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縣農業農村局,云南 楚雄 675400)
“十三五”期間,大姚縣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穩步發展,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產業不斷培強壯大,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5 年的32.7 億元增加到51 億元,年均增長6.1%。二是糧畜產業穩步發展。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 萬噸左右,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山地牧業不斷壯大,實現畜牧業產值12.75 億元。三是經濟林果提質增效。全縣核桃種植面積164.3 萬畝、產量3.77 萬噸、產值達10.3億元;花椒種植面積41 萬畝、產量3291 噸、產值達2.26億元。四是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蠶桑、蔬菜、魔芋、百合、花卉、人工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全縣桑園面積達8.76 萬畝。年飼養蠶種6.6 萬張,產鮮繭2750 噸,鮮繭產值達1.04 億元,蠶繭加工產值1.5 億元。種植蔬菜14.8 萬畝,產值5.2 億元;魔芋2.4 萬畝,百合1 萬畝。五是新型主體不斷培強。全縣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365 個,種植大戶達1077 戶,養殖大戶達1288 戶,省州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1 個。六是品牌創建深入推進。緊緊圍繞打造“綠色食品牌”,實施質量強縣,突出“一縣一業”創建,2019 年大姚縣被列入全省“一縣一業”(核桃產業)特色縣。推進“三品一標”認證,“三品”認證56 個,地理標志認證1 個,建成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22 個。七是農業裝備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引進和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9 個,農業科技貢獻率由2015 年47.5%提高到50.5%,超目標0.5 個百分點。全縣農機擁有量12980 臺,超目標9480 臺,總動力達30 萬千瓦,農業機械化水平達52%。
2.1 聚集程度較低。全縣農業發展主要以一家一戶小主體生產經營為主,土地、林地規模化流轉大戶經營面積較小,全縣土地規模化流轉經營面積僅僅只有4 萬多畝,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
2.2 土地產出不高。土地租賃費用不高,大多每畝租賃費用在800——1000 元/畝;畝均土地產出水平低,大多耕地每畝產出在4000 元左右/畝。
2.3 經營化水平低。全縣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產業鏈短,精深加工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對特色農業的支撐帶動作用發揮不夠;農民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協會組織服務化程度低,自身存在組織松散、利益難調、關系難處、經營困難,運行不規范、經濟實力不強等問題,中介紐帶作用發揮不明顯,制約農業產業化進程。
2.4 農業設施化程度低。全縣高產穩產農田占耕地面積48.14%;水利化程度69.3%;農業科技貢獻率為49%;設施農業面積1.4 萬畝左右;農業生產條件薄弱,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嚴重不足。
2.5 品牌化效益不明顯。截至目前,全縣“三品一標”認證56 個農產品,目前證書有效的僅有37 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品牌意識,對產品包裝和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重視不夠,主動申報認定的積極性不高。
3.1 基礎化先行,全面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充分利用各類投資主體和惠農補貼、支農扶持項目,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農業裝備水平。一是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高效節水項目為重點,加快推進6.72 萬畝基本農田建設,不斷完善農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二是加大農機具推廣力度。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推廣,逐步實現農機換人,建立健全農機化服務體系,優化農機化裝備和生產結構,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三是加大農業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產業項目資金申報爭取力度,整合各類農業項目資金采取政企共建的方式支持經營主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棚、冷鏈等基礎設施建設。
3.2 規模化布局,不斷提升農產品規模和質量。依托全縣核桃、花椒、蠶桑、水果、蔬菜、百合、蘑芋、畜禽等特色主導產業,圍繞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四化”目標要求,高標準建設4 個萬畝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核心示范基地。抓好核桃、花椒、蠶桑、烤煙、生豬等傳統農業提升行動,做強、做優、做特傳統農業。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科學化、精心化管理,提升傳統農業產量和質量,不斷做強傳統農業產業。實施特色農業提升行動,鞏固芒果產業的發展,在全縣現有6 萬畝的基礎上,加大科技管理力度,實現芒果提前產生效益,落實訂單農業,做好市場對接,確保芒果產品銷售暢通。
3.3 科技化生產,全面提升科技助力農業活力。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力度,積極引進先進農業技術,集聚優勢資源,加速農產品科技研發,提高產品的質量。一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培育和引進作物良種,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科技增糧增效措施。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二是加大企業創新的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企業創新優惠激勵政策,對企業科研技術創新項目給予資金扶持,將扶持資金投入到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環節,讓政府投入的扶持資金最大效益促進企業做大做強。三是加大農業人才的培訓。采取外出參觀學習、聘請專家和企業家實地培訓等方式,做好農業人才的培訓,不斷拓展農業人才視野,提升企業創新、創業和發展能力。四是做好生產者的技能培訓。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立足農民群眾和農業企業發展需求,做好企業員工和產業發展區農民的技能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勞動者技能。
3.4 組織化經營,不斷培強壯大農業支柱產業。一是要圍繞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依靠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并通過龍頭企業的領頭作用,把小而散的作坊式企業、家庭式企業鏈接起來,組建成聯戶經濟實體。二是要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切實做好園區產業的規劃、指導和協調工作,重點抓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依靠園區載體,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效應。三是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著力培育各地的傳統優勢產業,特別要抓住優勢產業中的產品、市場、專業化生產和龍頭大戶等關鍵環節,加快現有特色優勢產業的產品創新步伐,大力開拓產品市場,實現與省內外市場的有效鏈接。四是立足現有產業和產品的先行優勢進行優勢延伸,按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模式,壯大產業基地,突出規模效應,著力培育、扶持、壯大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走出一條“資源+特色+產業+規模”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
3.5 融合化發展,切實轉變農業產業發展方式。一是要在發展產業生產與保護、改善產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發展種植與畜牧、漁、副業結合,發展大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現代新型產業發展模式。二是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按照布局合理、產業融合、功能多元的發展要求,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三是要通過傳統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在實施農業發展過程中,要以農業為基礎,用“一產二產化”“一產三產化”的理念,將精致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與本地旅游有機結合,讓城市人到農村旅游、休閑,品嘗特色美食,體驗田園風光,從而帶動本地二、三產業的繁榮與興旺。
3.6 品牌化打造,切實提升提升農產品質量。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帶動產業發展,形成特色產業的集聚效應,使地方產業的特色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精品名牌的獨特作用。一是在農業產業發展上,政府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在產業發展布局、創造投資環境、宏觀調控、招商引資等方面發揮作用。二是要切實加強對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的金融服務,并從財政、稅收、信貸、土地等多方面培育州級和省級龍頭企業,促進龍頭企業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三是要從宏觀上加強指導和協調,充分利用在地方有影響力、對外有宣傳力的名優產品,指導企業合法注冊商標,并分配利用好商標資源。要把已有的綠色食品品牌、無公害品牌做優做強,切實把自然特色資源變成市場優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