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在我國,農業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69%,仍然屬于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村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與建設的基礎產業。隨著社會結構改革,農村經濟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但是農村問題仍然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遇到的最大阻力。新時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進入關鍵期,農村問題的解決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治,則百姓安。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有利于提高鄉村治理效率,實現鄉村的穩定,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進而推進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最終實現國家和人民的繁榮富強。
1.1 實行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性。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目標之一就是要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關鍵一環,處于最基礎的位置。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要把鄉村治理看作最重要的部分。然而,鄉村既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有事薄弱環節,關系到幾億農村人口的民生發展。鄉村治理的戰略性地位,決定了鄉村治理對于我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作用。同樣,鄉村治理有效才能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效果不好,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在振興鄉村的號角下,脫貧攻堅戰收官戰也已經進入收官階段,我們務必加快農村治理從傳統粗放向現代治理轉變;農民群眾訴求利益渠道從單一向多樣轉變等。但是,近年來城鎮化發展,大量農民為了尋找就業機會,紛紛向城鎮轉移,導致農村的人口結構、規模以及社會結構都有很大的變化,村莊空心化,留在農村的青壯年人口數量減少,很多農田也處理空置的狀態,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顯現。各種跡象表明,加強推薦鄉村治理現代化進展,已經是箭在弦上。
1.2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單元,鄉村治理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于基礎性的作用。鄉村治理得當,人民安定,才有國家的穩定向前發展。與其同時,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關于鄉村振興的內容,“治理有效”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的振興離不開豐富的物質基層,也需要發展良好的文化底蘊。有效的鄉村治理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的穩定,為鄉村的現代化發展奠定物質精神基石,為振興鄉村提供保證。鄉村治理事關國家治理大局,意義非凡,我們都需要科學統籌做好鄉村治理工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新路子。
2.1 鄉村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因為城鎮化發展,農村青壯年人群為了家養戶口,紛紛選擇到大城市謀取就業機會。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但是鄉村治理,治理的主體是村民,服務的對象也是廣大村民,隨著“空心化”的加劇,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造成鄉村管理主體嚴重缺位。而留守人員,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夠,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水平也相對不高,存在著的有心無力的困境。即使村民們意思到了自己當家作主的地位,但是鑒于實際的管理水平,也很難理順眾多紛繁復雜的鄉間事務,使基層鄉村自治工作難以有序展開,鄉村集體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也是流于形式。有些人口基數地的鄉村地區,甚至都無法選出能勝任村委會的成員,更不用說要求村民來實行自治了。
2.2 基層政府治理能力水平不高。我國傳統的鄉村治理方式采取的是正式村民自治與政府部門行政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村委會組織法》規定:鄉鎮人民政府應該指導、幫助和支持村務會的工作,且嚴格禁止鄉鎮政府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的相關事項。但是實際中,村干部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會模糊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的界限,國家公布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涉及到鄉村治理中的有關內容,但也因為沒有細化到具體的管理內容上,而農村問題通常比較繁瑣復雜,常常找不到合適的法律法規做支撐。
而且,在農村,因為都是“熟人”社會,“人情”“關系”“宗族”等思維的存在以及缺乏普法知法的途徑,使得農民在遇到糾紛時較少利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法律意識不強,積累了一些矛盾,造成干群關系緊張。
2.3 鄉村治理德治水平低。廣大農村地區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學知識武裝頭腦,無法清晰的確認信仰跟迷信、風俗習慣與封建迷信之間的界限,使得封建迷信在農村有了存活的土壤。加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促使農村規模逐漸縮小,農民紛紛離開農村,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存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以宗族血緣為傳統的鄉村文化也隨之被瓦解,傳統文化隨之處于“真空”地帶,難以引領農民在思想層面的健康向上。
3.1 要開創鄉村治理主體間的新型關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民主選舉,代表村民管理鄉村事務”。同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由村民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改革開放以來,基礎治理主體的地位及其關系發生了轉變,對村委會的管理方式進行變革,從以行政控制的主導地位變成為國家實行各種政策的協助者、提供鄉村公共服務的配合者和村級各項事務的主持者,不再是一家獨大,一言堂;同時,農民在鄉村治理中重新獲得話語權,通過跟村委會、村干部對話協商的方式,發揮主人翁的精神,共同解決基層公共事務。
3.2 提高基層鄉村的自治水平,轉變基礎鄉村的自治方式。在我國治理轉型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提高基層鄉村的自治水平,轉變鄉村自治方式,摸索總結經驗,推動制度創新,保障各主體參與自治的權力。村民自治制度自它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就獲得了法律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很多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和邊遠地區經濟發展極度不均衡,通過改變農村治理“弱社會”的基礎,結合當地鄉親和實際情況,通過采取靈活的恰當的協商溝通方式,把協商中心下方在自熱村里,通過協商民主制度來提升村民的協商水平以及鄉村治理效率。在開展協商自治的過程中,要加強發揮村民的主體意思,擴大基層民意的表達通道。政府部門可以定期開展協商民主實踐教育,提升農村各主體提升民主管理能力及時對基層工作狀進行方向性指導,規范工作方法,從黨建入手推動農村基層治理水平的提升;設立科學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干部選拔機制,對農村基層干部進行系統培訓,優化人員結構,提升村委會整體綜合素質。此外還可以通過有利于村民發展的政策吸引有能力的人才回歸農村,為鄉村自治主體增加新的血液,引入鄉賢理事會等機制,建立第三方監督機構等。
3.3 完善鄉村治理法律體系,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體系中主導地位。第一要重視關于鄉村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確立和執行,以此來保障鄉村治理的正常運行,但是法律制定過程中,應該要注意了解農村的需求,制定的法律法規要“接地氣”,切實保障農民的實際利益,解決村民在執行自治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法律的可實施性。第二村干部在基層治理工作中占據主導地位。鄉村治理處于國家治理的最末端,鄉村干部要對國家政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起到上傳下達的“傳話筒”作用,在基層治理中有著重要作用。要不斷增強村干部法制意識,讓其在工作過程中做到依法辦事、有法必依、違法必懲,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維,做到示范帶頭作用,幫助農村實現現代化改革,保證各項政策切實落到實處,促進農村地區經濟文化全面發展。
3.4 加強鄉村治理的德治化水平,營造鄉村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第一,重塑鄉村文化。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發展,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優秀傳統,例如孝敬老人、重義守信,這些優秀傳統在農村地區也發揮了巨大影響力,是歷年來鄉村穩定發展極為關鍵的力量。在中國邁入新的發展時期之際,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重塑鄉村文化,通過保留、學習、傳承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的優勢植入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體系中,繼續賦予其時代內涵,構建有利于振興鄉村的凝聚人心的鄉風淳樸的新型鄉村文化。第二,加強文化教育,促進鄉村基礎教育的發展。鄉村學校作為普及鄉村文化知識的第一站,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要重視起來,只有教育設施良好,教師資源充足,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得以提高,才能營造適合時代發展的新農村。
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要牢牢把握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報告明確提出“深化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確立了我國鄉村基層治理的新模式。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建設發展新農村的過程,始終要堅持以以自治為根本、以德治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