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 李燕
摘要:國內健康行業人才供求嚴重失衡,高職是健康管理類專業辦學主陣地,創新職業院校健康類專業“職業教育開放平臺辦學模式”,吸引行業企業在院校平臺注冊招生招工,讓用人方成為第一培養主體,將本類專業非學歷教育轉向價值更高的學歷教育,減免學生(學員)學費,用市場化模式運作,融入教育征信約束,集散成多,用市場力量、企業力量突破人才培養困局。
關鍵詞:健康類專業;專業現狀;辦學主體
隨著國內老齡化程度日趨加深,健康管理類人才的供求出現嚴重失衡,迅速培養大批的健康管理類人才是老齡化社會的迫切需要。就培養層次而言,高職院校在健康管理行業的人才培養有一定的優勢,但招生規模不如人意。如何創新緊缺人才的培養機制,快速增加高職健康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模,滿足社會需求,是進一步實現高職院校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近年來本領域的討論的熱門話題。
一、老齡化程度加深,健康管理人才供求失衡
(一)健康管理類人才供求失衡
自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20年的21年間,老年人口凈增1.9億。到2019年初,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逾2.49億,占總人口的17.9%。2019年,我國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已達4300萬人,按照國際標準1:3(即1名養老護理員照顧3名老人)的比例計算,目前我國的專業養老護理人員還不夠實際需求的零頭,有超過1000萬人的缺口。金卡管理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短缺、年齡偏大、專業知識技能不足、學歷層次低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以健康運營管理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全日制教育則是瓶頸的痛點。
人才供給端則受社會傳統觀念影響,從事家庭服務、老年照護職業受冷遇,初高中畢業生報考意愿弱,生源少,養老人才培養主要依靠非學歷的執業證書教育。短期內,國內健康管理類專業在教育領域實現規模發展非常困難。根據實踐狀況,僅靠普通院校力量很難滿足社會需求,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一項重大而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國家政策積極引導健康行業發展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2016年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調整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動員全社會參與,突出解決好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
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力爭在2022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大于90%。同時,國家發改委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加強了頂層設計、加大了投入力度,并積極號召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
二、健康管理類專業辦學現狀
(一)高職是健康類專業人才的重要來源
當前,受行業現狀、職業前景、薪酬過低等因素影響,國內健康行業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較小,與服務需求適應、與人才培養層次相當的就落在高職院校肩上。現實為證:以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例,全國共有159所院校:本科13所、高職146所。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必然成為健康類專業人才的重要提供源。
(二)高職院校健康管理類人才培養難成規模
2019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共計1423所,其中,公辦高職高專院校1098所,民辦高職高專院校322所,中外合作辦學高職高專院校3所。高職院校經費普遍緊張,健康類專業又是小眾專業,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民辦院校極難涉足,公辦高職院校是發展健康管理專業的主場。當前高職院校與健康相關的專業有老年保健與管理、老年照護、失智老年人照護、家政服務等,有辦學歷史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院校,培養規模也極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
(三)高職混合所有制辦學見仁見智
王志偉(2019)認為,高職教育的混合所有制辦學需要從深化民辦院校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找到適合現行公辦職教體系的混合所有制辦學實體組織形式以及完善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法規政策體系等方面入手。
郭素森(2019)指出了混合所有制辦學理論研究存在適法性、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級學院法人運行等幾個誤區,并總結了 “山海模式” “蘇職模式”“海職模式”等六個創新模式的經驗。
朱躍東(2019)認為,我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小混合”和“大混合”模式,阻力主要在于思想觀念轉變難、落地實施難、短期利益兌現難、國有資產評估與風險管控難、產權融合難等方面,突破口在于,加快構建高職產權保護機制,搭建高效的法人治理結構, 提升非公資本參與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能動性。
基于以上分析,如何擴大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健康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與課程設置等要素,提升教學質量,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這種需求是我們現今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雨佳,開放大學教育與養老照護人才培養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J].教育教學論壇,2020(1):71-72.
[2] 程靜,袁國.老齡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9):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