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芳 蔡宇 何泓鄉
【摘要】 宋代是“娛樂業”高度繁榮的朝代,市井文化發達,商業興旺,為玩具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文章擬通過對宋代兒童玩具的研究,在了解其社會背景的前提下,探索兒童玩具所體現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與當代文創產品開發相結合,針對傳統文化類文創玩具不足的現狀,以期為文創設計提供新的靈感和更多文化內涵,對玩具主題的文創設計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宋代;兒童玩具;文創設計
【中圖分類號】TS95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7-0065-03
在提倡文化創新的今天,如何賦予玩具更多的文化意義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對于文創產品的設計不因僅僅是文字、圖案的簡單插入,而是要賦予產品有特色的文化價值。立足宋代兒童玩具研究,與文創相結合,可以提出含有文化意義的玩具設計方案,為文創提供新的靈感。同時增強玩具的教育功能,寓教于樂。
迄今,學術界對于玩具類小件器物關注不夠,宋代兒童玩具的研究尚屬初始環節,研究成果更是不多。事實上,在田野考古發掘中,陶制兒童玩具出土數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在傳世文獻、畫作和詩歌中也有不少有關記載。開展有關研究是有一定材料基礎的,宋代兒童玩具也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而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文化的傳播,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社會對玩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玩具產業因此面臨著不斷變化和增加的機遇與挑戰,與傳統相結合,是玩具產業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價值。
一、宋代兒童玩具研究
宋代兒童玩具種類多樣,其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本文的兒童玩具研究將考古出土材料、傳世畫作和歷史文獻相結合,具體圍繞宋代玩具體現的兒童關懷、文化傳播和歲時節令三大內涵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
(一)兒童關懷
宋代兒童玩具所體現的對兒童的人文關懷主要是寓教于樂,在玩玩具之中進行智育、德育、美育等教育活動。
1.智育
在宋代以文道治天下的政治文化環境中,教育管理體制與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官學、私學蓬勃發展。對于小學來說,無論是官立還是私立,其入學年齡的彈性是很大的,基本從七八歲到十二三歲不等,也有早于七歲便入學的兒童。在入學之前,家庭十分注重兒童的文化教育,黃庭堅“年五歲已誦五經”。加上童子科的設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是十分注重。在入學之前,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核心,即使在入學之后,家庭教育也是兒童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
擁有最廣受眾的“磨喝樂”是當時熱門的文化商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遞著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喜愛“磨喝樂”。為適應兒童需要,還衍生出了更具藝術美感的動物形瓷器玩具。兒童好奇心重,問題多,在收到各類玩具作為禮物時,勢必也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長輩也會在歡笑中做一些解答和傳授一些對應的文化知識。雖然對待兒童很多道理無法很好地說明,很多知識也無法很好地表達和傳授,但這些玩具都會滿足兒童一些好奇心,讓他們在玩樂中逐漸認識這個世界,同時更激發其思考問題和向學的精神。
2.德育
品德教育向來為中國傳統教育所重視,宋代重文輕武和理學的發展更是加強了民眾對品德教育的重視。蹴鞠,在宋代是一項各個階層積極參與的大眾體育文化,除了發揮其增強體魄的體育作用外,宋人也重視蹴鞠運動的品德培養功能。《蹴鞠譜》有《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志誠,要信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
3.美育
美育主要關注審美情趣以及對美的感受,能夠充實人的精神,有益身心健康。而在宋代豐富的兒童玩具中,美育這一功能集中表現在“磨喝樂”和器樂類玩具之上。
紅綠彩“磨喝樂”在外觀上十分出眾。紅色搭配綠色,紅色象征吉祥、喜慶和幸福,綠色象征生命、自然和希望。這樣的配色,不是所謂“俗氣”,而是以直接大膽的色彩搭配表達心中的訴求。除了色彩,紅綠彩“磨喝樂”的裝飾工藝也能極大地刺激人的藝術感官。以“工藝”的特質去分析紅綠彩“磨喝樂”裝飾,它夸張、寫意的表現手法;古拙、奔放的藝術風格;自由、灑脫的精神境界,所體現的不僅是一種藝術美,更是一種工藝美。每一件瓷偶上的裝飾都貫穿著匠師的一種思想、一種情趣。
音樂教育也屬于美育,宋代音樂藝術的代表為傀儡戲。作為戲劇藝術,傀儡戲需要樂器進行伴奏。兒童或直接使用小型樂器玩耍,如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中就有鈸與其他兒童玩具的出現;或是進行傀儡戲表演,即直接進行戲劇表演的兒童,以一些樂器為伴奏,進行角色扮演。戲劇表演既使得兒童進行玩樂,也使得他們不斷學習進步。戲劇的表演形式既符合兒童游戲的形式,又滿足了兒童探索成人世界的好奇心,他們扮成成人世界不同階層、不同姿態的人,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當時社會的為人處世經驗,逐漸成為符合當時社會歷史文化的個體。
(二)文化傳播
文化指人類創造的一切勞動成果,是人類實踐的一切產物。文化傳播需要載體和途徑。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具有文化傳播意義的宋代兒童玩具作為承載文化、傳播文化的載體之一,起源于文化傳播,也作用于文化傳播。
宋代“磨喝樂”雖承襲自唐代,但在豐富“磨喝樂”的材質和工藝方面也極大展現了自身的獨特,其中,宋金紅綠彩“磨喝樂”獨樹一幟。紅綠彩“磨喝樂”源于印度佛教的進一步中國化、世俗化,加上儒釋道三教合流,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磨喝樂”藝術。
“磨喝樂”集中體現了宋代傳統的思想文化和中國民間信仰,宋代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代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如今要研究宋代社會和文化既離不開流傳下來的文獻典籍,也離不開不斷發現和出土的各類宋代文化遺物,存世數量不多的“磨喝樂”就極具研究價值。
(三)歲時節令
宋人極其重視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七夕等,針對不同節日民間各有不同的習俗、活動以及民俗用具和紀念品,其中許多用具在節日過后便成為孩童手中耍弄的玩具。盡管許多節日習俗在歷史上逐漸變形或消逝,但這些玩具卻成為純粹供人玩賞之物得以流傳。
像立春、上元節、清明、七夕、除夕等節令節日,兒童都可以參與其中,兒童在參與傳統節日時,在不知不覺間感受到長輩和社會的關愛,懂得孝敬長輩,感受節日本身和各類儀式傳統的重要性,讓兒童接觸和認識社會與自然,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待。
宋代大多數節日受商品經濟的影響較為明顯,形成了許多綜合性的節日,在節日習俗中增加了競技游藝的內容。宗教生活和節日娛樂結合,使節日生活多姿多彩,人們好逸樂的本性得以自由發揮,在此特別的時候,兒童的天性才得以釋放。與此同時,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得以延續和加強,尤其對于兒童或耳濡目染、或身臨其境、或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尊祖孝親”的情感和社會觀念,在社會文化和家庭合力下塑成勤勞吃苦、勇敢頑強、安分守己、謹守禮節的性情和精神氣質。
綜上所述,宋代兒童玩具本身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于宋代兒童的成長而言,是“好玩伴”也是“小老師”,在促進宋代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和積極努力學習方面作用巨大。除此之外,宋代玩具作為獨特的文化載體,而今,人們依然可以從玩具方面入手,將宋朝的優秀文化傳統進行傳承,進而學習宋人對兒童的深切關懷、學習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真心熱愛、學習宋人崇尚知識與德行的美好品質、學習宋人把生活過得快樂充實的積極態度。
二、宋代兒童玩具的文創分析
集娛樂、教育等意義于一身的宋代兒童玩具無疑是成功的,而這樣成功的案例對當今文創產業及玩具產業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鑒于此,我們提出了“玩具文創”這一概念,將文創產品對焦于玩具上,制造出既富含文化意義的文化創意產品,又具有娛樂、教育功能的玩具,總而言之,“玩具文創”既是玩具,又是文創。
就玩具產業而言,雖然現在商場里的玩具琳瑯滿目,各種玩偶、積木拼圖、玩具汽車、高達等等,但仔細看這些玩具,就會發現其形式大于內容,過于簡單娛樂,缺少可玩性和趣味性,缺少中國文化和價值的表達,更缺少“寓教于樂”的功能。在兒童自身和兒童教育都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如何設計和運用玩具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結合前文的分析,有如下文創設計建議:
(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宋代兒童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為當代兒童玩具文創設計起到很多借鑒作用。比如“推棗磨”這種玩具就非常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和濃厚的時令氣息,“玩具文創”可以借鑒這種理念,在設計時根據時令和本土花果種類進行變化。“磨喝樂”在宋代是一種重要的節令玩具,與七夕聯系緊密。除此之外它還具有啟蒙教育的功能,現代玩具文創也可以借鑒這種理念來制作現代“磨喝樂”,適當結合現代審美,也可以制作受到當代兒童喜愛的動漫角色、具有教育意義的人物、動物形象等等;傳統“磨喝樂”也可以制作推廣,這對兒童學習感受傳統審美很有幫助,孩童形象的“磨喝樂”當代也可以轉化為對兒童的關懷與祝福的寓意。除了“磨喝樂”之外,宋代節令玩具還有清明“黃胖”、端午“百索”、除夕“儺面具”等等。節令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借鑒這些玩具內涵和元素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到古人對節令的關注。在宋代,兒童是節令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很多玩具文創的靈感都可以從節令主題出發。在玩具文創挖掘節令文化的同時,反過來也可以增添當代社會的節令活動,增強生活中的節令感,促進傳統文化生活化。在教育方面,宋代兒童玩具也能對當代玩具文創提供借鑒,如“小鐃鈸”“噗噗噔”這類玩具,在具有互動性、可玩性、趣味性的同時,還有音樂啟蒙教育的功能。從傳統樂器中汲取靈感,可以設計出既有音樂教育功能又能傳播傳統樂器文化的玩具。
(二)弘揚文化,啟智育人
之所以提出要從宋代兒童玩具上獲得靈感來設計玩具文創,主要是看重了其對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作用。現在市面上的玩具普遍缺乏中國文化和價值的表達,兒童在進行角色扮演一類游戲時經常使用的是芭比和超級英雄等一類玩偶,角色扮演類游戲是兒童學習社會化的一種方式,在這種具有重要學習意義的游戲過程中加入傳統文化會對兒童的學習和文化認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宋代的傀儡戲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兒童用小樂器和傀儡進行話劇表演,既能進行音樂教育又能進行社會化教育,傀儡戲對動手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還能鍛煉兒童的動手能力,同時很多傀儡戲也是中國保留至今的非遺民俗,根據傀儡戲設計玩具文創也能夠起到傳承非遺和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現在很多玩具粗制濫造,有忽略兒童的傾向,在設計玩具文創時也應當學習宋人對兒童以及兒童教育的重視。
(三)立足實際,平衡利益
文創產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設計時應該更注重文化和創新,而不是盈利,所以不能過分迎合市場,需要傳遞出自己的文化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文創產品本身帶有公益性質,所以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應當打破界限,資源共享,尋求更多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保留自身的獨特性。除了設計文創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比如節令,開展相應的節日活動。例如博物館可以在七夕開展親子類型節日民俗活動,此時就可以相應售賣自主設計生產的“磨喝樂”文創玩具,這樣既推廣了博物館設計的玩具文創,又豐富了市民節日生活,傳播了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術,增添了生活中的節令感。除了七夕,其他節氣節日也可舉辦類似活動,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三、結語
宋代因其獨特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使得其文化成就異常豐富,在此背景下誕生的宋代玩具不僅種類多樣、盡善盡美,還寓意豐富、作用重大。
綜合出土材料、傳世畫作和文獻資料,宋代兒童玩具得以展現在眾人面前。就其文化內涵而言,除了文化熏陶,最重要的當屬對兒童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寓教于樂上,在玩玩具之中進行智育、德育、美育等教育活動。而就玩具本身而言,其造型、功用等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此外,宋代兒童玩具還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磨喝樂”即是典型代表。
基于宋代兒童玩具豐富的種類形態和文化內涵,我們進行了相關的文創設計分析,并提出“玩具文創”這一概念,期望對當今文創產業及玩具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而對于文創設計的建議,第一,要注重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尋找創新元素。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融入節氣節日特色,增強玩玩具時的氛圍感,促進傳統文化生活化,這是文創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第二,要注重對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寓教于樂,讓兒童在玩具中體驗德智體美勞教育,增強教育的趣味性。第三,要注重平衡企業、博物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文創產品本身帶有公益性質,過分迎合市場的盈利行為顯然不可取,而我們提出的“玩具文創”不僅是玩具,更是文創產品,需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一旦玩具文創發展起來,相關企業、文創店,甚至博物館、學校都可能受益,前景廣闊,也是當代文化創新的可取措施。同時,體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現喚醒民眾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這也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劉莞蕓.宋金紅綠彩“磨喝樂”瓷偶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16.
[3]劉延芳.宋代嬰戲題材繪畫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7.
[4]蘇玉美.宋代玩具研究[D].河南大學,2014.
[5]陳秋恩.朝畫今拾 共鑄經典——歷代中國畫兒童題材之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6]翁越.宋代兒童的家庭教育[D].上海師范大學,2013.
[7]李靚,康瑞軍.宋代嬰戲圖像中的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活動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7,(04).
[8]魏躍進.磨喝樂的演變與宋代陶模風俗[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01).
[9]劉晨,李麗莉.河南漯河出土宋金陶模玩具 古人掌心上的童趣[J].大眾考古,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