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進泉
摘 ? ?要:現階段,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食物結構不斷變化。在食品加工業不斷發展的趨勢下,人們對優質小麥的需求日益劇增。基于此,大量優質小麥的生產重要性日益凸顯,其可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栽培小麥時,應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采取典型示范方式推動大面積平衡增產,最大限度提升小麥的綜合生產能力。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就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進行了分析,以促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水平的提升,為種植業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19-004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志碼:B
近年來,通過對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發現,社會對優質小麥的需求明顯升高。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注重該技術。小麥高產栽培屬于技術性極強的工作,要采取更加標準化的措施。只有采取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小麥質量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小麥高產由理論轉化成為現實[1]。
1 ? 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1.1 ? 整地
為了給小麥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進行有效的整地工作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出苗率。工作人員在整地工作中需要保證土地平整,并對土地進行深耕工作,確保深度在25 cm。在翻耕后還需要對土地進行全方位復平,避免田地中出現凹凸不平的情況。灌溉時確保所有小麥都能充分獲取水分。此外,對土地進行墑情平衡意義重大,以確保土地具備足夠的肥力;保證土地的松軟度,去除較大的土塊,保證土地上松下緊[2-3]。
1.2 ? 施肥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對養料的需求較大,耕種人員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進行施肥工作。在干旱季節,土壤表面比較干燥,必須保障底肥充足。施用基肥時,主要參考小麥的具體需求,并合理確定施肥量。施肥中,種植人員必須合理控制基礎肥料、鉀肥及硼肥的應用量。初次施肥時,確保施肥的充足程度,以硫酸銨、磷酸二銨及尿素作為基礎肥料。小麥生長需要較長的周期,所以肥料需求量較大,需要定期追肥,應用拔節肥時,以灌水形式配合應用,充分混合水分與肥料,提升小麥對肥料的吸收率。
通常情況下,每667 m2施入有機肥2 000~3 000 kg、尿素15~20 kg、復合肥30~40 kg。在施基肥時,要時刻關注土地深耕的整體情況,并更加均勻地完成播撒工作。此外,避免肥料在空氣中暴露,防止營養物質流失,讓小麥獲得更多養分[4]。
2 ? 品種的選擇
相關工作人員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需要參考當地的具體情況,以此實現小麥高產、穩產。比如,選擇抗病蟲害、穗大、粒多、優質的小麥品種。在正式播種前精細挑選種子,在完成挑選工作后用鹽溶液浸泡,只有這樣才能淘汰和清除不符合要求的種子。在上述工作全部完成以后,需要使用藥劑對種子進行拌種工作。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防治病蟲對小麥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積極發揮病蟲害預防效果。在選擇小麥品種后發現種子存在機械損傷粒或種子為病害蟲粒時必須及時去除,確保小麥的凈度。
合理種子選擇后應用藥劑拌種形式干預,分析種植地病害的發生情況,以濃度為15%的三唑酮+0.15%種子用量開展包衣處理。根據地塊病蟲害的實際情況,以濃度35%甲基硫環磷乳油+濃度0.2%種子用量開展藥劑拌種。噴霧器中添加上述藥物后兌3 kg水將其均勻混合。在攪拌完成后堆悶5 h,晾曬完成后開展播種工作,以此促進播種成活率的提升。
3 ? 適時播種
根據小麥品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工作。在通常情況下,播種時間應該選擇10月下旬,科學選擇播種時間是保持小麥良好生長勢頭的關鍵環節和提升小麥產量、品質的關鍵措施。
開展播種工作時,應合理確定播種量。通常情況下,少量播種分蘗能力較強的小麥品種,大量播種分蘗能力較弱的小麥品種。開展播種工作時需要結合具體情況綜合確定。
若是種植地缺少水分,在土地上播種小麥8 kg/667 m2,播種時間推遲1 d則播種量增加0.5 kg。播種中依靠精量播種機,盡量確保一次性完成小麥種植工作,開展播種工作前,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播種調整,優化播種機設備,確保播種深度及寬幅間的相同性,減少反復性播種或漏播的狀況發生。
4 ? 小麥田間管理
4.1 ? 冬前小麥管理
首先,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高度重視查苗、補苗工作,并消除斷壟情況,確保田地中的小麥苗齊全。與此同時,相關人員還應及時清除堆積在一起的小麥,進而確保麥苗始終處于均勻生長的狀態下。小麥苗全出后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其進行徹底檢查。
其次,相關人員還需要精心安排田間水利配套工作,保證旱澇保收的目標得以實現。及時進行冬水灌溉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采取上述措施能從根本上保證冬小麥更加順利地完成返青任務[5]。
再次,在冬季的時候有效開展除草工作。在進行除草的時候,工作人員可以采取人工和藥劑相互結合的形式,保證除草工作的效果。針對那些闊葉類雜草及禾本科雜草叢生的地方,相關工作人員首先可以清除闊葉雜草,7 d后再使用其他物質進行最后的防治工作。此外,小麥從返青到拔草的時候切記不可使用任何除草劑。一旦出現雜草必須及時采取人工去除方式,確保除草動作輕柔,盡可能避免損傷麥苗。
4.2 ? 中后期田間管理
中后期田間管理時,最為關鍵的一項措施就是做好早春麥田病蟲害防治工作。小麥生長周期往往較長,在這樣的情況下病蟲害發生的概率特別大。為了防治病蟲害的發生,相關工作人員可以使用科學化、合理化的防治手段,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小麥紋枯病。在小麥返青的時候每667 m2使用20%井臘200 mL、40%的氧化樂果150 g并兌水30 kg進行田間噴霧,有效對小麥紋枯病和蚜蟲進行防治。
首先,對于存在著分蘗數量較大、出現徒長現象的地塊,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展防治工作。比如選擇恰當的抑制劑,限制小麥徒長。與此同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采取人工鎮壓的方式,防治小麥在后期出現倒伏的情況。
其次,相關人員還需要重視小麥中后期的田間病蟲害防治工作。比如,充分做好葉面施肥工作,避免小麥出現早衰現象,同時做好銹病、白粉病及蚜蟲的防治工作。每667 m2采用40%多酮70 g、30%氰·辛乳油50 mL、92%磷酸二氫鉀200 mL混合噴灑葉面,可以對上述疾病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時也能防止小麥早衰。
4.3 ? 適時收獲
一般情況下,小麥的成熟階段為臘熟末期。這個階段的小麥葉片、穗下節及麥穗都會呈現出一定程度黃色,莖稈也會變得富有彈性,顏色逐漸轉化為暗黃色。這個時期是收獲小麥的關鍵階段,此時工作人員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搶收、搶種,最大限度地保證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5 ?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現代農業發展主要依賴農業機械化手段,其可有效實現小麥高產優質栽培,采取兩種形式可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第一,進行技術培訓。政府必須定期組織小麥生產機械化技術培訓工作,參與人群包括農機大戶、種植大戶等。第二,開展現場觀摩。介紹機械化生產操作形式,在播種關鍵環節重點演示深耕,確保深耕深度在15 cm以上, 以保障土草能均勻混合,確保小麥的播種品質。小麥播種中,應用施肥播種復式作業機均勻播種,確保播種深度一致,發揮播種優勢[6]。
6 ? 建立小麥高產示范基地
建立小麥高產示范基地,可確保小麥高產優質栽培工作順利進行,在示范基地內應用統一化病蟲害防治措施,統一開展肥水管理,集體播種,將先進的農業技術,涵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水氣平衡技術等,在示范基地內科學合理地種植小麥,提升小麥產量[7]。
7 ? 結語
通過對小麥高產栽培的方式進行探究,可以發現對小麥進行高產栽培工作會存在諸多的困難,具體總結如下。
一方面,小麥的栽培人員對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保持關注和重視;另一方面,相關人員在開展栽培工作時,需要投入更多的認真和耐心。因為在種植的時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影響小麥的產量。除此以外,小麥栽培工作時切忌機械采取按部就班形式開展,在種植小麥的時候,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參考當地的氣候變化情況,合理選擇小麥品種,最大限度提升小麥的產量,有效增加種植戶的收入,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參考文獻:
[ 1 ] 回瑞華,刁全平,侯冬巖,等.小麥中尿囊素的HPLC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14(4):38-41.
[ 2 ] 丁高峰,彭云承.冬小麥高產栽培應注意的問題[J].新疆農墾科技,2005(4):9.
[ 3 ] 呂松杰,李改玲,李蘭菊,等.超矮稈、超高產中玉王玉米栽培技術[J].麥類文摘,2019(1):18.
[ 4 ] 李友軍,趙宏敏,任風偉.北方寒地水稻兩段式育苗超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0(4):50.
[ 5 ] 孫健,章玲芬,張建民.“甬優12號”特征特性及超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0(1):39.
[ 6 ] 雜交稻開始從“高氮栽培”進入“節氮超高產栽培”時代[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20(2):54.
[ 7 ] 孫霞霞.北方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認識實踐[J].南方農業,2021,15(1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