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雪
(作者單位: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立德樹人”是當前我國教育體系的主流思想,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逐漸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更為關鍵的是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如此才能夠保證自身綜合發展,進而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為此,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培養職業人才一線陣地,應當在完善學科設置的同時,重點開發課程的德育價值,以此豐富自身育人內涵,從而助力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成長。下面,本文首先對高職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功能開發方向進行分析。
“音樂”是美學文化的一種直觀體現形式,通過音樂作品的熏陶,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藝術涵養,從而培養學生對于事物獨特的審美能力。從另一角度而言,當學生對于“美”擁有正確的取向標準,自然會對生活中的行為模式、道德底線形成相應的判斷能力,進而在步入社會之后便能夠有意識地規范自身行為,避免由于行為不當而對就業求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高職音樂課程當中,教師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在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也確保其了解社會主流審美觀念,從而為其今后發展帶來積極作用[1]。
“創造意識”是當前高職院校的重點育人方向,作為新一代的職業人才,高職學生需要正確認識所屬專業的服務功能,并通過加深對專業的整體認識,來開發出更加豐富的職業價值,如此才能夠體現出新時代職業人才的競爭優勢,并為自身未來在工作中的表現提供更多亮點。而音樂學科是一門能夠有效開發人想象能力與抽象能力的聽覺藝術,通過音樂學習可以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并使其在不同作品中感受到積極向上的一面。以此幫助學生在生活當中始終充滿熱情,并保持高度的進取精神、開拓精神與創造精神[2]。
對于學生而言,其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不僅面對著高強度的競爭壓力,同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定的不適心理。這便導致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適應階段,并很容易在此過程中感到迷茫,從而逐漸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音樂作為一種能夠有效釋放負面情緒的藝術作品,其不僅能夠賦予學生強大的心理調節能力,同時還能夠使其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始終堅持自身的職業理想。因此高職音樂教師可以適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豐富內涵,以此進一步發揮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帶動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3]。
優秀的音樂作品當中,往往能夠體現出創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質與理想觀念。因此高職音樂教師應當重點從詞曲創作中分別提取不同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如此不僅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同時還有利于塑造學生遠大的理想目標,使其借助音樂文化的熏陶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此展現出新時代高職學生的良好精神面貌。
高職院校是我國教育系統中培養職業人才的搖籃,除了學前教育或與音樂工作崗位相關的院系專業以外,大部分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知識的需求都并不強烈。而高職音樂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卻會常常忽略這一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分配給理論知識講解較大的教學比重,但是卻沒有關注學生的自主鑒賞與感悟時間,因此導致了音樂課程不僅沒有發揮出自身應有的德育效果,同時還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使其抗拒參與到音樂學習當中。例如在教唱學生歌曲的過程中,教師對作品音調、音符的講解往往會夾雜大量的音樂專業術語,對于音樂基礎匱乏的非藝術專業學生來說不僅生澀難懂,同時也很容忽視掉作品詞、曲當中蘊含的德育思想,從而很少能夠獨立從音樂本身來獲得相應的思想感悟[4]。
高職階段學生的思維發育已經接近成熟,這一時期能夠做到對一些作品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因此高職音樂課程體系中設置的教學內容不乏一些經典的藝術曲目,并且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與哲學價值。這一設置的目的原本是為了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藝術涵養,使其在接受德育思想熏陶的同時,也能夠增強自身的人文底蘊。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卻往往并未能夠將這些作品中的德育元素發掘出來,究其原因在于這些作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之間相距甚遠,不僅沒有貼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同時也比為考慮學生的人生經歷,因此很難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自然無法體現出其德育功效。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除了應積極改變教學方法之外,還應適當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結合學生的真實標準來適時填充與完善音樂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有效感悟學科思想。
音樂本身是一項實踐性與創造性都極為突出的教學項目,學生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強化自身認知結構,才能夠有效增強對音樂藝術的感悟與思考能力,從而對其中的德育元素產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因此基于這一特點,高職院校常常會借助各類校內活動來為學生創造音樂實踐機會,如文藝晚會、校慶活動、黨建項目等等。但是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卻往往只是突出了音樂的演繹效果與舞臺效果,沒有重視對其德育內涵的設計與體現,從而導致音樂活動難以發揮其原有的教育功能,對學生產生的思想作用微乎其微。針對這一現象,高職教師除了需要進一步完善活動設計之外,還應當重視音樂藝術自身的人文內涵。確保能夠通過積極正面的宣傳引導,促使音樂發揮其感染能力,以此帶動學生思想觀念的有效提高。
對于普通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其往往并不需要對高深的音樂理論知識進行了解,因此高職音樂課程的開展范圍應盡量集中在鑒賞教學為主。通過引導學生從音符組合中提取豐富的情感元素,來完成德育思想的有效滲透,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因此高職音樂教師應當對課程設置進行合理的調整,避免教學過程中出現太多理論講解時間,導致學生無法充分感悟作品內涵。同時要充分使用先進技術,通過多媒體設備的動態展示功能,將音樂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內涵[5]。
以民族音樂作品《小河流水》鑒賞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省略關于作品調性以及詞曲方面的分析,而是重點引導學生關注歌曲的曲調變化以及語言特點,進而準確把握作品愛國思想主題,并從歌曲的曲調當中感受到創作者的濃郁愛國情懷,以及熾熱、真誠地贊美之情。而對于一些沒有歌詞的管弦樂合奏作品,教師則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借助影像資料的展示來幫助學生把握作品創作主題,例如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這一片表達歡快與希望的交響樂作品,教師在組織學生對其進行鑒賞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盛夏的黎明,植物與花朵悄然抬起頭迎向朝陽,并在一整快節奏的音符中迎接清晨的到來,以此感受作品中濃郁的生機與活力。
音樂對于環境有著很強的渲染能力,也正因如此才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從而使其感受到豐富的德育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當在課堂中為學生展開音樂教學,更應當將音樂作為校園環境構成的一部分,以此確保能夠在學生學習期間持續發揮影響作用,并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此確保音樂教學能夠發揮更加持久的德育功能[6]。
例如,學校可以將校園鈴聲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通過一些主題鮮明的音樂作品,來為學生塑造濃郁的德育氛圍。如清晨學生起床洗漱階段,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理想》這首作品,使學生在輕快明朗的旋律中迎來嶄新的一天,并保持自身積極陽光的心態;再比如,當學生放學之后,學校可以播放《回家》《愛的紀念》等作品,使學生同悠揚的旋律當中,感念教師一天辛勤的工作,以及回憶家庭中的溫暖,從而無形當中滲透感恩教育。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方向,尋找一些與之相關的音樂作品,如《青春之火》《我為祖國獻石油》《咱們工人有力量》等等,在校園文化中滲透濃郁的職業色彩,如此不僅能夠為學生樹立鮮明的理想目標,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其職業素養,從而彰顯出高職的校園文化特色。
對于學生來說,無法深刻理解德育內涵的主要障礙,便在于德育工作開展大多以教材為藍本,以課堂為依托,將教學活動限制在了一個狹小的活動空間之內,因此學生對于德育思想的感悟大多停留與思想層面,無法將之有效轉化為自身的行為能力,始終無法將德育教育的成果真實體現出來。為此,教師應當發揮出自身的組織作用,積極為學生展開各類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感悟作品優秀內涵的同時,也能夠體會“分享音樂”帶給人的成就與快樂。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將教育與實踐結合,同時也更容易使學生發掘德育教育的深層涵義。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社會實踐的機會,與社區、養老院、公益組織等相關機構合作,引導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公益服務活動當中,并通過音樂演唱的形式,將美妙的作品傳遞給每一位服務對象,從而在獲得大量實踐機會的同時,也能夠與更多人分享音樂的快樂,同時對作品當中宣揚的思想情感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再比如,教師可以借助特定節假日期間,在學校舉辦各類主題文藝晚會活動,如“感恩”“敬業”“愛國”“奉獻”等等,要求學生根據校園晚會主題,自主編創或排練一些與之相關的歌舞作品。如此不僅能夠進一步拓展德育文化內涵,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感悟,使其巧妙地借助各種實踐活動去感悟音樂作品中的豐富德育思想,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出色的職業精神。
隨著現階段社會壓力逐漸增加,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壓力也開始日益沉重起來。特別是一些即將面臨就業尋找工作的學生,更是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抑郁、焦慮的特征。而在這種情況下,音樂課程所體現的不僅僅有豐富的德育功能,同樣還包括有效地心理調節作用。因此通過音樂課程的開展,不但能夠保證學生良好的心態,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情緒排解方法,從而擁有了更為強大的心態[7]。
例如,高職音樂課程可以適當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職業規劃教育”等等,音樂教師可以在一些節奏舒緩的音樂下與學生共同交流人生規劃以及職業理想,并對其未來發展提供相應的參考意見。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緩解學生的焦灼情緒,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使其能夠鼓起勇氣面對未來的人生。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其在開發高職音樂課程德育內涵的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校方作為用人單位,需要提高對教師職后培訓的關注力度,通過不斷更新教師知識儲備的形式,來整體提高音樂教師的職業素養。如此才能夠確保其緊密貼合職業教育特色,并圍繞學生發展需求來開發音樂課程的德育內涵,以此助力高職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8]。
為此學校應當從多個層面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實踐技能。并充分結合教師的個體差異,圍繞其專業特長不同而為教師開展專項培訓。如有的教師擅長器樂,學校可以在增強其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幫助教師了解新型的教育內容與形式,并采取集中討論或研究等措施,幫助音樂教師了解德育內容的滲透途徑,以此提供給教師更加豐富的工作思路,使其能夠更加靈活地為學生開展德育教學。學校還應當積極利用網絡渠道,通過組織學生自行編排作品的方式,透過網絡平臺來面向全體師生宣揚德育思想,以此擴大高職音樂教學的影響力度,促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簡要敘述了高職院校音樂課程中,德育內涵的開發方向。進而以此為基礎,對學校開展音樂教學的具體措施提出了相關設想。希望能夠以此彰顯音樂課程的德育價值,并促使學生通過音樂學習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