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凡
“我們全家只有媽媽一個人愛我,等我長大了,我想帶媽媽離開這個家。”這是一位年僅14歲的女孩對我說的話。
她是獨生女,本應是家中倍受矚目的對象,甚至持縱容態度的父母都會忍不住溺愛,怎么在一家四口的家庭、三個成年人之中,她只感受到了媽媽的愛呢?
趁家長會召開之際,我與她的母親在會后促膝長談,這才了解她的心理緣由——紅白臉式教育的后果。
所謂紅白臉式教育,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如同登臺唱戲一般,父母雙方一人扮演紅臉(溫和的角色),一人扮演白臉(不討好的角色),使孩子屈從、害怕白臉,轉向聽從并依賴紅臉。
她的媽媽便扮演著紅臉的角色,在爸爸和奶奶板起臉訓斥之后,給予她輕柔的擁抱,溫柔地指導她接下來的行為方向。
“為什么不讓爸爸和奶奶也親切地教導她呢?”我問她的媽媽。
“小孩子哪里肯一直都聽話啊?”她的媽媽也很苦惱,“不給她長點兒教訓,她后面又會繼續犯錯。”
為了使家庭兼具權威與溫暖,不少家庭都會對孩子恩威并施,通過“打一棒子,給一顆糖”的方式,使孩子既得到教訓又不會產生逃離家庭的念頭,仍把家庭當作愛的避風港。
適當地給予孩子懲罰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這可以減少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但關鍵在于,由誰來懲罰,如何在懲罰的同時又不傷害孩子的內心呢?
紅白臉式的教育一直由固定的人擔任懲罰對象,孩子必然對其產生抗拒心理,并且也會出現心疼、憐惜紅臉扮演者的情感,就像這位14歲的女孩兒,她對于父母雙方的態度截然不同,已然把家庭劃分為兩個陣營:她與愛她的媽媽、“不愛”她的爸爸與奶奶。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易于做表面功夫,安靜敷衍地聽完白臉的責罵,立刻去紅臉那兒尋求安慰。這種深層心理問題的表象往往是隱性的,就在父母雙方都以為孩子“乖乖聽話”了,為這套教育模式沾沾自喜時,孩子的內心正在漸漸扭曲,最終形成“兩面派”的作風。
她的媽媽因使用這套模式習以為常了,意識不到孩子心理問題的誘因,當我提出她的教育方法存在缺陷時,她的母親搖搖頭:“不可能,這么多年了,她頭一回出現這種狀況。”
真的是頭一回嗎?還是之前積累、壓抑的部分都被忽略了呢?家長們總是等事情爆發了,才會去想補救的方法,而補救時又意識不到是源頭出了狀況。
一點一點的累積,仿佛壓死駱駝的千千萬萬根稻草,很多家長卻只看到了最后一根。想要掐滅孩子心理問題的火苗,家長應采取心理疏導的方法,消除孩子對家庭的不安感,從根本上拋棄紅白臉式的教育,多給“白臉”表現的機會,打破孩子的心理定勢,扭轉孩子對他們的看法。
在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時,請務必說明懲罰的目的,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在問題行為出現的開始采取懲罰,以及時地制止不良行為,并轉變積極的方向。
“紅白臉”式的教育模式不可取,當父母陷入僵化的固定角色之中,孩子會隨角色的屬性擺出兩副面孔,形成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與其去追求孩子表面上的“聽話”,不如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日漸成長的身形之下,是一顆需要被呵護的、懵懂的心。
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