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 姚維琪
【摘要】皮影是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精華之一,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加速發展,新媒體藝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習慣于快捷、豐富、多元化的娛樂形式,傳統皮影的吸引力度逐漸下降,皮影藝術的發展面臨一定的困境。在交互技術的影響下,皮影可以在傳播形式、表演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使用符合當代社會需要的創新性方式進行有效地保護,從而煥發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交互式技術;皮影;保護
【中圖分類號】J8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8-0066-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人機交互技術視域下湖南皮影戲的數字化傳承模式研究”(18A071)研究成果。
一、傳統皮影的生存困境
皮影戲始于西漢,歷史悠久,是一種利用燈光投射影像,用鑼鼓吹拉彈奏的地方性影畫唱念表演藝術。作為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皮影無論是在美術造型還是音樂戲曲上的表現力都是獨樹一幟,民間更多地將皮影稱之為藝術文化中的“活化石”。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皮影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一直是以口傳聲授的人際傳播形式為主,這種傳播方式賦予皮影豐富藝術形式的可能性。皮影藝人在傳承的過程中將皮影的內容和表演形式進行個性化改良,使其更符合本地受眾的消費需求,這種改良使得皮影逐漸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方流派,如唐山、冀南皮影。然而隨著近現代廣播、電視、報刊等新媒介不斷興起,尤其是數字技術的出現,社會信息的傳播模式發生了轉變,受眾的娛樂方式和內容也發生了改變。傳統皮影的表演形式已經難以符合現代受眾的消費需求。
第一,傳承人短缺,皮影戲的表演體系復雜,流程煩瑣,對從藝者的專業要求比較嚴格,東奔西走,吹拉彈唱,操縱影人,無一不需要耗費大批的時間精力勤懇學習,這是一門辛勤的差事,年輕人大多怕吃苦,無心學藝,久而久之開始轉行另謀它事。因此,表演皮影戲的藝人年齡普遍偏大,多為50歲以上的老人,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老藝人的文化素養相對較低,能識文認字的不多,大多演出劇目都要靠言傳身教,口口相傳的話本會隨著歲月時代的變遷而逐漸失傳。此外,大部分皮影人多為普通農民,皮影表演收入微薄實難維持生計,難以引起年輕人學習傳承的興趣。
第二,皮影道具制作難度大,制作工藝煩瑣工期較長。匠人在制作皮影道具時要先清除皮質材料表面毛發血液等雜質,用藥物浸染使皮革由厚變薄呈通透狀態,然后以桐油覆蓋,將皮影的圖譜繪制在表面,用刀具對圖譜紋理進行雕刻,最后再進行上色處理。皮影道具的制作需要分部分進行,各個部分的制作也相當復雜,匠人需要耗費數星期的時間才能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制作,同時,皮影的保存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較高的要求,一旦有失則前功盡滅。工藝的復雜使得傳統皮影制作周期長難以進行快速的批量生產。
第三,受眾興趣減少。隨著傳播模式的發展與轉變,娛樂活動的不斷興起,人們的審美興趣也在持續轉變。電影、游戲等新興娛樂活動的出現,導致人們對于藝術文化的訴求發生轉變,傳統藝術的吸引力不斷下降。皮影戲這種場景重復,故事單一,人物簡單的娛樂活動缺少一定刺激性的娛樂價值,導致無法抓住年輕人的眼球。因此,皮影戲的演出需求越來越小,市場逐漸低迷。
第四,傳播形式老舊。目前可供人們娛樂的活動就非常繁多,傳播體驗形式也很豐富,人們不再滿足于充當信息的接收方,而是希望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與制造者。盡管在大眾媒介:廣播、電視、報刊的幫助下,皮影戲的傳播方式較之前傳統的兩人戲臺表演有了一定的突破性,多了展陳照片和影像資料的互動信息,但依然沒有打破信息單項輸送的模式,人群的參與度不高。
二、交互式技術影響下當代皮影展呈形式創新的
可行性
由此可見,在傳統藝術吸引力不斷下降的今天,皮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如循規蹈矩,照搬傳統的皮影工藝和表演形式,勢必會導致皮影藝術與新的消費需求脫節。在網絡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皮影只有結合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傳統皮影文化為基石大膽轉變革新尋找新的傳播方式拓展消費人群才能使其融入新的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這為非遺文化皮影的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即人們應結合新的技術和新的消費需求探討皮影在新時代的生存模式。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總結:“目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科技方面的應用程度。”[2]數字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移動設備等多方技術的發展將為皮影帶來了多樣化產品和傳播的可能性。以新技術為依托發展傳統非遺文化的方式能夠讓傳統文化更容易被接納與理解,它既能達成文化與技術的溝通也給予了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極大的支持。
數字交互技術的特點是可以根據人的肢體、聲音甚至表情做出相應的反饋,這正好為皮影數字化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可能。交互技術的優勢在于它能很好地隱藏數字設備在空間中的距離感,減少使用過程中的束縛感,在高自由度和開放性的前提下加強沉浸意識從而加強用戶與皮影產品的聯系。
現今,已有多位學者利用數字化交互技術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與再開發,例如,浙江大學彭冬梅在2018年的研究課題“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中就詳細地介紹了一款虛擬剪紙的開發設計[3]。西北工業大學一碩士研究生的課題“交互式數字皮影制作與表演平臺技術研究”就如何設計一款可以在線制作和表演皮影的虛擬平臺進行了研究。
三、基于交互技術對皮影保護方法的設計與實現
在堅持皮影藝術現代化創新理念的同時,以還原皮影原生態藝術環境為內容,增強觀眾的參與度提高聯系的緊密度為目的進行設計實現。這種以傳統復原式保護和新型交互式保護相聯結的傳播模式可以拓寬皮影的傳播方式。
(一)還原皮影文化的藝術環境
數字皮影具有強大的數據存儲空間,可以持久穩定地以動畫視頻和姿勢交互等動態展示方式將皮影的造型、表演內容與情節記錄下來。彌補傳統皮影受制于時空和形式的欠缺以實現還原皮影戲藝術環境的功能。
根據傳統皮影的制作和表演特性對皮影本身進行分析,照骨骼原件的信息采用分部件建模的方式創建并組裝皮影模型并對其進行相關動作的設定并以這些元素信息創建皮影的角色場景基礎符號庫。觀眾可以根據執行習慣依次獲取動畫數據中的信息,在場景方面以大眾廣為知曉的傳統經典劇目作為再創作藍本,將皮影戲中的人物、道具和音樂都融入特定的虛擬環境中,對皮影表演的場景進行等比例的復原,觀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相應的場景設定,自由控制角色的行為、動作及故事的發展。
數字皮影改變了傳統的傳播形式使得皮影資源的整合管理和存檔更加方便快捷,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傳承皮影文化的興趣。
(二)創新皮影藝術的體驗方式
新興娛樂形式不斷出現,受眾更偏愛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多感官刺激活動。交互式皮影設計既有強大的感官沖擊力又有強有力的視覺刺激極為符合當下受眾的審美需求。人們可以利用肢體語言與環境相互作用自由穿梭在虛擬與現實之中,細節感和真實感彌補了傳統影像帶來的單一感、距離感,可以有效提升皮影與受眾的溝通效果。
撇開單一刻板的傳統敘事方式,從文娛性、傳播性以及觸動交互等多方面對皮影進行組織構建,在保留皮影藝術特色的真實性的同時聯結音樂對局部內容進行增減形成一種擁有互動效用的數字媒體影像。有別于古板紀錄式的影像保存方式,觀眾在設計皮影角色時擁有極高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通過手柄遙感控制自己的行為設計皮影表演,利用故事腳本制作相關的VR游戲,借用皮影人物造型制作角色扮演和關卡類游戲。
這種在某一特定的場景應用某種媒介進行或完成的一系列動作并獲得反饋的行為交互設計,在尊重其原本傳統皮影藝術內涵的同時適當為其加入創新性的元素情節,為觀眾提供了更好的情景化觀賞體驗,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皮影文化。
四、結語
文化與技術的結合可以將不同類別的藝術形式進行交叉融合,為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加開闊的平臺,在設計創作過程中不斷地挖掘非遺文化的意蘊,將傳統的藝術符號進行提煉重構,結合現代審美意趣將皮影非遺文化符號化的融入娛樂生活中,在滿足人們日常審美需求的同時拓寬生存空間,使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促進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讓非遺財富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4]
參考文獻:
[1]《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皮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7)》發布[J].新西部:上,2017:87.
[2]陳通.堅守人民立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EB/OL].光明日報.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12/14/nw.
D110000gmrb_20171214_1-06.htm.
[3]影冬梅.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4]胡傅強,李碩,黃堃.“互聯網+”背景下山西傳統藝術侯馬皮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美與時代(上),
2019,(09):35-38.
作者簡介:
熊明,男,湖南益陽人,漢族,碩士學歷,湘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動畫、數字藝術方向研究。
姚維琪,女,安徽合肥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湘潭大學藝術學院,主要從事動畫、數字藝術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