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倩倩 王育虎 張利利 李娟 費曉偉 陳曉
摘要:“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本文分析信息化教學的內涵,厘清當前技工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面臨的困境,提出了從完善系統化的信息化教學培訓、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加大信息化教學研究、積極參加大賽和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等幾個方面著力提升技工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關鍵詞:技工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必然趨勢,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核心要求之一。在信息化條件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推進技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水平、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教學的內涵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新形式,為教學模式的深化發展提供相應的革新動力。在現代先進教學思想指導下,在信息技術支撐下,信息化教學是合理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在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及環境等一系列教學因素中使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教學模式最大的優點在于可以將原本晦澀難懂的抽象知識進行形象化的處理,易于學生的理解,化解難點,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信息化教學使學生從傳統教學中的被動接受轉換到主動探究,學生深度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果。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更新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學素養水平,熟練運用各種信息化教學技能改進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面臨的困境
(一)信息化教學素養明顯欠缺
由于數字化、智能化與共享化特征,信息化課堂對教育意識、教育技術等的要求較為突出。教師要想適應信息化課堂教學,必須要全盤掌握應用技術,善于利用信息技術高質量推進課程教學。教師對Office或WPS,QQ或微信等信息化教學常用工具普遍掌握較好,但是除了相應專業教師以外,絕大多數教師對音、視頻處理軟件、圖像處理軟件、PPT高級應用、虛擬仿真軟件等不熟練,甚至有少數教師從來沒有使用過這些軟件。信息化和課程的深度融合對于缺乏信息技術的教師來說,很難真正落到實處。
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不均衡。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及實施能力稍高于女教師,學歷層次較高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較高,而新教師和年齡較長的教師普遍存在信息化教學能力薄弱的問題。
(二)對信息化教學缺乏重視
一是學校對信息化教學投入不夠,信息化教學條件建設不足,缺少信息化硬件設施和軟件配置。很多技工院校沒有智慧教室、智能錄播室、虛擬仿真系統、視頻拍攝設備、大數據網絡教學平臺等信息化教學環境和設施,導致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受限。
二是教師重視程度不夠。教師主動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的意識淡薄,創新動力不足。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理念落伍、技術落后,且不樂于學習、不善于學習,缺乏目標,信息化教學模式也往往是“投影儀代替黑板”的低層次教學應用。開展信息化教學意味著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發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很多老師有畏難情緒,滿足于傳統課堂教學,不愿意承擔繁重的工作,不愿意投入精力進行教學改革創新。
(三)缺乏系統全面的信息化培訓體系
大部分技工學校信息化培訓缺乏整體規劃,培訓質量不高。培訓時間短,教師不能深層次學習和領悟;培訓內容缺乏連貫性,往往是碎片式的內容,教師無法系統掌握。培訓沒有針對性,不能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按需培訓。重理論輕應用,相關技術培訓與實踐指導較少。
三、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和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項依賴于行動的長期持續的實踐過程。借鑒武國立的“教學思維認知”“教學實施”和“持續發展”TPACK三個能力維度的劃分,將教師信息化教學提升按照“認知-實踐-反思-再實踐”的模式,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同時通過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激發教師主動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動力。
(一)完善系統化的信息化教學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
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不可能通過每學期一兩次的專家講座、教學觀摩就能夠真正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應該科學設置培訓計劃,循序漸進地實施“分層、分類、分步”培訓。首先,要充分調研不同類別、不同專業、不同年齡段教師的需求。其次,分模塊培訓,每個模塊層層遞進,主要分為:基礎理論培訓、專題培訓、案例培訓、實操培訓等。其中專題培訓是在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活動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地更加細化的培訓,教師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培訓模塊。可以采用線上和線下多種形式進行培訓,線上培訓讓教師觀看回放,方便教師多次學。同時引入相應的考勤和考核保障機制,建立教師學習檔案,促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與信息技術。
(二)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
一是組建團隊,開發教學資源。建設以教研室為單位、以“信息化教學骨干教師”為引領的信息化教學團隊。建立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團隊課程建設,開發以信息化教學為目的的立體化、多層次、可視化信息化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包括融媒體教材、微課、AR/VR資源、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動畫視頻等。團隊成員根據自身情況完成團隊課程中相應任務,集思廣益,相互學習,利用團隊的力量來完成以教師個人難以高質量完成的任務,如制作以某門課程的系列微課,既能提升教師團隊信息化教學能力又促進了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
二是激勵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應用。督促教師充分利用開發的教學資源,開展信息化教學。例如:將其開展情況作為學校教學檢查的內容之一;提高采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的工作量,比如教學工作量增加1.5倍;成為評職稱的一項指標等。通過建立健全系列相關制度,激發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動力,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
(三)加大信息化教學研究,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一是通過專題研討、協作教學實踐、教學創新等形式,從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信息化教學活動設計、信息化教學過程創新、信息化教學評價優化等層面,診斷和解決具體課程信息化教學中的實踐問題。
二是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建,通過開展各類信息化課改、教改、教學實踐等課題研究途徑,對信息化教學理論和實踐全方面進行研究。以課題項目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
(四)積極參加大賽,升華信息化教學應用與實踐
教學大賽是檢驗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學校應定期開展信息化教學比賽,推薦優秀教師參加各級別的信息化教學比賽。教研室定時開展聽課、評課、公開課活動,在實踐中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歷練,一方面幫助教師以賽促思,發現問題,在“認知—沖突—反思—內化”的過程中促進信息化教學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幫助教師以賽促教.將獲得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實踐應用于日常課堂教學。
(五)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倒逼教師主動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技工院校應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完善信息化教學軟件和硬件設施,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推動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加強智慧化教室、錄播教室、微格教室、校園網絡、教育資源數據平臺等信息化條件建設,提供各種智能化信息技術設備和軟件如:AR/VR、3D、虛擬軟件,各種在線移動學習平臺,如雨課堂、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世界大學城網絡學習平臺、泛雅學習平臺等,滿足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需求。比如“智慧職教云平臺”的實踐應用不但助力信息化教學,而且幫助教師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提升信息化教學技能與素養。學校給教師提供新型學習環境的信息化功能必將倒逼技工院校教師不斷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才能滿足日常的教學要求。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因素。可以從完善系統化的培訓、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加大信息化教學研究、積極參加大賽、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等不同層面全力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推動技工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邁向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9-7-29)[2020-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胡平霞.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J].理論縱橫,2017(5):25-27.
[3]王忠政.教育現象學視角下的高校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的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16(5):82-86+91.
[4]武國立.TPACK視角下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5]俞福麗.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校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1(3):86-90.
[6]葉雷鋒.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一體化發展模式-探索[J].職教論壇,2021(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