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寧市射洪市金家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遂寧 629212)
玉米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和農業生產中的經濟作物,在我國的種植范圍較為廣泛。在廣泛種植過程中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和改進、創新玉米栽培技術,有助于提升玉米種植產量和質量,最終實現農戶經濟收入以及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升。但是在應用玉米栽培技術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且受到農戶對玉米栽培技術掌握程度以及實際操作、管理技術水平等限制,阻礙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應用。為此就要分析總結玉米栽培技術應用中的問題并尋找相應的問題解決對策。
玉米不僅在我國,且在世界上都屬于分布廣泛、產量高和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類型,而且還可以作為飼料和輕工業原料,屬于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經濟作物。雖然玉米栽培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抗旱和耐瘠薄等特點、在不同地區的適應性較強,但是仍然需要在生育期間做好精心的田間管理工作。在近年來我國更加關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推出了更多的惠農政策,且在不斷探索玉米栽培新技術,意在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在此過程中,通過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總結出更為先進的經驗并不斷優化栽培技術,向廣大農業生產者推廣具有更高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農業優化措施,全程指導玉米種植過程,提升玉米種植以及農業生產效率。
總結目前玉米栽培技術推廣應用中的問題,首先表現出栽培技術水平低下的問題?,F階段由于政府針對玉米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和改良的干預力度不足、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投入到玉米栽培技術推廣和科研的資金數量不足,進而沒有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改良措施,同時也出現從事栽培技術推廣的人員數量不足,難以在規定范圍內有效推廣栽培技術,還出現相應的配套設施和物力配置不足的問題,難以有效開展技術推廣工作。
其次表現出沒有全面掌握玉米新品特性的問題。在不同地區選擇具有不同種植優勢和特性的玉米新品時,需要結合市場需求考察玉米新品的種植優勢、豐產性、抗病性、抗倒、耐旱、自然優勢、地理環境、生態種植區域、適應性等因素。如果對這些新品特性之間的對比不夠了解則容易出現盲目種植的問題,難以起到栽培技術推廣的應有作用。
最后表現出對玉米品種不夠了解的問題。由于不同地區所種植玉米品種存在一定差異,且在種植過程中表現出不同具有地域性的病蟲害。這些病蟲害由于在不同地區,其生理特性也會有所不同,在不同年份發生時的輕重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同時由于不同地區的積溫、年降雨量、雨量分配等會直接影響氣候,相應地也會對玉米品種的栽培和種植產生影響。如果沒有掌握不同品種在不同地區的種植特性,容易造成所選擇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方式不當的問題,難以引進針對性的品種并提升其增產潛力。
首先在玉米種植之前的準備階段,做好土地選擇、施肥和套種等準備工作,確保玉米在健康良好的環境中種植和生長。比如種植地的選擇應盡量遠離工廠和化工污染源,對于種植地土壤的選擇則要求土壤肥沃、疏松、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針對肥力不足的種植地,則應通過科學穴施、條施、撒施等方式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通過套種的方式來提升玉米產量。
其次是科學選種,也就是結合所確定種植地的土肥情況和種植環境等,選擇更加適合的玉米品種,保證其具有良好的抗倒伏性、抗病蟲害能力以及高產想等,有助于保障玉米產量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推廣高產技術來提升玉米種植產量。
再次是合理密植,在播種過程中通過寬窄行的播種方式,控制行距為80×40cm,柱距控制為20~25cm,保證種植密度為4500~5000 株/667m2。此外,在此栽培過程中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發揮玉米的光合效率,還要做好發育期的查苗、補苗、間苗和定苗等工作。同時為了保證在玉米生長階段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充分,要通過測土配方的方式開展施肥作業,保證滿足產量目標要求。還要采取合理灌溉以及防旱除澇等工作,保證在玉米乳熟期的水量供應。
最后是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針對玉米種植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粗縮病、紋枯病、莖基腐病、一代玉米螟、二點委夜蛾、二代黏蟲、蚜蟲、棉鈴蟲等病蟲害,以及玉米種植過程中存在的跨區作業、品種布局單一等問題而導致玉米病蟲源的積累,加之種植地存在降水量少和氣溫高等問題,造成了部分病蟲過冬并加速各類病蟲發育等問題。這就需要制定和采取科學的病蟲害預警制度與防治措施,盡量避免連作而是通過輪作倒茬的方式減少病蟲害發阿生概率。還可以結合深翻、深耕以及人工捕殺等方式對田間的病殘體進行徹底清除,實現玉米種植地中初侵染源和菌量的減少。此外還可以采用化學方法來防治,比如每隔一周噴施40%克瘟散乳劑1 000 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用25%的粉銹寧或羥銹寧,按0.3%劑量拌種來預防病蟲害,提升玉米產量。
針對目前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現狀,需要結合現有體制優勢并結合當地政府和農業科研部門、團結農業經營者構建因地制宜的技術網絡信息平臺,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確保所推廣玉米栽培技術適應外部環境并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創新技術推廣模式、構建多樣化的技術推廣機制、實現多樣化經營管理。在上述過程中,可以通過農業科研部門加快玉米栽培技術創新發展,發揮科研人員的技術優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構建和完善玉米高產裝置生產指導方案。在此基礎上也有利于構建現代農業推廣體制,對玉米栽培新技術推廣機制進行創新和改善,最終實現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逐步優化。
基于上述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為了廣大農戶能夠有效掌握玉米栽培技術,發揮農業研究所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技術指導作用,就需要構建縣、鎮、村的農業生產培訓管理網絡,采取開展專題講座等方式,由前者向廣大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保證后者掌握最新的玉米栽培技術,實現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有效推廣應用,提升培訓和技術推廣工作質量與效率。在此過程中也針對實際問題不斷改進技術,保證栽培技術更加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斷優化和提升玉米栽培技術水平。
新品種的實驗應針對不同特性和栽培方式的品種,選擇對當地的氣候條件等更加適合的品種,并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耐性和抗性。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應做好全面的抗倒伏試驗、低溫蔭郁環境下的抗性、耐性和適應性試驗等,在掌握新品種特性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在技術推廣過程中趨利避害,發揮新品種玉米的優良特性。在將上述具有良好特性的新品種向基層農戶進行推廣的過程中,還要結合具體栽培過程中的環境條件、施肥水平、種植方式以及田間作業水平的不同選擇最佳的玉米品種,選擇最適合的農戶進行管理來發揮新品種優勢,提升新品種玉米的競爭優勢。此外,在目前市場經濟逐漸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農業經濟也在良性快速發展,使得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滿足現代農戶的發展需求。為此還要創新技術推廣形式,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來推廣現代化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并且通過第三方中介資源的充分利用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惠農政策的不斷推出,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改善了農業產業結構,提升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對于在我國種植范圍較廣的玉米來說,雖然玉米栽培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也表現出配套管理體系不完善、對新品種的研發力度不足、缺乏品種了解等問題。為此就需要加大新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發力度、完善玉米栽培技術推廣體制、加強玉米新品種的推廣和實驗應用,提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水平以及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