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20.012
鄧小平外交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并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指引,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重大。鄧小平外交思想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特色,不僅為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奠定了理論基石,也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在戰略上提供了思想路徑。值此建黨百年之際,思考鄧小平外交思想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探討其在新中國外交史上發揮的承上后下的重要作用,能夠對習近平總書記領導的新時代中國外交方針、政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鄧小平外交思想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崛起之不竭動力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設計師,他把中國從一個對外關系較為封閉的狀態,引向了全方位開放之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獲得了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發揮重要影響的地位。中國之所以能夠腳踏實地、一步步崛起,是因為中國人民有一種奮發圖強、勇于創新的拼搏精神,而鄧小平外交思想中所反映的鮮明的民族精神,正是激勵和指引全國人民加快現代化建設、在改革開放中不忘振興中華之初衷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第一,鄧小平外交思想所秉持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說過一句令人感動的話,“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曾經表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為建設祖國貢獻全部力量為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尊嚴為恥。其話語間洋溢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正因如此,鄧小平在與其他國家打交道時,時刻關注著國家利益、關注中國人民的利益。他在1989年秋季會見美日政界、經濟界要人時,都提到要有“國格”,他講的“國格”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的獨立、尊嚴和榮譽。“我看國格是關系國家獨立、主權和尊嚴的問題,是壓倒一切的。”強調國格,其實就是鄧小平作為國家領導人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他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如果中國不尊重自己,中國就站不住,國格沒有了,關系太大了。”字里行間反映出中國人民要求平等尊重、獨立自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
第二,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核心利益是鄧小平外交思想所傳導的民族精神的突出體現。鄧小平在對外關系中充分表現出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和立場,一切從國家的戰略利益出發,觀察和處理各種重大的雙邊關系和多邊關系問題。鄧小平說,“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方面,他容不得半點含糊。1982年,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對話間他指出,“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堅守國家主權、安全利益是因為其關系到民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是國家利益中最根本的利益,故不得后退半步。冷戰結束后,霸權主義依然存在,并且在經濟實力、文化傳播“西強東弱”的力量對比格局下,變換手法破壞他國安全,干涉他國內政。對此,鄧小平的態度十分堅決,“國家關系應該遵守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干涉別國的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決不會容許任何國家來干涉自己的內政”。
在確立改革開放方針的進程中,鄧小平辯證地思考問題,在總結歷史、正視現實的基礎上,冷靜分析我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提出我國現階段國家利益的核心內容就是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他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說,“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務。這三大任務中,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他認為,中華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振興自己,要在變幻的國際風云中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關鍵在于中國能否贏得較快的經濟增長。也就是說,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使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強國,是中華民族崛起、振興之路。于是,鄧小平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調整對外戰略,制定有利于我國社會發展的對外方針,韜光養晦,為國家經濟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既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安全,也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贏得了時間。
第三,鄧小平外交思想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戰略指引。“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代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遵循的道路。其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代表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一定是建立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而不是依賴某種外力。其二,體現了我國人民的自信、自尊、自主精神,鄧小平奉行獨立自主、真正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我國政府對于任何重大的國際事務,都從中國國情出發,從我國的根本利益出發,依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決定中國的基本立場。其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不結盟外交,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智慧;不僅是中國長期堅持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從相對落后的狀態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秘籍所在。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一貫堅持的方針,是中華民族的奮斗基點。它植根于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愛國主義土壤之中,醞釀于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歷史之中,體現于中國改革開放的一系列外交實踐之中。
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時代內涵是中國外交實現戰略轉折的關鍵
鄧小平外交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與特色。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開啟了對外關系的重大歷史轉折時期,創立了新時期的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我國外交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鄧小平外交思想最鮮明的時代內涵與特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特色。總結歷史經驗,回顧新中國走過的道路,“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認為,“世界在變,人們的思想不能不變。由于過去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犯的錯誤,中國耽誤了大約二十年的建設時間。”文革結束后,中國的發展進入重大轉折時期。我國以四個現代化建設為中心,遵循鄧小平理論,國家建設從幾乎停滯和封閉的狀態轉向改革開放,開始邁向大膽改革、全方位外交的歷史征程。“要發展就要變,不變就不會發展”。在對外開放這個大變革的時代,中國外交進行了戰略大調整,外交工作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一切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為國家經濟建設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由此迎來了國家經濟的騰飛和綜合國力的迅速增長,也使中國與更多國家,包括韓國、以色列等我們以往稱為“地區”的國家以及前蘇東地區“轉軌”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我國與周邊幾乎所有國家簽訂了邊界協定,劃定了大約90%的陸地邊界線。實踐證明,鄧小平外交思想勇于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央果斷糾正以往在思想認識與工作中的偏差,使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第二,以對時代問題再認識為依據的戰略轉折。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并非易事。由于“戰爭與革命”傳統時代理論認識的存在,以及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展開激烈軍備競賽的影響,我國曾經認為大戰迫在眉睫,動員全國軍民隨時準備打仗。1970年5月,中央領導人在講話中的判斷仍然是“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依然存在,各國人民必須有所準備。但是,當前世界的主要傾向是革命。”因此,國內各項工作的開展帶有“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色彩。大約八年后,中國便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征程。而鄧小平對時代問題的再認識,對于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鄧小平外交思想是在實踐中產生并用于指導中國外交實踐的,他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根據世界基本矛盾運動和國際形勢的總體變化,逐步明確了關于時代問題的研判。他對時代的新判斷顯然是為我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的,當然也是客觀的,從此,我國對時代主題的認識有了重大調整。鄧小平的時代理論是鄧小平外交思想時代內涵的重要體現,不僅有利于國內放開手腳、抓住時機進行經濟建設,而且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戰略轉折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對時代問題的再認識反映了鄧小平務實、求真的態度,他在尊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制定正確的行動路線和方針,由此擺脫了僵化、保守、教條主義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束縛。
第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作為科學的行動指引。在改革開放中,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遇到許多前人沒有遇到過的難題,更沒有現成的教案和經驗。鄧小平在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處理問題的同時,始終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立場。那么,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便面臨一個問題,即社會主義國家在對外開放中如何堅持和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例如,面對高度市場化的世界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實行市場經濟?這是一個關系到中國能否真正走上改革開放之路的理論問題。鄧小平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他突破了此前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有關市場經濟姓資不姓社的保守觀念,中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他的根據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具有不朽的生命力,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也就具有了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的時代特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更需要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實現理論發展和創新。在鄧小平領導下,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積極促進和完善國內經濟體制改革,虛心學習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建立了有利于我國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以時代發展的眼光堅持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內涵,在探索和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時代性,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鄧小平外交思想是黨的寶貴財富,彰顯承上啟下的當代價值
研究鄧小平外交思想不能是孤立的,要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和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外交理論發展軌跡中探索規律,辯證地、客觀地分析研究鄧小平外交思想,由此方能說明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精神特質和當代價值。
在新中國外交發展史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外交理論經歷了從毛澤東、周恩來的外交思想,一直到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里面存在發展的內在聯系,后者對前者有傳承,有調整,更有創新。而鄧小平外交思想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彰顯其不可替代的、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比如,在中國社會主義外交的重要理論、戰略方針、原則立場的傳承上,鄧小平外交思想在其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也由此可以清晰地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主要內涵的核心內容。
第一,從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毛澤東、周恩來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表示“應當把五項原則推廣到所有國家的關系中去”。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反復強調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要性,他認為,實踐證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進入新時代,黨和政府繼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交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黨的十九大以來,構建以合作共贏為宗旨的新型國際關系,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指導思想和目標之一。2018年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闡釋了我們提倡的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提出要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主席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深化我國同各國的友好合作,在新時代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把互利共贏理念體現到中國對外合作的各個領域。
第二,從提倡反對霸權主義,到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建設。反對霸權主義的思想在毛澤東時期就提出了。鄧小平說過,中國在毛澤東和周恩來領導的時候,強調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并認為霸權主義是世界戰爭的根源。鄧小平對毛澤東反霸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認為,不僅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可以搞霸權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搞得不好,違背了社會主義外交原則,也有可能實施霸權主義。如果說,毛澤東在許多場合都在強調反對帝國主義,那么鄧小平反復強調的就是反對霸權主義。霸權主義不僅包括世界性大霸權,也包括地區性小霸權。鄧小平的立場非常明確:誰搞霸權就反對誰。在繼承毛澤東關于反帝反霸思想的基礎上,鄧小平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作為我國對外政策的重要任務。
21世紀,霸權主義不斷變換著表現形式,習近平主席不僅提出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將反霸思想繼承下來,并且高度重視國際法治的效用。“法者,天下之準繩也”,是在國際事務中堅持公平正義原則、抵制霸權主義行為的良方。國際關系法治化是建立良好國際秩序的基本保障,在對外關系中,各國都要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建設。習近平主席在多種場合講述這一思想,把反霸問題上升到法治建設和優化秩序層面加以思考。
第三,從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到正確看待中國與世界。理論來自于實踐,如何正確認識世界,判斷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再用理論指導外交實踐,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一個探索過程。最初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影響,我國建立的外交關系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兼顧第三世界國家。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辯證地分析國際形勢,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既明確了中國的國際定位,也從理論上調整了依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思維,在戰略上不僅團結了第三世界,而且改善了與第二世界國家的關系。鄧小平發展地運用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豐富我國外交理論,一方面明確中國的國際關系定位是“永遠屬于第三世界”,另一方面在外交實踐中全方位打開了對外關系的大門,中國外交一步步走向成熟。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在實踐中為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對外關系的良好基礎,而全方位開放方針的實施則為新時代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行了長期、務實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積累。
新時代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并且為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努力;同時,中國的安全與發展也有賴于世界持久和平的大環境。世界是一個整體,世界的和諧發展關系到地區、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習近平主席不失時機地向世界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指的是構建一個不分民族、種族、地域的利益相連的共同體,強調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各國相處在同一個世界,榮辱與共,命運與共,特別是“在應對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過程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更加清晰,“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也必將回饋國際大家庭……隨著中國實力上升,我們將逐步承擔更多力所能及的責任”,體現大國的擔當,展現大國的視野和胸懷。
第四,從“和平為上”,到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向各國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這一講話表達了中國政府愿意在平等基礎上與各國友好相處的意愿。盡管當年國際環境是美蘇對抗,但是毛澤東在許多講話中表達了中國希望和平的愿望。毛澤東對世界和平與國內建設的關系看得很透徹。1950年中國與蘇聯締結了中蘇條約,毛澤東對此表示,用法律形式把中蘇關系固定下來,一方面便于我們放手進行國內建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對付可能的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世界和平。為了和平與建設,他希望“爭取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使它們更加發展,以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也就有利于我國的建設”。鄧小平客觀地認識中國社會發展階段,分析中國現有的經濟建設水平和現實國際環境,積極維護和平,反對戰爭,同時也不否認世界上戰爭因素的存在,并認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為此,一方面,對外要不斷擴大與各國的友好交往,不當頭,不樹敵,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國的發展速度和力量增長,“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而對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傳承則突出反映在21世紀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理念的提出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作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根本遵循,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黨的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治國理政經驗作出的理性思考,不僅符合中國國情,也反映了中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第五,從“國際間的事要由大家商量解決”到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合理。世界的事務不能由個別國家來主宰,這是中國的一貫立場。毛澤東于1970年同法國政府代表團談話時說,“世界上的事就是要商量商量……國際間的事要由大家商量解決,不能由兩個大國來決定。”在鄧小平的外交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思想,他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甚至控制弱小國家十分不滿,常講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1975年,他在訪問法國時說,“在國際上,我們都反對超級大國壟斷世界事務。”這一思想主張與毛澤東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中國領導人在公開的國際場合始終倡導和強調這一點。鄧小平的外交思想是辯證的,既主張中國與各國打交道,包括與西方大國友好往來;又不放棄對外原則立場,反對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強權政治行為。
老一輩革命家關于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思想在新時代得到繼承。習近平主席在對外關系中強調要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反對“一國獨霸”。“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由此使毛澤東、鄧小平的思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各國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為此,中國倡導多邊合作,促進國際體系的多邊治理。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建設中,將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現行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鄧小平是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戰略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者,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提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我國改革開放開辟道路。鄧小平更是一名偉大的外交家,其外交思想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外交理論的傳承中,起到了承上后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值此建黨百年之際,結合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發展研究鄧小平外交思想,客觀地分析、闡釋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傳承與當代價值,是一項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的工作。鄧小平外交思想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理論與經驗總結,也是對世界的重要貢獻。
責編/陳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