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贊紅
晚上6:30,中午預約的男生小李如期而至,他頭發蓬亂,神情緊張,雙手不時搓褲子,好像不知如何擺放。坐下后,我先給他遞上一杯溫水,讓他平復一下情緒。我剛開口“今天有什么事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他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自己的痛苦。“老師,我快受不了了,我太孤獨了。”說著用手把自己的頭緊緊抱住。小李話語不多,每說一句話都要皺下眉頭,似乎很費力。在像擠牙膏似的斷斷續續的表達中,他講出了纏繞心頭的困擾:小時候村里人不多,幾乎沒有玩伴;上學后沒什么朋友,感覺一個人挺好;直到高中,發現自己沒有朋友太孤獨了,有時想交朋友,可是大腦中的另一個“我”會阻止他交朋友。媽媽也很努力地幫助他交朋友,周末把同學請到家里吃飯,可是他卻感到不自在,匆匆扒幾口飯,就跑開了。
想交朋友卻怕交朋友,小李內心的困擾與糾結,背后肯定有著他的故事。如何讓小李了解自己的內心,化解自己的困惑,這成了擺在我面前的難題。鑒于沙盤游戲能夠讓來訪者在“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里宣泄情緒,處理個案的挫敗感和心靈創傷,我初步考慮在接下來的咨詢中是否可以采用沙盤游戲輔導。沙盤游戲可以讓來訪者通過在沙盤內用各種模型、玩具擺出心靈的故事,使來訪者無意識接觸并表達超語言的經歷和被阻礙的情緒感受。申荷永說過,無形的心理內容以某種適當的象征性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獲得改善和調節,創造與發展,以及自性化的體驗,便是沙盤游戲的無窮魅力和動人的力量所在。此外,小李在言語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而沙盤游戲對來訪者個體運用準確的言語表達自身問題和事件的能力依賴性并不強,小李可以通過沙盤游戲緩解當前的雜亂無助的情緒,發現隱藏在事情背后的原因,進而實現自己的成長。綜合來看,沙盤游戲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解決小李心理困惑的輔導方法。
為此,我向他介紹沙盤游戲,他欣然同意。
在第一次體驗沙盤游戲前,我告訴小李:“你可以感受一下細細的沙子流過指縫,沙盤底部是藍色的,可以代表天空、河流、大海,你可以拿任何你喜歡的沙具,擺放在沙盤上,創造一幅沙畫。”
小李看了看架子上的沙具,并沒有挪動腳步去取,而是仔細地撫平沙盤中的沙子,3分鐘后,報告說:“老師,我做好了。”沙盤上什么也沒擺放,就是平整的沙子。我請他給作品命名,他說:“荒遠的沙漠。”我問他:“為什么有沒有擺放沙具?”他說:“我希望沙漠上不要留有人類的痕跡。” 初始沙畫,投射出了小李的潛意識情緒,是什么原因讓他對外界抗拒如此強烈?我沒有解釋,也沒有詢問,只是問他:“你下個星期會再來做沙盤嗎?”他點頭同意。
一個星期后,小李直接走到沙盤活動室,他把沙子仔細地撫平后,拿了一個有很多孔的塔,放在沙盤中間,塔的兩邊放了兩棵小樹,他給作品起的名字是“沙中的孤樓”。在分享沙盤作品時,我問他:“你在哪里?”他說:“我在孤樓的最頂端,我在孔里悄悄地往外看。”“你能從孤樓里走出來嗎?”“不行,我必須呆在孤樓里,外面不安全。”“別人可以進去嗎?”“這里是沙漠,他們進不來。”“怎么會想到擺放這樣的樹呢?”“我希望從樓里看出去,還能看到一些綠色。” 在這次沙盤游戲中,小李的潛意識打開了一個扇窗戶,一個孤獨、自卑、封閉又渴望交流的男孩向我們走來。咨詢中,小李講述了他的心靈故事:媽媽是江西人,爸爸有精神病史,小時候就靠爸爸做小工維持一家生活,村里和他同齡的孩子不多,有一次玩耍時和一個孩子打起來,對方的媽媽就不讓兩人在一起玩,其他孩子也都不和他玩了。媽媽就一直在家帶他,陪他玩,直到7歲他上小學,媽媽才去田里幫爸爸干活。全家最擔心的是他會不會遺傳精神病。近段時間他擔心自己是不是有精神病,我建議他去精神科就診。第二天晚上,他打來電話說醫生診斷沒有精神病,語氣很開心。我建議他試著和同桌及附近的同學交流,晚自修下課期間去操場跑步,讓自己融入人群中。
第三次咨詢,小李一進來,沒有說一句話,直接開始創作沙畫。他在沙架上拿了很多帶槍的士兵和一些動物,專注地在沙盤上擺放起來,這是一幅戰爭的畫面:有的士兵倒下了,有的士兵在射擊,有的士兵在指揮,還有一些體型龐大的動物被打死后東倒西歪地躺著,沙盤的左上角有一個湖泊和一片樹林,湖泊里一只鱷魚咬住一只想逃上岸的鴕鳥的腿。他給作品取的名字是:沙漠中的戰爭。他解釋說:沙漠上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戰爭。我問他你在哪里,他說在指揮。
第四次咨詢,他在沙盤上挖海,挖得很專注,面積很大,用刷子把沙盤底部仔細地清理干凈,并在他站的右側筑起堤壩,然后在頂端放上三棵柏樹,再把堤壩加固一下,接著在柏樹的旁邊放上一棵大樹,樹的前面放了一只鵝和一只雞,海里放了兩只鴨子,沙盤的左上角放了一個風車,海的中間是一塊陸地,他說這是一座島嶼,島的中央擺放了一個開著門的帳篷,旁邊是一棵柏樹。他給作品起的名字是:島。并解釋說這是一個春天,他喜歡站在正對著帳篷門的這個角度看沙盤,此刻心里感到很安靜、很輕松。這次沙畫反映出來的信息如此豐富完整,令我欣喜。小李打開了通向外界的通道,自我修復的能量被激活,已走出了孤樓,正朝著富有生命活力的、開放的世界走來。
偶爾小李還會來心理咨詢室,會咨詢一些如何與同學相處的問題。一次路上碰到他媽媽,她高興地對我說,兒子現在回家笑容多了,還能和她說說學校的事,他說心理老師幫助他搬走了心中的巨石,人一下子輕松了很多。
沙盤作品的主題是對所表現的象征性意義的概括,反映來訪者內在心路歷程的變化,主題包括受傷和治愈兩大類。小李在“問題呈現”和“對抗斗爭”兩個階段的作品中,展現出受到的創傷和內心的沖突,而在“成長治愈”階段則表現出內在的積極變化。“不讓人類的足跡留在沙漠上”“我躲在孤樓的最高層看外面”“沙漠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戰爭”“我在島上的帳篷里休息”,這些活動場景的呈現表達了他的內心世界,負面情緒得以宣泄,自我愈合的潛力得到了激發。四次沙盤游戲,讓我深刻地見識了來訪者就是自己“沙世界”的專家。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