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慶
摘要:當前處于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媒介,通過互聯網人們開展各種社會實踐。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與漏洞。誠信做人也是互聯網經濟體系下的重要內容,只有不斷加強互聯網的誠信體系建設,才能夠在互聯網時代實現經濟的騰飛,而互聯網的信用體系建設離不開民商法的監管與維護,不斷健全民商法的法律體系不僅起到維護市場秩序的作用,也是現代化文明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為了不斷使得互聯網時代下的個人信用能夠與當前的市場經濟相匹配,因此需要對民法典中一些缺漏進行及時修訂和完善。
關鍵詞: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經濟;互聯網經濟
1.民商法中誠實守信的定義與內涵
民商法中信用體系是指人們在進行經濟或者社會活動時,在法律的面前,人們在享受誠信帶給其資源需求的同時,人們也應該履行誠信的義務。例如在貸款機構中,銀行在人們因資金短缺造成的購買力不足予以扶持,那么人們也應在享受銀行提供的便利的同時履行貸款前的承諾,按時還清本金和利息,這才是一個誠實守信的公民應該有的作為。在互聯網時代下,信用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如果充滿著虛假與欺騙不僅會導致人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危害,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我們享受著高速經濟的同時,也應遵守這個時代的規則,逐步形成完整的個人信用體系,這是民法中信用體系建設在互聯網時代的具體體現。
2.民商法在互聯網時代誠信的缺漏與問題
2.1人們對信用體系的建設缺乏認識,導致其在以后的經濟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督促自我及時履行民法典規定的義務
人們對個人信用體系原則的內涵可分為四類:第一類,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人,要遵守承諾,履行其要遵守的義務和責任;第二類,把信用體系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指導人們的生活活動;第三類,把個人信用體系作為一種法律手段維護人們在交易往來的失信行為[2];第四類,認為個人信用體系有著雙重身份,不僅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武器,也是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正是人們對民法典的認識以及普及程度不深,很多場合下對個人信用體系都沒有良好的認識,致使個人信用體系在互聯網活動中也不受到重視,造成互聯網個人信用建設嚴重下滑。
2.2互聯網經濟時代個人信用原則滯后
互聯網時代,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生活在充滿新奇的世界里,有著自己的追求和愛好,人們再也不用考慮自己的購買力不足,資金鏈短缺的問題了,互聯網經濟提供了人們很多便利,只需一張身份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辦理信用卡,可以享受超前消費服務,互聯網時代孕育而生的支付寶、借唄、花唄、京東白條等等、提前預支手段滿足消費者各種因資金短缺帶來的消費不足。因此關于經濟方面的民法典也應與時俱進。在民法典里規定著人們需要怎么守信,什么是個人誠信體系建設,但是并未明確失信懲罰的規定,讓很多人以為失信并不重要,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借貸機會更加充足時,更應該強調失信行為的后果,讓人們敬畏法律,履行誠實守信的規則。
3.互聯網時代下民商法中信用體系構建
3.1加強對信用原則普及力度,提高人們的重視度
信用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繁榮的重要內容,針對人們對誠實守信認識不夠清楚的問題,確保合理劃分容易混淆的法律,盡可能讓人們對明法典有著清楚的認識。在失信行為面前拿出合理的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人們普法、知法、用法的良好生活習性,加大民法典的宣傳和學習力度,讓民法典走進每個人的心中。
3.2完善民法典的獎懲制度
完善民法典的獎懲制度,主要針對人們對民法典中有關誠信的內容認識程度不夠深刻,片面的認為民法典中的誠信要求主要是為了要求人們怎樣做,其違反這一條例的后果在民法典中涉及的很少,因此人們存在僥幸心理,在互聯網大時代的映射下,我們更應該加大獎懲制度的宣傳,維護互聯網活動的有序進行。在互聯網經濟中,由于人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線上的經濟活動也日益增多,因此更加需要我們完善民法典的獎懲制度。把失信、違信、不遵守互聯網規則的人納入征信黑名單,予以深刻的處罰。對于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公民,我們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為互聯網社會營造一個人人遵守互聯網法則,人人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在民法典中明確法律制度后,執法、普法單位應該加大法律的執行和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將誠信守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把誠實守信付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3.3加強政府以及相關法律的職責
信息化時代,為了和諧社會的發展和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與相關法律部門的作用,因此在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也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宏觀上把握目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微觀上把握市場上的失信行為,以促進和諧社會為出發點上,制定和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另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以及實施離不開相關部門的監督與指導,深化社會發展與改革的大方向,加快法律融入群眾的建設活動,實施將法律課堂推廣至基層的活動,提高法律的普及程度的同時,也為民商法的實施與改進提供有力人民聲援。
3.4互聯網時代下個人信用體系基礎建設
其一,普法人員要深入社會的各個行業,針對其中出現的違背個人信用建設的行為進行批評指正、教育整改,另一方面也應加強對網上信貸機構的整治力度,減少“校園貸”“套路貸”等不文明貸款平臺的泛濫,優化借貸行業的市場體系,為建設和諧文明社會做好制度保障。其二,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應當身先士卒,不斷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法律法規意識。執法部門在自身加強個人信用建設體系的同時,維護好社會誠信守信建設,為維護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才是政府機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應有的做法。
結語
在互聯網的映射下,世界各個地區交流更加頻繁,經濟貿易往來更加密切,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民法典也應與時俱進、裨補缺漏,提高民法典的普及和執行力度,促進民法典成為健全市場經濟制度、督促社會個人信用建設體系的重要理論支柱,讓民法典監控成為互聯網經濟時代的法寶與利器,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孟曉敏.談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現實融合障礙[J].法制博覽,2017(29).
[2]周航.于民商法中信用體系的構建問題探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北京市京師(武漢)律師事務所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