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先猛,王順民
(安徽工程大學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241000)
在信息化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國家教育部門、教育機構大力推動“互聯網+教育”,以加快我國教育信息化、現代化進程[1-2]。為了整合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很多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開展了大量的實踐和探索[3-5]。新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是目前的研究熱點,將傳統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信息化手段教學有機結合,切實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食品生物化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食品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食品專業學生在專業領域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糖、脂類、蛋白質、酶、維生素等物質結構、性質、功能,還包括這些物質
體內生物代謝和“食品生物化學”工程應用知識[6]。課程教學內容中專業術語較多,生物代謝部分教學內容抽象,課程知識點多且分散,難以理解。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并輔以課堂提問,教師授課過程較為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教學習效果不佳。基于“雨課堂”平臺開展混合式“食品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創新“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經驗支持。
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是學科基礎課,是基于學習“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知識基礎上,服務后續“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酶學”等課程。該課程采用生物學和化學的思維介紹、闡釋自然界中生命物質和新陳代謝,并將其應用到食品工程領域中[7],因此在食品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學校“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安排學時為48個,教學內容設置三大模塊,包括糖、脂類、蛋白質、酶、維生素等物質結構、性質、功能,這些物質體內生物代謝和“食品生物化學”工程應用知識[8]。但在授課過程中因學時限制,為了確保授課任務的完成,課程授課進度較快。學情分析和課程教學反饋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化學知識基礎薄弱,部分學生認為“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學習任務重、課堂上知識理解和消化比例偏低。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介紹六大類物質結構、性質、功能,從分子水平闡釋六大類物質體內生物代謝,專業術語較多,教學內容抽象,理論性較強,很難直觀向學生傳授[9]。而傳統的“食品生物化學”教學多采用板書和PPT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課堂上進行講授,學生被動學習,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和溝通環節較少,導致課堂教學過程比較單調,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傳統教學是在板書教學基礎上單一地輔助使用PPT進行教學,教師活動空間受到限制,教師難以全面把握所有學生的聽課狀態,也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這也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不同學生的化學知識基礎情況不一,學生個體化差異不能得到充分重視和利用,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線下教學模式極大地降低了“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是“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基于“雨課堂”平臺開展混合式“食品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創新“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雨課堂”是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一款智慧教學工具,在高等學校教育教學中應用廣泛,與微信和PPT有機貫通,覆蓋課堂教學的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3個環節,促使教師實現了對課程的全程監控,建立了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無障礙交流和溝通[4]。
“雨課堂”包括教師端和學生端兩類端口,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端向學生發布學習資源及參考資源,發布學習任務及學習要求,學生通過學生端接收資源和任務,以促進學生課前預習和準備。課中教師通過教師端發布簽到、點名、提問等指令,隨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生通過學生端進行簽到、彈幕答題、題目作答[10],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彈幕的形式對不懂的知識點在線提問,提高課堂時間有效利用率。課后學生可以隨時學習課程教學資源,并通過學生端在課程討論區留言討論和提問,教師通過教師端進行針對性的解答。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端對該課程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分析,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針對性地對課程授課計劃和內容進行相應調整。
“食品生物化學”授課對象為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大二年級學生,授課內容包括糖類、脂類、蛋白質、酶、維生素等物質結構、性質及功能,還包括這些物質體內生物代謝和“食品生物化學”工程應用知識。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授課、課后復習、授課總結分析4個教學階段,4個階段的授課模式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
“食品生物化學”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表見表1。

表1 “食品生物化學”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表
課程開課前,教師通過創建“食品生物化學”課程“雨課堂”班級,邀請班級學生加入,教師發布“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學習資源及參考資源,同時發布學習任務及學習要求。學生進入課程班級后,按照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預習和準備,提前學習教師發布的學習資源。在課程預習的過程中,學生記錄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便帶著問題進入到課堂學習。以第一章糖類教學為例,教師在“食品生物化學”課程“雨課堂”班級中發布學習任務及學習要求,要求學生查閱資料糖的概念、分布、功能、分類,學習單糖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歸類出10種以上重要的單糖、寡糖及其衍生物、多糖及糖復合物,舉例糖類在食品中的應用案例2個以上,按實驗組分組預習和實施。通過充分的課前預習,極大地提高了課程課堂學習效果,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
3.2.1 學生簽到
學生簽到的主要目的是統計出勤率并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依據,傳統的教師現場點名需要5 min左右,浪費課堂教學時間,有的任課教師采用隨機抽點名的方法以節約時間,但統計準確率不高。而“雨課堂”設置的簽到功能比較準確,可以快速地記錄學生簽到情況。
3.2.2 設置測試題,隨堂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授課的過程中,在每節課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處設置2~3個隨堂測試題,為了保證答題速度和效率,測試題題型設置為選擇題、判斷題或者投票。這樣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不斷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將學生注意力一直吸引到課堂上來。以第2章脂類教學為例,在教授完成脂肪酸的分類知識點后,設置選擇題“脂肪酸的分類包括:①飽和脂肪酸;②單不飽和脂肪酸;③多不飽和脂肪酸;④其他脂肪酸”,通過學生作答,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
3.2.3 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在“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提前準備好課堂討論主題,讓學生通過“雨課堂”彈幕、討論區發言和在線連麥等形式參與討論。以第3章蛋白質化學教學為例,課堂中設置主題“你知道的蛋白質理化性質有哪些?請對應這些性質的研究和實踐應用舉例。”教師開啟彈幕、討論區發言或在線連麥,邀請學生積極發言,并發放答題紅包,答題最積極、答案最全面的學生獲得。這樣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
3.2.4 其他
同時,“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投稿、隨機點名、課堂直播等新穎的教學輔助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課后學生可以隨時學習課程教學資源,教師不斷更新和補充課程學習資源。學生還可以在課程討論區留言討論和提問,其他學生和任課教師可以在留言區進行回復、答疑和討論。教師也可以通過課程授課情況,在討論區針對性地給學生提出討論主題,提出復習的側重點。通過課后復習、解疑答疑和主題討論,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每節課授課結束后,“雨課堂”自動保存此次課程過程數據,教師通過對該課程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生學習和掌握情況進行總結和分析,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針對性地對課程授課計劃和內容進行相應調整。通過課程深入分析和反饋調整機制,很好地幫助教師全面認識和掌握本節課程授課全過程,為課后總結、分析和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的調整提供依據。
“食品生物化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食品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該課程具有課程教學內容中專業術語較多,生物代謝部分教學內容抽象,課程知識點多且分散,難以理解等特點,傳統教學模式下該課程教學效果普遍偏低。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迅猛手段發展,基于“雨課堂”平臺開展混合式“食品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創新“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經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