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人民政府,山東 濟寧 272100)
家庭農場的概念很早就走進了我們的認知,它最早起源于歐美,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來展開經營,并被人們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共同從事農業的生產和銷售。對于家庭農場來說,農產品的銷售就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在農村發展的青年人越來越少,農民老齡化逐漸凸顯,對于農業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加上許多人對工作的偏見,也使得農業發展受到許多的阻礙。因此,培養發展家庭農場,壯大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從政府財政補助出發,有效的推動和提升青年加入到農業發展中。
早在19 世紀中期,家庭農場就已成為美國、荷蘭、法國等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普遍形式。關于家庭農場的定義,國內外學界說法不一:美國有關學者指出“家庭農場”必須滿足“農場主自行管理農場、家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有足夠的收入支付農場運營、生產一定數量可出售的農產品”等條件;我國有關學者則提出“家庭農場以農戶為生產單位,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及銷售,具有企業性質”。綜合學界對家庭農場概念的研究,結合我國國情以及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我們認為:家庭農場是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升級版,以農民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農業產品,通過對農產品的直接銷售、再加工銷售、以及對土地的承包、出租等來獲取收入。
家庭農場可分為不同類型。一是根據產業類型不同,可分為家庭農場、家庭林場、家庭牧場、家庭漁場及其他類型。二是根據經營方式不同,可分為單純生產型家庭農場和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對農產品的種植、養殖為主要工作是單純生產型家庭農場的特征,單純生產型家庭農場涉及的范圍較小,比較單一。三是根據示范級別不同,可分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市級示范家庭農場、縣級示范家庭農場和非示范家庭農場。
我國家庭農場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家庭經營。家庭經營的農場是從早期的農戶轉型過來的,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人員就是家庭成員,除非是特殊季節時期,比如農作物的成熟期、天氣惡劣對農作物影響較大的時候,才會偶爾的聘用短期的臨時工,其他時候主要都是家庭內部成員就能夠處理好農場的全部事宜。二是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加工及銷售。家庭農場的成員大多數都不會再從事其他的職業,只要在家庭農場中從事生產經營即可增收致富。這一方面是為了吸引更多農戶創辦家庭農場,進行專業化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是為了與工商資本成立的農業企業做區分。三是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經營與小農戶家庭經營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經營土地的規模化。規模化經營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方面家庭農場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能夠獲得規模效應、成本降低的福利,實現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因為家庭農場的經營主體還是家庭成員而不是雇工,受制于管理能力,其規模的擴大也存在限制,所以家庭農場的規模經營表現為適度規模經營。四是商品化生產。家庭農場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經營,對農產品生產并再加工,使農產品變得商品化,才能有效的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進而提升家庭農場的收入。商品化經營代表家庭農場不僅是農產品生產的主體,同時也是農產品銷售的主體。這也是家庭農場區別于傳統農戶家庭經營的重要特征之一。五是產權關系明晰。家庭農場具有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單一、利益關系直接、監督成本較低等顯著特點,能夠充分發揮家庭農業生產經營的優勢,從而也有利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成為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我國家庭農場現階段所面臨的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土地流轉問題,主要突出在土地流轉來源有限,土地流轉細碎,流轉期短等三個特點。家庭農場獲取土地渠道有限,家庭農場為了便于耕作大多流轉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的土地。這些來自小農戶的土地大都是面積小而散。由于農民工工作的不穩定性,也帶來了其流轉出土地期限的短期性和不確定性,加上有些家庭農場過分壓低農民的土地租金來獲取土地的使用權限,導致很多的農民都不愿意出讓土地的使用權。其次是流轉過程中,土地流轉時沒有明確的合同來確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無法保障雙方的權益。同時,土地流轉中也存在農民過度上漲租金,給家庭農場的經營帶來更高的成本問題。
我國家庭農場發展時間不長,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自身基礎薄弱,是制約其發展的內在因素,具體表現如下:一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落后。相較于發達國家的機械化、自動化農業生產,我國農業屬于小農經濟,主要依靠人力投入,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不高,對新品種和新技術應用較少,農業生產工具比較落后。二是自身管理水平較低。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加之農業“靠天吃飯”的特性,為改善生存現狀,農村的一些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土地或家庭農場經營者多為50 歲以上的老人,其經營理念往往比較落后,管理意識也不足,同時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較低,導致家庭農場本身經營管理也比較粗放。三是農業生產產業鏈較短。從經營情況來看,我國家庭農場多數經營范圍仍以初級農產品生產為主,很少涉及經濟作物和農產品初加工,在產業鏈條延伸方面存在不足,農業經濟效益發揮受限。
在現代經濟和科技都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農業上的科技發展是比較緩慢的,但是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都是農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先進的農業科學不僅能給家庭農業生產發展帶去更多的便利,同時還能有效的降低農業生產發展的成本。
首先需要完善土地流轉的政策及法律法規制度,規范土地流轉合同文本。不僅要預防土地流轉成非農化、非糧化,還需要解決好土地流轉的周期時間。通過政策規范好土地流轉管理,通過政策咨詢、價格協商、合同簽訂等來規范和保障雙方合同簽訂者的利益。并且鼓勵和引導農戶通過出租和互換、入股等轉讓的方式來促進土地流轉,還能有效的延長和保障土地使用期限,保障承包人農作物的生長。為了避免雙方過分壓低價格或者是提高價格,就有必要規范好價格范圍,保障雙方的合法利益。
國家和政府都需要加大在農業生產上的科學研究,保障對農業科研的資金投入。同時還可以通過市場農業經濟發展來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資金到農業科研里面,減輕國家的資金投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引進相關的高校畢業生和科研研究院的相關人員,加入到農業發展的科研中去。并且合理的設置科研短、中、長期目標,提高農業科研技術成果、提升農業的發展。
加強家庭農場立法研究,明確家庭農場的市場主體地位,建議嚴格要求其進行工商注冊,為保護家庭農場權益以及家庭農場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根據當前我國國情、農情,結合實際情況,應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避免家庭農場規模過大,從而影響經營效率的實現。最后,還可以通過以省、市、縣為重點,建立家庭農場管理檔案,規范管理制度和申請家庭農場的條件制度,并開通與市場監督部門的數據、通過信息共享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家庭農場,并在符合條件時能夠及時的申請加入到政府的管理系統中,以便及時對家庭農場的動向做出反應。
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雖然得到國家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家庭農場發展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還需要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較多的給予傾斜。除了本文簡述的幾種問題以外,提高家庭農場成員的專業素養和強化金融融資等問題也有待逐一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