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萬物復蘇。備春耕、促開工、抓生產、強服務……3月的英城,褪去了年味兒,卻充滿著蓬勃向上的十足干勁。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處在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四平市明確今年“三農”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多措并舉強執行、抓落實,奮力沖刺首戰開門紅,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正月里來好春光,備耕生產正當時。“請專業人員檢修農機具,選購良種與化肥,對農機手進行業務培訓……”這幾天,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忙得腳不沾地,為的就是搶抓農時,對癥施策,力戰大春,確保實現農業生產“開門紅”。四平市聚焦發力“兩保一提一抗”,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在春耕上,做好備春耕生產指導工作,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全力挖掘糧食播種面積潛力,逐級壓實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分解落實指標任務、強化宣傳引導等措施,力爭今年糧食播種面積比去年新增10萬畝。抓好良種、良法、良機和春耕四個要害,決戰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在良種上,支持本地企業與昆山科騰或北京大北農等開展生物育種合作,重點扶持培育一體化種子企業,引進和推薦省審、國審新品種10個,確保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在良法上,完善現代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增產技術700萬畝次。在農機上,通過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新型主體建設、補長關鍵環節短板等措施,使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5%,把國家農業機械化示范市招牌擦得更亮。
2021年四平市一季度全市豬、牛、羊、禽出欄量預計分別達到76萬頭、8萬頭、13萬只、700萬只,同比分別增長42%、12%、45%、10%;肉蛋奶總量達到16萬噸,同比增長11%,預計全市畜禽養殖總量和出欄量可達到全省第三名,現代畜牧業實現首季開門紅。今年四平市將重點抓好雙遼牧原、伊通溫氏等大企業集團生豬養殖續建項目,著力做好中、小生豬規模養殖場(戶)新(改、擴)養殖基地項目建設,以點帶面,擴容增量,確保2021年全市生豬生產恢復到451萬頭以上。打造以梨樹縣生豬和肉禽養殖、雙遼市肉羊和肉牛養殖、伊通滿族自治縣黃牛和梅花鹿養殖等為核心的牧業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四平市現代化畜牧業發展進程。積極推進“秸稈變肉工程”,推動秸稈飼料化利用,結合各地實際層層分解任務目標,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突出抓好伊通、雙遼“糧改飼”試點項目建設,鼓勵養殖場(戶)加大秸稈設施設備投入,推廣秸稈利用實用技術,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節糧型畜牧業發展。
今年四平市突出做好“一培育、一規模、一服務”,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把合作社辦得紅紅火火。開展示范創建、服務提升、合作聯合等“八大行動”,做好示范引領加法、清理“空殼社”減法,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7996個、家庭農場4192個。今年將繼續創建縣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創建縣級以上示范合作社200個以上,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00家,提升新型經營主體質量。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發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確保全市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比重穩定在62%以上。培育發展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聯合合作,探索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打造農業生產托管綜合服務“超市”,建設以新天龍為核心的“十萬畝糧食銀行全產業鏈服務綜合體”,擴展“糧食銀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打造“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服務體系,帶動更多農民共享農業發展紅利,激活農業合作化動能。“今年村上的1200公頃土地全部實現統一經營了,以‘糧食銀行’這種方式做玉米銷售,對農民來說不僅風險降低了,而且收入還會增加。”鐵東區永發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王大勇說到今年合作社經營的新變化喜上眉梢。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四平市奮戰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借著“開門紅”的東風,四平市鄉村振興成果定能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添上濃厚重彩的一筆。
來源:四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