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菁琳
古代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開設私塾,設置“六藝”為必修課程,“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孔子作為禮學家,“禮”為課程之首,而緊接著就是“樂”。在《論語》中記錄,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我們知道早期的詩歌都是通過吟唱進行學習,而在人們進行禮儀和慶典等活動中總少不了音樂伴奏,音樂伴奏折射了禮儀的精神價值。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音樂在古代教育中就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在現代教育中,在美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也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先生說:“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當然“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在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這一重要文件,明確了新時代學校美育“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強化了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對引導全社會重視美育的價值、營造共同促進學校美育發展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示范帶動意義。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對于廣大學子來說,在學校教育中,藝術課程占有提升審美的重要使命,但美育教育有不能止停留于在音樂、美術教學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大合唱、集體舞、課本劇等藝術實踐活動,它是應該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多元化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進一步追尋人生的價值與境界。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謝嘉幸說:“新時代美育不僅是審美教育,還是包含以美育人的教育。”美育是引導孩子善于觀察生活,并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創意,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美不在于載體和形式,重要的是發現和感受,而美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是給孩子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創造美的能力。柏拉圖曾說:“美育是對人的一種要求,是一種教育追求。美育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美育不只是一兩節音樂課或美術課,而是應該滲透在整個學校生活中,是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心靈陶冶。
蔡元培先生曾說:“一個完整強健的人格的養成,并不源于知識的灌輸,而在于感情的陶冶,這種陶冶就在于美育。”
審美是一個綜合的能力,它既包括人的天賦,也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美育不僅僅停留在課堂內,這份責任不只是音樂老師和美術老師的教育中。當然在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我們也應該尊重多元的價值觀。審美教育并非是為了給孩子標準答案,我們的美育教育,除了教會孩子什么是美,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如何用自己的雙眼去發現美,讓他們自己判斷心中的美。與此同時,也是在鍛煉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未來的社會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有思想,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而我們教會孩子發現美的過程,其實也是在鍛煉孩子的這項能力。
美育是一種怡情的過程,它有感官的認知,有理性的思考。人有兩大思維領域,一個是理性,另一個是感性。理性思維的代表領域是科學,感性思維的代表領域是藝術;理性思維賦予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性思維賦予人感受世界、判斷美丑、體驗美好的能力。人類大腦的兩半球也大致是按照這兩大思維領域分工的。由這個心理科學、腦科學的常識出發,可以清楚地看到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兩股力量:科學征服世界,藝術美化世界;理性素質讓人有征服世界的力量,感性素質則讓生活富有詩意;沒有科學,人類是軟弱無力的,沒有藝術,人類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人類征服世界的力量是可怕的。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科學與藝術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科學教育與審美教育則是從人群素質層面保障這兩大文明方向的基礎教育。從社會平衡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高度去看,以藝術教育為核心抓手的美育,承擔著支撐人類文明進程一個側翼的功能,承擔著讓人擁有體驗幸福能力的任務,承擔著讓生活富有詩意、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使命。美育是人生必修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宮室可以避風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與彩繪?器具可以應用就好了,何以要圖案?語言可以達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調的詩歌?由此可以證明美的作用是超越適用范圍的。
沒有美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從細處說,美育是幫助孩子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讓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從大處說,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絕不是“無用”,而有實實在在的“大用”,物理學家錢學森愛好音樂、書畫,園林學家、古建筑學家陳從周熱愛文學,水稻專家袁隆平喜歡小提琴,他們在享受美的同時創造美,以杰出的綜合素養在各自領域斬獲殊榮。
美育是一種多元的價值觀,我們既能欣賞田間村野的自然風光,也能聆聽高雅嚴謹的教堂音樂,藝術是具有包容性的,我們也應該以包容和多元的視角接納世界的一切的美好。與世界一個完美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