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虎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云南 墨江 654800)
近些年,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越發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因此,各行各業在發展自身經濟的過程中,無一不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而茶葉在我們國家歷史悠久,不僅可為人類提供優良飲品,還具有保健功能,目前茶葉已經成為我們國家進出口的主要物資。那么,在符合生態理念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茶葉質量,已經成為當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問題;可在促進茶葉行業轉型的基礎上,將生態發展理念與茶葉種植管理相互融合,進一步優化茶葉種植管理技術。
時代在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人們對茶葉品質也有了較高的要求;與此同時,茶葉發展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因此,傳統茶葉種植技術的改革已成必經之路。隨著生態理念漸入人心,種植人員應將生態理念和茶葉種植技術有效融合,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與進步的基礎上,使茶葉行業邁入全新的轉型階段。而符合生態茶葉的種植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在實行該技術的過程中,需要資金的支持以及專業的技術輔導。首先,需要在茶園的兩旁種植櫻花等含笑類樹木;那么在種植環節中,技術人員應根據當地的地理情況,因地制宜的規劃茶園的建設情況;合理規劃茶園內部樹木的數量及種類,使樹種呈網狀結構,從而為茶樹的生長構建良好的生態區域;并有效降低氣候環境對茶樹生長的影響,進一步提高茶樹自身的抗病能力,優化茶葉質量。
在茶園內可種植一些利于茶樹生長的植物,例如:柿子、獼猴桃等,技術人員可將這一系列植物合理分布在茶樹間,從而使茶樹與綠植之間呈現一定的結構層,為形成良好的生態結構奠定基礎,保障茶園內部的生態環境。在這種和諧環境下,有助于茶樹的增產、增值、增效,而且有數據表明,生態理念茶葉要比傳統茶葉的經濟效益提高一半甚至以上。
可將花生、黃豆等草本作物套種在茶樹園內,從而保障茶葉內部水土平衡,并有效改良茶園內部土壤,為茶樹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此外,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樹成活率,為幫助茶樹穩產、增效提供便利的條件。而在種植茶樹過程中,優良的地理環境是保障茶樹生長的首要前提;通常情況下,以坡度小于25 度、接近水源、土層適中的地理位置為主,只有這樣才可為茶樹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最終實現茶葉穩產,促進茶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均是茶葉生產大國,為了保障茶文化的源遠流長,面對新時期人們對茶葉的需求,重視茶葉種植與管理技術尤為重要。在生態理念不斷深入與改革的基礎上,優化茶葉的生產過程,加強茶樹田間管理,以提升茶樹產量、質量為目的,從而滿足新時期人類對茶葉質量的需求。那么,在構建茶園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制定有效的管理途徑最為關鍵。
在構建茶園的過程中,首先,應做好選址工作,良好的選址工作是保障茶園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也可促進茶樹種植的有效管理。一般來說,茶園應選擇水源便利、坡度小于25 度、pH 值在5 左右的土壤為主;如有部分土壤達不到標準要求,種植人員就應根據茶樹種類以及土壤的肥沃程度,對現有土壤進行改良。在改良過程中,應學會因地制宜,并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深挖,其挖層要保持15 厘米左右,深挖結束后,應對土壤施加底肥,每畝土地應施加1500 千克的農家肥;第二,覆蓋,應將草料覆蓋在茶園土壤表面,以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活性。如當地條件允許,還可購買一定數量的蚯蚓,以改變土壤內部結構。當完成土壤改善工作后,就要對茶園土壤進行保護,以免牲畜踩踏,在茶樹整個成長周期內,技術人員應認真觀察茶樹的生長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綠色種植。
在構建生態茶園的過程中,良好的水源最為關鍵;水源是滿足茶樹生長及建設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構建茶園過程中,設計人員應對當地茶園進行合理規劃,并加強茶園周邊排水系統的建設,從而確保茶葉生長周期的用水需求。在生態理念下進行茶園建設,需保持土壤內部的含水量,其含水量應不低于90%;那么在種植過程中,技術人員應定期對土壤含水量進行監測,并采用合理技術保障土壤含水量的穩定性,盡可能避免水土流失;例如:技術人員可選用草料覆蓋茶園土壤,這可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與此同時,技術人員還可在茶園內部利用水利設施,從而方便茶樹灌溉工作,并使茶園土壤滿足茶樹的生長需求。
在種植前期,應做好茶園的施肥管理工作,以此來滿足茶樹生長時期的營養需求。在符合生態理念的基礎上進行施肥工作,應盡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次數及使用量,以施用農家肥料為主;與此同時,還可搭配使用一定量的磷肥與鉀肥,以促進茶樹的成活率。在進行土壤施肥環節中,應確保肥料產于正規廠家,并對肥料進行質檢,以保障肥料的合格性,從而在降低肥料對土壤傷害力的同時,為茶樹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如當地經濟條件允許,還可在茶園周邊建設養殖基地,利用動物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從而實現家畜糞便的循環利用,進一步降低茶葉種植成本,同時也符合生態茶園建設的基本要求。
在種植茶樹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種植情況,選擇適宜本地的種植品種,并選擇最佳的種植時間進行茶樹種植。通常情況下,茶樹的種植時間應以六、七月份為宜,該季節正值雨季,是茶樹生長的重要時節;與此同時,也應注意當地氣候環境對茶樹的影響,及時了解茶樹種植前后期的天氣情況,并確保土壤內部水分及肥力滿足茶樹的生長需求。
合理的茶樹種植密度是確保茶樹穩產、豐產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種植人員在種植茶樹過程中,應規劃合理的種植密度,以此來保障茶樹的健康生長;一般情況下,茶樹的栽培株距約為50 厘米;行距維持在150 厘米左右。那么在種植環節中,無論是采用雙行還是單行種植法,都是以促進茶樹壯苗、全苗為目的,并將此作為茶樹的重點種植目標。種植完成后,就要做好茶樹苗的看護工作,如發現死亡幼苗,就應及時補種,以免影響茶樹的生產量。
在茶樹整個生長周期內,無可避免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因此,在種植過程中,做好茶樹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至關重要。而在防治環節中應以低毒、殘留量少的農藥為主,該種方式可有效降低農藥對茶樹的影響,并且符合生態理念的發展需求。此外,除減少農藥用量外,還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茶樹生長管理手段,以此來達到預防病蟲害發生的目的,降低病蟲害發生率。而技術人員可采用生物或物理防治方法,促進茶園的生態建設;第一,生物防治方法,就是利用生物鏈的原理達到病蟲害預期防治效果,該種防治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并維持茶園內部的生態平衡,以促進茶樹健康生長為目的,提高茶葉的生產品質;第二,物理防治法,此種方法需通過人為進行環境建設,進一步破壞病蟲害的生存空間,以此來抑制病蟲害的產生;例如:可抓住害蟲趨光性特點,在茶園內部安裝一定數量的捕殺設施,在吸引害蟲的過程中將其集中滅殺,從而達到顯著的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時代在日益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各大產業也應迎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在符合生態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優化自身產業結構。而茶葉的種植亦是如此,在構建生態茶園的過程中,做好茶樹的種植與管理尤為重要;可在提升茶樹種植品質的同時,通過有效管理途徑,促進茶業趨向生態發展,進一步改善茶葉產量及質量。總而言之,茶葉在生態理念的影響下,越發趨向綠色生產環節;這不僅能使茶葉更好的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還為促進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