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芹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頭痛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中醫認為,頭痛的類型有很多種,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
1頭痛的病因
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和內傷。其中,外感是西醫中的繼發性頭痛,內傷是西醫中的原發性頭痛。內傷又分為虛證和實證,虛證主要是由于氣血和肝腎虧虛所誘發,實證是痰瘀阻絡誘發。但很多人頭痛是虛實夾雜證,即不光有虛證的因素,也有實證的癥狀。
2頭痛的分類
(1)痰濁頭痛:患者大多身體比較肥胖,飲食油膩、刺激,因濕盛生痰,清陽不展誘發頭痛,表現為經常感到頭痛,伴有胸悶、目眩、咳嗽、惡心嘔吐、咳痰。舌苔白膩,脈濡滑。
(2)風濕頭痛:感受風寒濕邪,留滯于頭部經絡,氣血痹阻,誘發頭痛。避免風寒,頭痛自動緩解,但由于濕邪潛伏于內,在天氣轉陰的情況下頭痛便會復發。頭痛大都在一側,或兩邊交替,頭脹痛、刺痛,伴有四肢沉重、胸悶、身體乏力、酸痛。舌苔白膩,脈滑。
(3)風寒頭痛:這種頭痛類型是最常見的,起病比較急,是由于受風寒侵襲誘發。頭痛部位主要位于前額和太陽區,可能會蔓延到頸部,在遇到風寒的時候會加重,且影響肺氣宣降,伴有噴嚏、鼻塞、咳嗽、流鼻涕等癥狀,嚴重患者可能會發燒。舌苔薄白,脈象浮緊。
(4)風熱頭痛:發病迅速,頭痛嚴重,伴有頭沉重,并且可能會發燒、頭熱、喜涼風,口渴、嗓子干、大便秘結、鼻流濁涕、牙痛等。舌苔黃,脈浮數。
(5)肝陽頭痛:情緒失調,氣郁化火,肝陽偏亢誘發頭痛。這種類型的頭痛患者大都患有高血壓病史,頭角抽痛,大都偏一側搏動樣跳痛,伴有耳鳴、頭暈、目眩、頸部拘緊感、口苦咽干等。舌質紅,脈弦。
(6)瘀血頭痛:這種頭痛患者大都有外傷病史,發作時比較嚴重,并且發作次數較多、頭痛的部位較為固定,嚴重者還伴有視力模糊、失眠、惡心嘔吐、氣短、記憶力下降。舌質紫暗,脈沉細。
(7)火熱頭痛:這種頭痛大都屬于陽明經證,氣分熱邪熾盛所致,主要癥狀為嘔吐、發燒、盜汗、喜歡冷飲、容易暴躁等。舌苔黃燥,脈洪大而數。
(8)腎陰虛頭痛:主要癥狀表現有目眩、耳鳴、頭暈、輕微頭痛、腰酸、失眠、氣短。舌質紅,脈細數。
(9)腎陽虛頭痛:患者頭痛癥狀較為輕微,伴有有耳鳴、頭暈、記憶力下降、四肢發冷。舌質淡白,脈沉無力。
(10)血虛頭痛:患病失血后,絡脈空虛誘發頭痛,主要癥狀表現有頭暈、頭部隱痛、四肢無力、食欲減退、記憶力降低等,休息后疼痛感會有所緩解。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3中醫治療頭痛方法
3.1 中藥治療法
(1)風痰上擾:主要臨床癥狀有嗜睡、困乏、頭昏、惡心嘔吐、煩躁、苔白膩。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以健脾化痰。藥方包含白術、陳皮、半夏、天麻、白芷、僵蠶、竹茹、茯苓、百合、防風各10 g,膽南星12 g。伴有食欲降低加用山楂;伴有煩躁加用蓮子。
(2)瘀血阻絡:主要癥狀是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舌紫暗,脈沉澀。采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以通絡止痛、活血化瘀。方中有紅花15 g,白芷、川芎、當歸各12 g,赤芍、地龍、羌活、全蝎、桃仁各10 g,甘草6 g,天麻30 g。
(3)風邪上擾:頭痛通常偏向一側,脹痛感,舌淡,脈浮緊。采用川芎茶調飲加減治療,以止痛祛。方中包含當歸12 g,川芎、白芷、防風各15 g,甘草3 g,羌活、荊芥10 g,細辛5 g,蔓荊子20 g。頭痛嚴重者加蜈蚣;失眠者加用炒棗仁。
(4)肝膽郁熱:主要癥狀有頭暈、易暴躁、便秘、耳鳴、頭脹痛跳痛,舌紅,脈弦數。采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以止痛息風、潛陽滋陰。方中有桑葉、甘草各6 g,龍膽草、黃柏、柴胡各9 g,生地、獨活、黃芩、僵蠶、白芍、天麻各10 g,防風、牛膝各12 g,川貝母15 g,蜈蚣1條。耳鳴頭暈者加用車前子;頭跳痛者加用全蝎。
3.2 針灸治療法
(1)瘀血阻絡:選取血海、曲池、合谷、風池、三陰交、列缺、脾俞、阿是穴、陽陵泉等穴位。其中,三陰交、血海、脾俞采用補法,剩余穴位采用瀉法,可以在局部和隔俞進行點刺出血。
(2)選取行間、太沖、肝俞、陽陵泉、率谷、懸顱、腎俞、太溪穴位。腎俞、太溪穴采用補法,其他穴位采用瀉法。
(3)風邪上擾:選取風池、外關、百會、率谷穴。實證采用毫針瀉法;虛證時,百會穴和配穴用補法,頭維、風池用平補平瀉法。
(4)選取豐隆、頭維、陰陵泉、足三里、中脘、太沖、脾俞穴。實證采用毫針瀉法;虛證取脾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用補法。
4中醫預防頭痛的方法
(1)注意服用溫熱藥后,忌冷食物,吐法后應忌生菜、生蔥等。
(2)頭痛患者不宜喝酒和冷飲,不宜吃巧克力、腌制食品。
(3)因風邪頭痛者,應避風;因痰濁者忌豬肉、魚、蒜、醋、冷飲,防風。痰熱者,忌動風發熱之物。
頭痛的治療方法有很多,除了以上方法,建議患者平常多呼吸新鮮的空氣,或者待在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讓腦袋放空一會,也可以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