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內容與要求也在發生著改變,尤其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不僅要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思考能力,還要具有強健的體魄,做一個有責任的公民。在此背景下,完滿教育應運而生,其不僅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滿足學生發展的綜合需求。為了進一步提升完滿教育的效果與質量,本文通過分析素質教育下完滿教育活動的評估思路,進而提出完滿教育反饋機制建設,為完滿教育的實施和發展奠定保障基礎。
關鍵詞:素質教育;完滿教育;活動評估;反饋機制
完滿教育是以學生為重心,以教育革新為路徑,以培養完整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其脫離了傳統教育的桎梏,通過社團活動、公益服務、競技體育以及藝術實踐等環節,實現對學生能力與素養的綜合培育,而為了保障完滿教育的有效落實,必須建立相應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以進一步完善與優化其教育效果。
一、素質教育下完滿教育活動評估思路
完滿教育與素質教育具有緊密相關的聯系,對于社團活動、公益服務、競技體育以及藝術實踐等教學活動,應采取不同層次的評估思路,通過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差距展開分析,進而得出發展的方向,為活動反饋提供定性與定量的有效參考。
(一)以十大育人體系為出發點
在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改革進程中,十大育人體系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機制,其通過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十項內容,以統籌兼顧的方式實現育人目標。而在完滿教育中,其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與十大育人體系具有重要的關聯性,因此在開展評估之前,應按照十大育人體系的分類方式對完滿教育活動進行內容分割,進而針對不同的活動設置不同的評估方式,從實踐、文化、服務等各種角度,分析該活動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從而保證完滿教育活動的教育價值。
(二)以素質教育理論為切入點
素質教育理論是我國現代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而完滿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創新,其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傳統課堂育人的思路,轉而利用校園乃至社會環境中提供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興趣愛好、公益事業、體育與藝術等內容獲得成長,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道德品質、性格特點、文化底蘊、體能體魄、藝術修養、審美意識等等綜合能力得以發展。因此在完滿教育活動的評估過程中,還需要以素質教育理論中提出的關鍵素養為切入點,考察活動設計中是否滿足相應素養的培育效果,進而確保完滿教育活動對學生的適用性與針對性。
(三)以解決問題效果為落腳點
完滿教育是以活動與實踐為基礎的教育模式,其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必須落實在問題的解決策略與效果之上,因此在活動評估中,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問題評估流程,首先要根據活動形式與內容,評估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其次根據問題展開分析,思考引起問題的根本原因;最后,結合原因提出相應的活動完善與整改對策,并通過實踐考量其整改效果,從而建立起完滿教育活動的良性評估與反饋機制,保證學生能夠在活動進程中不斷深入認識自我,發現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并做好自己,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素質教育下完滿教育活動評估及反饋機制建設
完滿教育活動的評估與反饋終究要通過學分進行呈現,但是在評分過程中,應采取以成績轉化的方式來具體實施,通過學生的活動組織、參與及觀摩、獲獎情況、實踐成果等參與過程獲取成績分數,由此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評估與反饋機制。
(一)成績修得
學生在參與完滿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與方式取得成績,主要可以分為四種類別,其一為完滿教育活動的組織、參與或觀摩行為,既包括學校、社團、學院等組織的各類活動,也包括校外、省市甚至國家層次的各類活動,但需要通過學校的活動審核與認證。其二為學生組織與社團的入會行為,比如加入學校各級各類的學生組織、社團、志愿者隊伍、運動隊、藝術團等,學生加入相應的社團需要通過各組織的審核,而加入后則可以根據起組織社團的等級申請獲取相應的分值。其三為對完滿教育活動、校內外活動與比賽的關注或參與行為,比如學校組織的運動會、校外社會組織的志愿者活動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參與證明申請分數。其四為參與完滿教育活動獲取的獎項、榮譽以及貢獻,包括班級、學院、學校以及學校以上等不同的等級,按照等級不同可以獲取相應的分值。例如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實踐中的成績分值修的方式如下:
(二)計分規則
學生在完滿教育活動中獲取分值還需要遵循系統規則,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第一,關于各級實踐計分上限的規定。完滿教育學分成績根據認定單位的級別分為校級(團委、藝術教育中心、競技體育中心等)、系(院)級、書院級,其中系(院)級計分不超過40分/模塊,書院級計分不超過40分/模塊。學生以觀摩者身份參與各級各類活動,計分上限為40分/模塊。第二,各項積分權重配比規則。根據認定單位的反饋與調研,重新調整積分權重。第三,四個模塊的分數置換規則。學生在某一模塊修得學分成績超過 100 分,并在該領域具有突出貢獻者,提交申請表后經完滿教育委員會認定,超出分數可置換為其他模塊分數。但最多置換分數不超過 120分,可用于置換的分數值為模塊內已修分數值減去 100 分所得的分數值,將該分數值置換至對應模塊學分。每名學生只允許在第七學期統一進行完滿教育學分置換申請,且只允許申請置換一次。第四,各級學生干部的評分規則。主要包括五類,其一,擔任校級學生組織主席、部長、干事職務等滿一年,分別按照80、60、30分的分值上限,由團委、體育中心、藝術中心、書院部等進行打分,學生得分平分劃入四個模塊。其二,擔任系(院)級或書院級主席、部長、干事職務等滿一年,則分別按照60、40、20分的上限,同樣由團委、體育中心等進行打分,且平分到四個模塊。其三,擔任宿舍樓棟相關職務滿一年,樓長、層長、室長分別按照40、40、20的分數上限進行打分。其四,校級運動員、演員等學生,可以按40分滿分進行評分。其五,一名學生兼任多個職位或身份,按照分數最高的職務進行加分。第五,特殊加分規則。主要包括三類,其一,專升本學生各模塊分數修得20即視為合格;其二,對于引進、參與市級以上活動項目或者打破運動項目記錄、參演高水平藝術活動的學生,在相關單位提議下,委員會認定后實施特殊加分。其三,學分成績主要用途包括完滿教育學分認定、獎學金評審等,其中完滿教育成績占學生年度綜合成績的30%。第六,對于各單位或個人出現學分或成績認定中的徇私舞弊或虛報瞞報現象,學校要按照教學事故嚴肅處理。
(三)學分認定
學生在修的成績分值之后,則要按照認定規則轉化為學分,以此會學生的完滿教育成績與效果進行評估。認定過程主要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專業與通識教育課程,還需獲取8個完滿教育學分;第二,完滿教育主要分為社團活動、公益服務、競技體育以及藝術實踐四個模塊,其中每個模塊要求2學分;其三,學生在大四時,學院教務處對學生的完滿教育成績進行統計與錄入,每模塊成績達成60分及以上,則獲取2學分;其四,學生畢業時,除其他畢業條件之外,還需要審核學生的完滿教育學分,要求總學分8分及以上,各模塊2分及以上才準予畢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完滿教育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重要形式,在其活動評估與反饋機制建設過程中,學校與教師首先要找準開展評估的思路,進而通過學生成績修得的方式規劃、計分的細化規則以及學分認定的方式與內容,為完滿教育活動的實施提供全面保障。
參考文獻:
[1]蔣素玲.淺談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實踐活動的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6):37-38.
基金項目:本課題是晉中信息學院完滿智庫“完滿教育活動評估及反饋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杰(1987- ),男,山西武鄉人,碩士,晉中信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