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運用好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需要確定紅色經典文獻的主題和內容范圍、類別和篇目,實現紅色經典文獻導讀與時代的理論和政策相呼應、與課堂教學主題思想相配合以及與課堂教學過程相融合。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紅色經典文獻;文獻導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2-0013-0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具有“歷史”和“政治”的雙重屬性。為了提高“綱要”課的教學質量,必須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方面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基因不能變, 變了就是變了質”[1]“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 把紅色傳統發揚好,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紅色經典文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奮爭,最終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紅色經典文獻與“綱要”課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這正是將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應用于“綱要”課教學的基礎。將紅色基因和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科學融入其中,真正達成使當代學生“在對比中甄別,在參照中借鑒,在融匯中提升”的教育要旨。
一、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融入“綱要”課的實施意義
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不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綱要”課組織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融入“綱要”課既是對其教學內容的豐富,更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塑造正確歷史觀的需要,最終目標是實現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想自覺。
(一)為“綱要”課提供一種全新教學模式
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進“綱要”課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認真研讀、分析和運用紅色經典文獻,將具有時代特點和學習價值的紅色經典文獻與每個章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相結合,有利于保證“綱要”課教學與科研的科學性。引入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以課本教材為主的教學形式,豐富了“綱要”課教學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融入“綱要”課實現了教學載體和教學形式的創新。通過把紙質經典閱讀和電子閱讀相結合,不僅能夠回歸經典閱讀,還滿足了當代學生的閱讀需要,增加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塑造正確的歷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 不能淡化這個顏色。”[3]百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七十余年的新中國國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內容。紅色經典文獻是黨史和國史的歷史見證,更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歷史見證。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大學生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閱讀紅色經典文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分辨歷史是非,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本質和主流、主題和主線,分清哪些是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哪些是丑化中國共產黨領袖的言論等,避免走入歷史虛無主義誤區。
(三)為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在課堂中引入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有助于進一步加強廣大學生對有關近現代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歷程的學習,通過大量珍貴的紅色文獻再現歷史,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和政治認同,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認同、價值認同和政治認同,進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任務中增強文化認同、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和制度認同,最終真正實現在課堂教學中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綱要”課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
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模式是“綱要”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需要任課教師提前設計好文獻導讀模式的步驟,遵循將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引進“綱要”課課堂的實施原則。
(一)確定紅色經典文獻的主題和內容范圍
首先,紅色經典文獻的主題必須依托于“綱要”課程的主題即“兩個了解”和“四個選擇”展開。“綱要”課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育人和政治導向功能。“綱要”課的一個重要主線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紅色經典文獻的主題必須根據“綱要”課的主題、主線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而確定。具體來說,紅色經典文獻是指記錄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為實現中華民族第一個歷史任務做出偉大斗爭和為實現第二個歷史任務而努力奮斗并做出巨大貢獻的過程,且有育人和政治導向功能的經典文獻。其次,紅色經典文獻的內容范圍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改革開放等的歷史實踐中所形成的有歷史研究價值和育人功能以及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獻著作和書籍等。第二方面是記錄了近現代的中國人民文化思想變化、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走向和必然趨勢等相關報紙、雜志和書籍等。
(二)確定紅色經典文獻的類別和篇目
將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引進“綱要”課課堂,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與“綱要”課相契合的紅色經典文獻。一方面,通過深入分析“綱要”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從中選出三種適合“綱要”課的紅色經典文獻。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的著作、文選、報告和講話,綜合反映中國共產黨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獻和決議以及近現代報紙、雜志上發表的反映先進和進步思想的重要文章。另一方面,選擇適合“綱要”課的紅色經典文獻篇目有四種依據,一是與課程理論內容聯系密切;二是有一定的可讀性、文學性和科普性;三是文章影響大,相關資料多;四是“綱要”課課本中提到的文獻。“綱要”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提前閱讀文獻并加以解析,而文學性、可讀性強的紅色經典文獻更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解析質量。選擇影響大、相關資料多的經典文獻是在對當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考量之后的一個選擇依據。
三、“綱要”課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在“綱要”課教學中,運用好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需要從實現紅色經典文獻導讀與時代的理論和政策相呼應、與課堂教學主題思想相配合以及與課堂教學過程相融合入手。
(一)實現紅色經典文獻導讀與時代的理論、政策相呼應
在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浴血奮戰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最終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飛躍。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四個自信”的源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必須把培養當代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緊密圍繞“四個自信”,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特別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規律的紅色經典文獻。緊緊圍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理論創新,研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新文獻,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學生樹立“四個自信”思想原則。
(二)實現紅色經典文獻導讀與課堂教學主題思想相配合
在“綱要”課程有限的學時內,要實現紅色經典文獻導讀在“綱要”課講授中的運用,必須與課堂的教學主題思想相配合,在準確把握“綱要”課教材中不同章節的定位和基本任務的前提下,做到“深講”“講厚”和“精講”。在“綱要”課程教學中,要讓紅色經典文獻導讀這一教學模式和培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信仰這一教學目標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紅色經典文獻導讀配合課堂教學,烘托課堂教學主旋律,緊密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設計和選擇文獻導讀專題,整理文獻資料,結合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實踐發展形成的理論創新,梳理和整合文獻資源。緊密圍繞課堂教學所確立的教學專題,組織文獻資料,烘托理論教學主題,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后閱讀中能夠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時代的發展。
(三)實現紅色經典文獻導讀與課堂教學過程相融合
第一,利用課堂教學布置閱讀文獻任務,明確研讀方向和重點。開學初,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布置本學期“綱要”課的紅色經典文獻研讀任務。每一單元內容都有其相對應的紅色經典文獻,提示學生有關閱讀文獻的重點內容及需要領會的精神實質,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文獻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第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深入研究文獻內容。根據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不同紅色經典文獻內容,提前兩周布置各學習小組需要展示的文獻導讀內容。各學習小組課后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課件制作等工作,并最終形成小組學習成果。第三,學生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展示文獻研究成果。學生在做好課件之后,提前將課件發給任課教師審核,審核通過后在課堂上按照小組順序,派代表上臺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學生也可以通過視頻、圖片展示其研究成果。學生自主展示,既能提高其他學生學習注意力,也能幫助其他學生做預習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綱要” 課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在“綱要” 課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可以使師生都得到豐富的教學材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最終極大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一)拓展了教學內容及理論深度
紅色經典文獻的開發為“綱要”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紅色教育資源和豐富的歷史材料。這些紅色教育資源和歷史材料是“綱要”課的教學和科研的依據,也是引導學生了解國史、國情的最好材料。紅色經典文獻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大時期的產物,具有歷史性、獨特性和時代性等特征。它記錄了黨的產生和發展歷程,黨領導革命、建設與改革等時期的豐富的思想理論和生動的實踐以及黨的寶貴經驗。對紅色經典文獻經過精挑細選后,還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做針對性教學。因為學生認識問題的視角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教師選擇不同的文獻來拓展同一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更多的文獻來把握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現實生活,從而理解經典文獻中表達的觀點或教材內容。在“綱要”課程教學中恰當地引導學生閱讀紅色經典文獻,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理論深度,最終達到實際的教育效果。
(二)強化了互動參與的教學過程
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改變了課堂中學生的參與方式。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堂的方式是接受式參與,在教師面前保持一種被動的狀態,因此師生之間缺乏共同努力與相互作用。“綱要”課程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是在教師和學生互動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的。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和探究得出的結論在課堂上自由表達小組合作得出的觀點和看法,任課教師在學生展示完畢之后相對應地進行評價,再根據學生的研究成果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學生提前閱讀了相關的文獻并在課堂上分享其探究成果之后,教師根據學生講述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指導。在課堂上,教師放權,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讓學生掌握課堂互動的權利。
(三)突出了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在“綱要”課程中使用紅色經典文獻導讀,學生可能感受到更多的不再是知識的壓力,而是相關學習能力的提高。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中的教師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相關紅色經典文獻,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把握其理論成果的基本思想、觀點和方法,以及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說,教師更多地是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如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能力及溝通能力等,同時鍛煉學生能夠在閱讀大量的文獻著作中找到關鍵點并篩選信息的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匯聚大量的信息流、知識流,而且這些信息和知識可以是關于某一個問題或領域的不同來源或者不同觀點。值得注意的是,紅色經典文獻導讀教學模式還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述出來,促使其他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了解其觀點,最終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收集、處理、分析和判斷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3.
[2]習近平: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1).
[3]上下同心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同出席2019年全
國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商國是紀實[N].人民日報,2019-03-15(1).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編輯∕李夢迪
作者簡介:梁罡(1984—),男,河南平頂山人,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教育部示范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資源建設研究”(19JDSZK011);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金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21JGA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