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炷香”與“一柱香”哪個為正確寫法,專家各持已見。漢字是用一定的符號標記一定的語詞,符號有形體,語詞有音義,文字都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所以對于線型的香用的是“炷”還是“柱”需要追本溯源,從線香出現的早期的形狀來考證,追尋香及與其有關的文字的發展史,多方位、多角度地斟酌判斷,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以發展的眼光,遵循從眾從俗的原則來對文字的應用進行思辨、判斷及使用。
關鍵詞:文字辨析;“炷”與“柱”;追本溯源;與時俱進
“一炷香”與“一柱香”的問題困惑了不少人,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寫作“一柱香”,現有的各大字詞典均注明“一炷香”為正確寫法。專家也曾撰文引經據典地論述“一炷香”為正確寫法,如徐世華的《“一柱香”還是“一炷香”》一文, 從文字學及字詞典角度來力證此處“炷”為正確寫法,但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仔細地研究斟酌,筆者發現寫作“一炷香”的寫法也有不妥之處。
一、字形有誤
《康熙字典》對于“炷”完整的解釋為:
【炷】《廣韻》之戍切《集韻》《韻會》朱戍切,音注?!队衿窡綮囊病!墩崱坊痨臓t所著者?!蹲x曲歌》然燈不下炷,有油那得明。又《廣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音主。義同。 《集韻》本作主。按說文主字註云:燈中火主也。徐鉉曰:今俗別作炷,非是。然炷與主分相沿已久。今皆從火。
根據解釋中“《玉篇》燈炷也”,也就是“炷,燈主也”。從“《集韻》本作主”的意思可見,“炷”的本字為“主”,即為燈芯之意。五代時期的徐炫認為“今俗別作炷,非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五代到北宋初年時,把表“燈芯”之意的“主”寫作“炷”是錯誤的。既然如此,古漢語中的“一炷香”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一主香”,然而這個錯誤歷代沿襲至康熙年間,錯誤久了便成了約定俗成,約定俗成即為正確了。
由此可見,把“主”寫作“炷”自五代以來就用錯了。
二、形意不符
香道發展自先秦開始,到了唐宋時期盛行于世。此時,香品已相當豐富。根據香品的形態可分為:線香、印香、盤香、塔香、香錐、刻香、香丸、簽香、香粉、香膏、香珠、特型香、原態香材、牙香等。根據《古代漢語字典》注:“炷”為量詞,用于線香。據《本草綱目》記載:線香“其料加減不等,大抵多用白芷……柏木、兠婁香末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筒筰成線香,成條如線也。”意思是以榆皮面做粘合劑,用唧筒擠壓香泥,壓榨出線香,與現在制作線香的原理大致相同??梢?,線香為無芯之香,現在市面上通用有芯的香是近些年才出現的,這不是線香。“炷”本為“燈主也”,所以“一炷香”寫作“炷”形意不符。
三、表意不明
古代文學作品中,涉及線香數量時,均為“一炷香”,《現代漢語大詞典》和《古漢語詞典》中對“炷”的解釋里也有“炷”可為線香的量詞義項,但問題是一炷香到底是幾支香,一支、兩支還是三支?有人認為一炷香沒有具體指明香的數量,這種說法基本不可信。我國作為禮儀之邦,儒家強調禮的重要性,祭天祭地祭祖宗及各種節日的祭拜儀式上,用幾支香是有明確規定的。如果“一炷香”指的是已點燃的香,那么未點燃的香怎么稱呼?
現代漢語中,能夠作臨時物量詞的有“碗、瓶、盆、 盤、籃、缸、 壺、杯 ”等等, 而這些詞在古漢語中為名詞,沒有量詞的義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是把它們當量詞來用,如“一碗水”“一壺酒”等。線香形如“柱”,同時“柱”的偏旁為“木”,古代香的原料為各種香草,從形意兩方面來講,“柱”也可以作量詞, “一柱香”也更符合人們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寫作“一柱香”的頻率也是相當高的。文化需要傳承,需要思辨,也需要尊重事實,更要與時俱進,從眾從俗, 從現實意義上來講,“炷”無論從表形到表意,到現代生活,用于線香的表述上, “一炷香”的表述不如“一柱香”來得更為恰當。
作者簡介:范馨潞(1975— ),女,浙江省寧波外事學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