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皎
(榆林市合作經濟與改革指導中心,陜西 榆林 719000)
農業經營主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構成,也是拉動農村經濟的關鍵力量。但是,由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年限較短,與之對應的法律法規尚未完善,這就導致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無法保障其合法效益,導致其無法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最終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在當下的農村發展環境下,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為當下農村農業經營生產提供了全新的活力,為農村的土地所有權以及經營權分離問題給予了良好的解決方式。但是,該制度的落實與實施過程中,并未對集體土地的所有權進行明確說明。也就是說,農民在經營的過程中,并不能獲得具備現實意義的土地所有權,仍然不能享受全部權利,在該種形式,就會直接影響農業經營主體生產以及經營等活動的穩定性,甚至可能引發農業經營主體對土地的使用權喪失等問題。根據我國現行法律中明文規定的所有權界定,集體所有權屬于集體中的成員所有,所謂的集體,則為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等社會性質群體。這也就間接導致了,由村民個體組成的經營主體在享有相關權利時,并不能以自身的意志行使相關權利,而是由村民小組等集體行使其所有權,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模糊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動力,推動了我國新型農業主體在農村的滲透。相較于傳統的農業生產與經營模式,該種新型主體對于資金的需求更大,其日常經營生產活動大多會倚仗新型機械設備以及生產技術。但是,就當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然存在一定的融資困難問題,也就是說,在新型主體融入農村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資金問題。
首先,我國現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存在部分規定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為原則給予了相關當事人一定的權利,這就導致了大多數合作社在展開經營以及生產時,需要面臨撤資等問題帶來的風險,影響了合作社資金來源的穩定性。
其次,我國現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明文規定了,在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貸款抵押時,土地不能作為抵押物抵押給相關單位或者組織。但是,大部分經營主體的抵押物都較為匱乏,其持有所有權的土地反而是抵押額度最高的內容。除此以外,我國的《物權法》中,也明確規定了,農業經營主體在進行貸款的過程中,土地所有權屬于禁止抵押的物品。也就是說,農業經營主體想要通過貸款的方式獲得經營成本,就必須要提前擁有與貸款數額等價的物質保障。
以目前我國的現行法律法規來看,農業經營主體也存在著法律地位不明確的問題,進而影響了相關主體展開的生產以及經營活動。其中,最為明顯的影響就在于部分家庭農場的法律地位。隨著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農業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不但在農業種植方面從事著生產活動,還開設了家庭農場。通過該種方式,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以及生產質量。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家庭農場都不具備明確的法律地位,對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性質以及納稅等情況都沒有進行明確說明。
在當下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之下,想要徹底解決我國農村部分農業經營主體對土地所有權界限較為模糊的問題,就需要適當的改革與調整當下的農村承包地土地產權,為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進行明確的界定,并保障每個所有權主體之間,都能夠有清晰地界定方式以及界定范圍,明確土地所有權、占有權以及使用權等權益所覆蓋的權利范圍。保障農村集體在占有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能夠給予農民個體相應的經營權以及使用權等等。同時,還要明確土地產權中各主體之間的產權關系,確保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在不斷流動過程中,保障每個權人的合法利益。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明確土地使用權的產權界限,保障其權人能夠在法律規定范圍內,針對相應的土地,行使土地流轉的決策權,以此為土地流轉中受益人提供合理的法律地位支持,為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以及在農村的滲透奠定穩固的基礎。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相應的支持,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如若遭遇融資難等問題,就會直接導致實際的工作無法開展,經營活動無法落實,甚至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考慮到這一問題,就需要從我國當下的法律層面入手,通過改善地方法律法規完善相關規定,徹底解決當下存在的融資難問題。放寬相關的管理規制,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為寬廣的融資空間以及融資機會,給予其展開生產活動的資金支持與保障。
首先,針對我國現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的相關規定進行適當的調整,實行封閉式的內部成員制度,并且以開放式管理為主要原則,通過該種方式,保障合作社中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尊重其自身意志,并且在社員的利益分配方面,進行調整,充分地發揮合作社中,內部協商為利益分配提供的作用。其次,在我國現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應對表決中的差額表決以及等額表決等內容,進行明確規定與范圍的劃分,并且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專門的年檢制度,通過該種方式,以此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落實以及生產活動能夠得到切實的資金支持。
想要解決農業經營主體現存的法律問題,就必須要在日后的發展與經營過程中,總結經驗,明確其法律地位。通過該種方式,來保障其能夠享受到應當屬于自身的合法權益,為相關的主體提供相應的法律支持。
首先,各個地區的農業經營主體的構成并不完全相同,在實際的改革與調整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經濟水平,結合當下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指導,制定具備地方性特征的法規。該法規要確保不會跨過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實行自治,通過該種方式來明確農村農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地位,幫助其享有自身的合法權益。
其次,在明確了農業經營的主體法律地位后,就需要加強地方的法制建設,提高地方政府、法院、仲裁機構以及相關部門的執法力度與執法能力,落實地方法規的相關要求,以較高水平的執法手段,來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合法享有自身的權益,以保障其在市場中享有的合法權益,進而促進整個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與落實。
綜上所述,想要切實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村的滲透,就必須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為其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確保其享有相應的合法權益,以此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