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婷
(中共紹興市柯橋區委黨校,浙江 紹興 312030)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上升至國家戰略;2017 年7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關于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全面部署“消薄”工作,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破題之舉,各個區縣因地制宜,強村增收更是浙江省提出“消薄”計劃的題中之義。提升“消薄”工作的實效,是推動全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2020 年10 月,十九屆五中全會又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的重大戰略。消除經濟薄弱村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新形勢下顯得更加關鍵。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之際,如何打好消除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攻堅戰,消除相對貧困,成為后小康時代的重要命題。
2.1 柯橋區。柯橋區地處長三角南翼、杭州灣南岸,區域面積1040 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5 萬,外來人口59萬,下轄5 個鎮、11 個街道、354 個村居社區,擁有1 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 個省級開發區。柯橋區自然稟賦優越,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區內河網密布、水系通達,有水域面積近50 平方公里,河流900 多條和眾多湖泊。柯橋區現有村民委員會250 個,其中有承包地村190 個。有農村戶24.82 萬戶,農村人口77.10 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16 元。
2.2 桐廬縣。桐廬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為杭州市下轄十三個區縣(市)之一,縣域總面積1825 平方公里,地貌結構呈現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特點,“以陵山區為主,平原稀少,屬浙西中低山丘陵區,中部為狹小河谷平原,山地與平原間則丘陵錯落。全縣土地面積中,山地丘陵占86.3%,平原水域占13.7%。”截至2017 年底,全縣下轄4 個街道、6 個鎮、4 個鄉,182 個行政村,1 個居委會,18 個社區。全縣“家庭總戶數14.86 萬戶,戶籍總人口為41.48 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3.39 萬人,占全縣總人口56%”,是一個鄉村形態為主的縣域。
2.3 蓮都區。蓮都區地處浙西南,甌江中游,括蒼山、洞宮山、仙霞嶺三大山脈橫亙其間,形成了我區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為主,占比超過85%,河谷平原僅是一小塊,鑲嵌在碧湖大地和城郊大地。這樣的地域性特征,促成了我區的經濟以傳統的農耕產業為主,刀耕火種,效益低下;改革開放后,我區農村的村民基本成為勞務輸出者,紛紛涌向大都市務工創業,很多農村都成了“空巢村”“留守村”“空心村”了,難以發展集體經濟。
3.1 城市化進程導致資產減少。近幾年,城市化建設快速推進,城市規模急劇擴張的用地需求,迫使城市周邊的農村被納入城市用地范圍,故產生了大批的“城中村”。而這些城中村,不管是村民個人耕地還是集體資產,政府對其全部征用后,為村民爭取了“失地”保險,由此村民農民的戶口轉為居民,成為了城市里的新型居民戶。這些城中村的村集體雖然也保留著傳統的農村運營模式,但集體資產基本歸零,只留有“村兩委”這種組織架構,城中村很多的其實是名存實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不少地區在積極推進“消薄”工作時,原本占有很多優勢的城邊村,在城市化進程中轉為“城中村”后,集體資產基本歸零反倒淪為了薄弱村。
3.2 村干部“雙帶”能力不足。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地區農民開始放下鋤頭畚箕,紛紛走出農村,走向城市,務工創業,開啟了全新的生存方式。毋庸置疑,改革開放40 年,帶給農民個體的紅利是有目共睹的;但與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村集體經濟,大家忙于個人謀發展,少有人思考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即便是村主職干部,能真正將村級發展時刻裝在心里并奉獻全部力量投入進去的人也是屈指可數。所以,鄉賢人才的欠缺,也是制約“消薄”工作有效推進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那些真正有心建設村莊的村干部,也常常面臨自身能力不足、村級威望不高等難題,“雙帶”能力有限。
3.3 政策制度扶持力度不夠。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從省、市、縣、鄉等自上而下出臺了促進鄉村發展的諸多舉措,涉及到道路基建、村莊綠化美化等一系列工程項目,而這些項目的實施都需要相應的資金來支撐。盡管各級政府、部門有相應的資金配套,但前期鄉村建設需要自行解決資金問題,帶項目完成驗收合格后才會撥付相應的資金,這也造成一些村集體出現大量負債現象。因此,一些本來就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甚至村集體債務較多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一個階段內,可能會加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產生。
4.1 緊跟“火車頭”:建立功能性黨組織,增強黨建引領作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鄉村振興尤其是農村“消薄”工作需要強有力的火車頭加以引領。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的重要戰斗堡壘,責無旁貸應成為帶領鄉村“消薄”致富的領頭雁。在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更要順應時勢,結合鄉村實際,發揮新的時代作用。各發展薄弱地區應積極建立功能性黨組織,將黨組織工作具體融入到當地產業與特色當中去,讓黨組織的業務工作真正聚焦要點,切實帶動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4.2 召集“合伙人”:專家“搭脈問診”,鄉賢“反哺歸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鄉村振興需要金點子,而金點子的產生需要建立在對鄉村事物熟悉與了解的基礎上。基層黨委政府應積極開展干部基層大走訪活動,用腳步丈量民情,與群眾密切關系,讓干部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化身解決鄉村問題的“專家”,精準指導,因地制宜,力爭產生“一村一策、精準消薄”的實效。鄉村振興,人才為本。農村的發展既需要常年默默奮斗在“三農”工作一線的本土能人,同時也需要引進八方人才。要深入挖掘自身資源,精心包裝推介,招引人才項目,以人才和項目的落地來助推鄉村振興。要利用多個平臺,打好“鄉情牌”、“鄉愁牌”,促進在外鄉賢人才回歸、技術回歸、資本回歸。
4.3 整合“資源庫”:加快土地流轉,盤活閑置資源。鄉村發展常常面臨資源短缺、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并時常陷入“需要的資源不夠用、擁有的資源不需要”的尷尬境地,因此如何有效疏通、整合資源,成為鄉村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解決的重要命題。而土地作為鄉村最寶貴的資源,更應該充分加以利用,盤活閑置農房等資源,激發其真正的生命力,要讓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資源都最大限度發揮作用。有條件的地區,比如柯橋區,應充分利用紹興整市作為宅基地改革試點城市的優勢,在不違背政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土地的實現形式,加快土地流轉,為農村消薄、鄉村振興帶來最大程度的效益。
4.4 完善“政策簿”:深化薪酬改革,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合理的待遇保障是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各地在發展鄉村經濟、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時也要不斷完善干部提拔任用政治激勵和薪酬績效改革方案,雙管齊下,充分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一方面,要對相關參與鄉村工作的鎮(街道)、村兩級干部實行相應的獎懲機制,完善激勵政策。對于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要按規處罰,對于表現優秀的人員則要提拔任用。另一方面,要不斷深化薪酬績效改革,以不同的定檔方式促使干部們從“大鍋飯”的閑散心理向“你爭我趕”的競爭實踐的轉變,進而推進鄉村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