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語語音》是應用韓語專業開設的職業能力課程之一,是語音學習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該課程旨在通過韓語視頻、音頻、外教口語等手段和方式,使學生韓語發音準確到位。將“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相融合,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是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外語水平較高的外語人才。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韓語語音》教學設計應做到教學與思政相融合,將立德樹人作為培養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韓語語音;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一、《韓語語音》在應用韓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韓語語音》課程是學生專業知識及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基本韓語表達能力和職業崗位應用能力培養有重要支撐作用。課程對接應用韓語人才培養目標,讓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和課堂練習,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語音和語音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音習慣,形成地道的語音語調,學會用自然得體的語音語調表達思想。掌握韓語的發音、語流的規律、語調的功能,能較為正確地使用韓語語音和語調進行朗讀、表達思想并進行跨文化交際。 同時,本課程將課程思政、勞動教育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強調通過語言學習提升文化意識和勞動精神面貌。
二、《韓語語音》的教學設計
《韓語語音》課程貫徹學生中心原則,堅持能力本位,采取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突出該課程的實踐性,通過線上學生自學、課堂教師講解示范、糾音練習、線上線下學習效果展示及多元、差異化評價等教學活動,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一)突出課程思政融入設計
以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將語言表達中的文化現象、價值取向等作為主要思政元素,通過漢語與韓語語言文化對比、價值觀對比等,讓學生認識中韓文化、價值差異,提升思辨能力,增強文化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突出勞動教育融入設計
以提升學生勞動精神面貌、培養正向勞動價值取向為核心,以強調日常生活勞動為主,通過讓學生參與班級衛生管理、課堂教學組織服務等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正向勞動價值取向,提升學生勞動精神面貌。
(三)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輕理論,重實踐
針對高職學生學力相對較弱的特點,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略講理論,精練技巧,重在實踐,突出高職教育特色。
(四)突出語言表達特色,輕單音,重語流
避免孤立的講授語音知識和技巧,淡化對單個語音音素的學習,強調在意群、篇章及交際情境下的語言表達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語音面貌的提升,突出語言的交際表達特色。
三、《韓語語音》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根據《韓語語音》課程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要求,在實際授課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與教學的融合。
(一)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融合
1.禮儀文化融合。比如韓語中的敬語與謙稱。韓國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這些傳統文化禮儀與我國是密不可分的。在韓語初學階段,通過中韓禮儀文化的對比,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有禮貌,有修養,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漢字文化融合。韓語受我國漢文文化的影響深遠,韓語當中有超過60%的漢字詞,韓語中的很多漢字詞的發音和中文接近,意思也一致。對于漢字詞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學習韓語的積極性,也可以激發學生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過中韓漢字詞對比學習,讓學生了解中韓兩國文字,更加深學生對于中國漢字的熱情。
(二)素質目標與課程思政融合
1.能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和創新精神;
2.能夠具有較強的職業道德觀念和較高的綜合職業素養;
3.能夠形成一定的文化思辨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
4.能夠養成良好的應變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5.能夠養成熱愛勞動、樂于奉獻、勇于創新、盡職盡責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本身無高低貴賤的勞動價值觀。
(三)能力目標與課程思政融合
1.能夠正確認讀40個元音和輔音;能夠正確使用話語節奏和語調,能夠得體、流暢的使用正確的語音、語調進行朗讀及日常口語交際活動;
2.能夠有效地開展跨文化交際,具備文化思辨能力,具有學習和工作必備的日常生活勞動能力。
四、結語
總之,《韓語語音》課程作為應用韓語專業的職業能力課程,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又要將課程思政落實到專業課的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既能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也能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懷。通過中韓文化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兩國的不同,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感。
參考文獻:
[1] 王愛云.“課程思政”理念推動下的《韓語精讀》教學探析 [J].現代交際,2019(03).
[2] 董曉洋.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職院校韓國語課程教學研究 [J].管理觀察,2019(09).
作者簡介: 朱曉玲(1981-),女,碩士研究生,淄博職業學院 國際學院, 韓國語言文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