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教育現代化育人模式變革中的因材施教方法進行探究,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護學生旺盛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求知欲,提高育人質量。教師要通過換位思考來實現因材施教,通過參與感與同理心實現因材施教,通過課程的紐帶作用實現因材施教,通過鼓勵質疑與激發想象實現因材施教。
關鍵詞:換位思考;同理心;主動性;聯想;想象;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 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3-0126-03
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面對育人模式的變革,教育者應在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上有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應學會換位思考,用“同理心”組織課堂教學,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保護好學生旺盛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教育現代化下的理論視角與帶給教育者的思考
教育現代化正在從教育中“物”的現代化向“人”的現代化轉變,從上級規劃部署、各層面分化落實現代化向協作互助、合力共贏的現代化轉變,從體系、理念、宏觀的現代化向實踐、行動、呈現的現代化轉變。
教育者所強調的“因材施教”,現代教育所關注的“以人為本”,其實都是這種轉變的呈現機制。我們教的是“人”,無論采取怎樣的教育引導方式,都必須先關注“人”,只是一味地強調外部條件發展的教育現代化不可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現階段,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就是教育發展不充分與不均衡。面對各區域、城鄉、校際間的差異,面對生情、師情、學情的差距,面對教育目的與社會需求的不同步,面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急需既能立足當下,又能著眼未來的新時代教育模式。
二、教育現代化育人模式變革中的因材施教
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育人模式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教育者應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綜合能力,努力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每個教育者都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學生,嘗試過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或許也曾抱怨過“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一屆不如一屆”。教育在飛速發展,育人模式在不斷發生變化,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該怎樣實現“因材施教”,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這是必須引起教育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1.通過換位思考來實現因材施教
學區和學情的變化,導致一段時期以來教育者所面對的學生家庭狀況不一,其中一些學生來自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也有父母在國外或在外地工作的,也有父母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的,從而導致更多的孩子由其他長輩監護。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問題,要么性格孤僻難以接近,要么專橫跋扈唯我獨尊,要么敏感易怒、渾身是刺,要么沒有擔當找借口,要么嬌生慣養。而長輩們大多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盡量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往往忽視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
這樣的孩子到底該怎樣教育和引導,這是讓教師最傷腦筋的問題。要讓這樣的孩子信服,教師就要了解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動態。在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時,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注意方式方法。在讓他們改正錯誤時,要適時肯定他們的優點,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公平公正。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生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大都會以實際行動關心學生,經常與學生談心,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以贏得他們的信任。在班級,生生之間的摩擦時有發生,但凡有摩擦發生,雙方都會理直氣壯地指責對方,仿佛道理都在自己一邊。面對不同的生情,不同的境況,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如何正確處理矛盾沖突,引導學生遇事從自身找原因,凡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努力營造和諧、融洽、團結、溫暖的師生、生生關系,正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來實現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把這個“支點”立在“學生活動”上。課堂是學生每天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教師可利用課堂時間,借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育內涵深刻的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加以引導,這也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例如,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數學教學中的交流研討活動、理化課上的探究實驗、政治課上的時政講堂、歷史課上的古今論壇,還有不同主題有針對性的德育實踐活動課,這些教育教學活動都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只要能結合班級或學生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就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這種針對學生特點和心理現狀設計教育教學活動的做法就是“因材施教”。在活動中,教師進行換位思考,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開展不同的活動,在寓教于樂中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守護學生成長。
教育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學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更是豐富多采。作為教師會面臨很多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而充分利用教學活動課這一形式,努力提高育人實效是十分必要的。
2.通過參與感與同理心實現因材施教
隨著教育飛速發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主題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怎樣的教育活動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切實起到教育效果呢?一般來說,教育活動要想深入學生心靈,不僅要具體、新穎、有趣,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實際,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開展一些特色活動,這既能增進師生間的了解與情感,又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素材。比如,教師可在綜合實踐課和勞動技術課上帶領學生包餃子,全程都由學生自己動手。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他們認識到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懂得珍惜與付出。又如,在生物課、地理課、歷史課、政治課上,教師可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的各種植物,通過網絡帶領學生“云游列國”,通過收集、整理資料,組織學生開展時政熱點問題辯論等。在選擇活動主題、內容以及形式時,教師只要以“同理心”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符合學生認知程度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活動,學生就一定會積極參與其中,也一定會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收獲。
每個學生都是可塑的,都有閃光點,關鍵是教師如何去發現、去調動、去激勵,如何結合他們的特點與需求因材施教。
3.通過課程的紐帶作用實現因材施教
在育人過程中,因材施教必須立足于現有的教育體制,尋求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因此,教師可將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日常教育管理有機結合,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推進,使優秀傳統文化回歸課堂,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今,全國各地都在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許多學校都在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編制傳統文化教育教材,開設校本課程。蕭紅中學在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賞析課”已經形成規模。課程以《三字經》為引,從《弟子規》入手,用《德文訓》貫穿。具體實施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布置學生預習指定的《弟子規》內容,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收集相關資料,并結合實際生活和身邊的事例,談一談自己對《弟子規》的感悟和體會。這種由淺入深的研讀活動,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并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這樣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從身邊事物展開思考,能讓學生的觀點和感悟有所依托,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激發學生想要分享與表達的愿望,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相互借鑒。這種以課程為紐帶的滲透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因材施教。
4.通過鼓勵質疑與激發想象實現因材施教
當前,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教學設備越來越先進。然而,課堂上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情況似乎依然嚴重。每當我們針對一篇課文、一道幾何題、一個化學方程式、一組物理實驗、一首古典音樂、一個閱讀語段問學生有沒有什么問題時,得到的答案幾乎只有一個:沒有。而就是這些沒有絲毫問題的內容,在測驗中卻往往會出現錯誤。面對這種現象,每個教師都曾捫心自問過:是我沒有把文章講透?是我的解題方式讓學生無法接受?還是我的教學風格無法吸引學生?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不主動問問題,不會問問題,也不提出問題呢?其實,一直以來,不是學生們不會問問題,而是教師沒有給他們創設一個可以發問、可以任他們思維自由發揮的空間。不是學生難教,而是教師沒有找到“教”的方法。
育人模式發展至今,所謂的因材施教,其實早已不光是要考察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認識程度,更要看教師能不能真正信任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有給學生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生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為此,教師要通過鼓勵質疑與激發想象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如今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正逐漸成為課堂的核心。教師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互動效果、學生的反饋和質疑效果。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差異,把學生的自主參與度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正是因為教師總是怕學生會“做不到”而不敢放手,學生才會因為“想不到”而不會發問;正是因為教師總是怕學生會“說錯”而包辦代替,學生才會因為“怕說錯”而不敢發問。為此,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平等、自由闡述思想的空間,不斷引發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不斷去發現能吸引他們注意、啟發他們思維的問題,繼而激發他們求知與探索的欲望。這樣,學生不僅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還能學到更多新的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一刻,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那一刻,教師才能真切地體會到“育人”的真諦。
在育人模式變革與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有真正突破自己的“教育觀念”的枷鎖,用欣賞、思辨、質疑、鼓勵、探究等方式去平等、坦誠地面對每一個學生,才能真正打破“教”與“學”的界限,實現課程德育功能,體現“因材施教”,發揮“教學”“德育”雙育人的合力。
三、結語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給他們動手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去操作示范;給他們動口的機會,讓他們去表達觀點;給他們動腦的機會,讓他們去質疑探究;給他們動心的機會,讓他們去感悟反思;給他們互動的機會,讓他們盡情享受課堂的快樂。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越來越生動,越來越多樣,越來越精彩。
參考文獻:
[1]張建輝.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1).
[2]柴亦扉.因材施教的時代詮釋與策略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20(12).
[3]葛俐利.基于數據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問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9(03).
[4]張元國.適切教育:新時代的因材施教[J].江蘇教育,2018(82).
[5]彭奇林.有效教學的中國模式——從因材施教到生本教育[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1).
[6]姜萍.因材施教:通往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J].遼寧教育,2016(09).
[7]黃妙紅.“因材施教”理念在當前教育環境中的合理性辨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7).
[8]潘琪.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問題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08).
Exploration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Method i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Educational Model
Yang Qian
(Harbin Xiaohong Middle School,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method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mode can highlight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give play to their main role,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protect students' strong curiosity, rich imagination and strong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hrough transposition thinking, through participation and empathy, through the link of the curriculum, and by encouraging questioning and stimulating imagination.
Key words: transposition thinking; empathy; initiative; associative; imaginatio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十三五”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初中育人模式整體改革研究與探索”(課題編號:JJB131903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茜(1980-),女,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