,附子可起到補下焦陽虛的作用[8]。在臍部的神厥穴進行治療有利于藥物直接作用于病所[9]。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中醫用藥療效顯著,西藥雖能控制病情緩解癥狀,但單用時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有研究顯示,T 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可能會影響腸道免疫系統,進而影響腸道感覺和運動能力[10]。其中CD4+、CD8+淋巴細胞的改變可通過影響腸道反應造成大便痛覺敏感以及頻次改變[11]。因此,調節免疫功能對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CD4+/CD8+水平均上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湯結合臍姜灸可有效調節患者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湯加減結合臍姜灸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