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承容
摘要:?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主動思考,是語文課堂努力的方向。本文以小說《臺階》教學為例,結合我校楊光旺校長提出的“思·辯·練·變”課改模式,小說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策略與途徑。
關鍵詞:小說教學;“思·辨·練·變”;語文學習能力
小說主題的含蓄性,往往會產生“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的現象。學校的“思·辨·練·變”課改模式給我的小說課堂提供了新的思路,讓我以此為契機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與鑒賞能力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途徑。
一、“讓‘思’走在‘課前’”:通過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課前思考是有效的學習途徑,是學生在老師課堂講授中真正理解知識的重要保證。為了在課堂教學的新課導入階段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抓住小說標題“臺階”提問,“臺階在生活中是挺平常的,隨處可見。但在浙江有些農村,臺階卻有著特殊的價值和特別的意義。請同學們閱讀這篇小說,仔細思考,說說你從小說中讀到的‘臺階’的特殊含義”讓學生帶著疑惑快速地進入文本尋找答案。在對小說的特定背景進行初步的感知和分析后,又拋出第二個問題,“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再次推動學生閱讀時的主動思考。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討論空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在學生的回答中繼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主人公是父親?文章為什么又要用第一人稱‘我’來寫呢?”
就課堂的重難點設計只問而不急于知道答案的問題,讓這些問題像一根無形的線,牢牢拴住學生的心,久久懸在學生的腦海之中,引導他們順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去細讀課文深究文本。課前的“問”,讓學生在興趣和問題的驅動下主動思考,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主動深挖文本的閱讀能力。
二、“讓‘辨’惠及全體”: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文章中結構的安排情節的設計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點,尤其是小說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概念,怎樣教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呢?脫離文本憑空講述概念,老師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學生猶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于是,學生自主閱讀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小組合作探究,自己總結歸納出合理答案顯得尤其重要。
例如合作探究課文第一部分:“請同學們討論主人公在什么情況下出現?他與臺階有什么關系?”讓同學們理清楚在這一部分情節中,“我”是回憶的主體,“引出”主人公,而父親和臺階的關系也就是文章的事件線索。以第一部分為例,理清楚了情節的開端,就能很順利的梳理出后面的發展、高潮和結局。
以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著力于讓學生通過具體體驗真正理解,學生就能真正吃透這篇小說的行文思路:以臺階為小說的線索,以父親和臺階的關系作為核心事件,雖花費了不少筆墨以“我”的視角回憶往事,但小說目的并非刻畫“我”的形象“我”的情感,而是為了能在短小的篇幅里用我的視角集中表現父親內心世界對“臺階”、對自我人生價值追求的過程,塑造典型而普遍的父親形象,也引起讀者情感共鳴。
三、“讓‘練’檢測實效”:聽學生對語言的分析,檢測學生掌握課文程度,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光說不練假把式”父親的形象十分動人,小說的主旨十分感人。通過“思”和“辨”對小說主人公和小說主旨的分析,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呢?讓當堂訓練來檢測。
秒點賞析,讓學生分享小說中任何打動自己的詞、句、段。例如有學生分析“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父親漫長準備工作的描寫,體現了父親為了實現目標不斷努力堅忍不拔的意志。
這個環節著力于小說的語言文字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使父親的形象矗立于孩子們心頭,讓小說的主旨深入孩子內心,更要讓他們認識到我們幸福的生活,需要用不斷的努力去爭取。通過學生各個角度的品析,并能清晰流暢表達自己的觀點,既鞏固了同學們對小說的把握,也很好地鍛煉了學生語文能力中另一個重要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四、“讓‘變’延伸課堂”:由課內引向課外,真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語文學習能力
《臺階》教完后,可以讓學生給文章配上插圖,要求能體現小說三要素的特點;也可以以《高高的臺階——記我追夢的日子》為題,合理的展開想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從父親的視角述說逐夢筑臺階的過程中他的故事;也可讓學生把這篇小說改編成劇本,并排練演出。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特點自由選擇,這樣一來,一方面能讓學生進一步品味小說,另一方面也與學生興趣特長結合發展了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這一節課是我在學校“思·辨·練·變”模式下進行的一次嘗試,雖然還不成熟,但對我的課堂是一次突破與創新,也留給了我對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無盡的思考。教學相長,學習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戰玉冰.畢業作品:《林夕夢》《司馬氏的崛起》《作品創作談》[D].復旦大學,2014.
[2]文福朝.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快樂閱讀旬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