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富
摘要:目的:對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與激素治療,探究其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接診的骨關節炎患者66例,分為對照組(實施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和觀察組(實施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和激素治療),各33例。記錄并比較分析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和Lysholm評分。結果: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和Lysholm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骨性關節炎患者實施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與激素治療,可顯著緩解患者關節疼痛,膝關節功能恢復較好,治療效果較好。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玻璃酸鈉;倍他米松;Lysholm評分;VAS評分
骨性關節炎多發于老年患者,以膝骨關節為好發部位,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病變。早期及中期患者關節受涼、勞累后,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僵硬,可通過藥物改善癥狀;中后期患者多會出現關節疼痛難忍、活動受限、關節畸形等臨床癥狀,需采用關節置換術等手術進行治療[1]。為實施及早治療,控制患者病情,減少手術治療情況,本研究就骨性關節炎的優化治療方案進行探究?,F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9年3月~2020年7月我院收入治療的66例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女20例,男13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8.5±5.73)歲。觀察組女21例,男12例;年齡59~78歲,平均年齡(68.5±5.72)歲。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患者仰臥位,在膝關節下墊圓形枕頭,膝關節彎曲為70°~90°,按無菌操作規范常規消毒鋪巾,采用B超定位穿刺部位后,用7號針實施膝關節腔穿刺,穿刺成功后緩慢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7379)25 mg,每周注射1次,連續治療5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實施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和激素治療:穿刺前操作同對照組,穿刺成功后緩慢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25 mg+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93412)1 ml,之后每周只需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1次,連續治療5周。
1.3 觀察指標
通過治療前后患者的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和關節疼痛評分評估治療效果。關節功能用Lysholm量表評估,分值0~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疼痛采用VAS評分評估,分值0~1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和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評分和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骨性關節炎的致病因素包括年齡、遺傳、機械磨損、代謝紊亂和軟骨退化等。當關節軟骨細胞受損,膠原酶等釋放,使得蛋白聚糖及纖維網被降解,軟骨結構進一步遭到侵害,導致承重區的軟骨層消失,軟骨下骨被侵蝕,從而導致滑膜炎癥及邊緣骨質增生,引發患者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最終出現骨性關節炎。
早期采用藥物治療可控制關節炎癥進展,減緩軟骨退變,達到控制病情發展的效果。玻璃酸鈉屬于一種黏多糖,可與糖蛋白結合,附著在軟骨表面,起到抑制軟骨發生退行性病變的效果。同時,還可對炎癥及內毒素侵入關節腔起到阻止作用,保護關節腔,發揮出屏障效果。復方倍他米松是一種復合物,屬于一種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好的抗炎效果,且該藥具有可溶性,不但起效快,還能夠在關節組織長期發揮藥效,緩解患者炎癥反應并消除水腫,但長時間使用存在一定副作用,因而本研究僅在首次注射時和玻璃酸鈉聯合使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和Lysholm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1.98±0.7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3.82±1.04)分,Lysholm評分(83.01±6.9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5.83±5.15)分,P<0.05。
綜上所述,將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與激素的治療方法用于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和膝關節功能,治療效果好,可實踐于應用。
參考文獻
[1]蔣志康,黃永森,楊德炎,等.跌打熱敷散聯合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2(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