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婉 呂惠
摘要:目的:分析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應用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5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研究組使用循征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應用循證護理可以提升臨床療效。
關鍵詞: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循證護理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通常是圍生期缺氧引起的腦部病變,病情相對較復雜,預后效果較差,是致使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1]。臨床實踐發現,臨床治療過程中,不同的護理干預方式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會產生不同結果。有研究報道,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應用詢證護理臨床效果顯著[2]。基于此,本研究對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0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進行研究,根據護理方法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男10例,女15例;胎齡33~41周,平均(37.14±1.62)周。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胎齡33~41周,平均(37.36±1.45)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參考《實用新生兒學》及經顱腦CT檢查確診為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對患兒臨床體征以及癥狀進行觀察,配合醫生進行疾病的治療,給予營養支持、保暖、吸氧等操作,并加強家屬的健康教育宣講。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兒實施循證護理。(1)提出問題。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小組成員根據臨床經驗與患兒具體情況,提出預見性護理問題。(2)循證支持。循證護理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對相關資料、文獻以及論文進行查閱,確定患兒的臨床護理措施,制定并總結具體的護理措施,方案包含撫觸護理、驚厥處理以及病情監測等方面,護理措施經護士長審閱后給出針對性意見。(3)護理應用。首先,病情監測,患兒窒息癥狀得到糾正后轉入兒科病房,展開心電監護,監測患兒呼吸、體溫、脈博以及心率等體征,給予氧氣支持以改善缺氧狀態。為了防止發生交叉感染,護理人員還需控制探視人數及時間,并加強對患兒的喂養護理與皮膚護理;其次,實施驚厥護理,幫助患兒取側臥位,將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干凈,維持呼吸道暢通,維持氧氣支持,減輕患兒的腦部損傷。建立靜脈通道,保證鎮靜劑使用的合理性,加強輸液管理,密切觀察是否出現輸液反應,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即刻給予對癥治療。維持病室安靜,做好病床防護工作,準備好復蘇器械應對急救措施;最后,實施撫觸護理,由于新生兒腦部處于發育階段,其神經系統迅速發育,良好的刺激可以幫助患兒大腦結構以及功能的發育。因此,在護理時醫護人員可以通過按摩、撫觸來增強患兒的應激力與免疫力,減少患兒的哭鬧行為,進而改善患兒睡眠質量。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記錄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分為治愈、有效與無效。治愈:治療后,患兒意識恢復正常,驚厥、腦水腫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兒意識障礙、缺氧、腦水腫癥狀均得到有效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加以處理,以%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循證護理是將患兒的臨床病情與醫學理論知識相結合,在參考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總結護理問題,這種護理方案是有跡可循的,能夠突顯出其針對性與專業性。本研究中,通過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從驚厥護理、病情監測以及撫觸護理多個層面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進行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通過了解患兒病情發展情況,提出預見性干預措施,避免了驚厥等不良事件的產生,進而提升臨床療效。因此,循證護理可提高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冉靜梅,王春霞,游亞,柳欣.循證護理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人人健康,2020(3):165.
[2]楊衛.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應用循證護理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