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闖 李 鵬 王建華 國中富
(安徽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供應鏈理論的研究最早開始于1985年。Houlihan J.B.最先提出了“供應鏈”的理論,他認為供應鏈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該系統包括生產商、經銷商和消費者。Erengue S S和Simpson N C認為生產、運輸和銷售三個環節的研究依舊是供應鏈研究的重要領域和關鍵內容。Chopra S和Meindl P指出供應鏈是由生產者、運輸者、經銷商和消費者所構成的整個環節,并提出供應鏈的本質是為了滿足顧客的某種需求而設計的相關環節。王寧與黃立平認為信息化建設對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企業需要構建信息服務平臺來強化企業間的信息共享。許景和王國才通過研究發現,生產與零售商之間需要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理論的學習才有助于企業各方建立互信機制。高艷和冷志杰認為循環經濟組織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建立評價指標的設計以及考慮相關因素的影響。浦徐進與蔣力等以質量控制策略為切入點分析兩種供應鏈模式選擇的判別準則,認為農產品質量是“農超對接”供應鏈產生的基礎。
2.1.1 綠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2020年合肥綠色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例如隸屬于合肥市的肥西縣,2019年糧食總產能穩定在47.2萬噸,菜瓜果總產量達到36萬噸,同比增長3.7%。豬肉、禽肉、蛋產量分別達到1.2萬噸、5.25萬噸和2.1萬噸。目前合肥市已有年產值超十億的高效特色主導產業10家,其中與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有優質糧油、家禽、苗木花卉、蔬菜、生豬、水產品、乳產品等。
2.1.2 綠色農業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
合肥市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加強農企合作,加快技術集成創新,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提煉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建設一批化肥減量技術服務示范基地。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在糧食主產區和果菜茶優勢區,打造了一批全程綠色防控示范樣板。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等技術的不斷提升,各生產要素的綜合使用效率以及產出率均有大幅提升。
2.1.3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向好
當前有效綠色食品獲證企業數107家,產品數323個,認證產品產量18萬噸,認證規模位居全省前列。所生產的綠色農產品得到了市場的好評,例如合肥市的長豐草莓、巢湖銀魚、肥西老母雞、巢湖麻鴨等一批地理標志產品不斷地朝著品牌化道路發展。
當前合肥市在推進現代農場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
2.2.1 精深加工比重較小
合肥市現代農場生產的低檔產品多,精加工比重小,附加值不高。因此只有不斷地提升現代農場的綠色農產品附加值,著重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才能夠建立起優質綠色農產品口碑,才能提升現代農場收益。例如在肥西縣調研時發現肥西農產品加工企業多為初級加工,具有規模小,生產成本高,精深加工能力弱,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低、整體水平低等特點。
2.2.2 產銷一體化機制不健全
供需合作關系不緊密,合肥市雖然有著眾多特色優勢農產品,也在長三角地區占有一席之地,但與滬蘇浙尚未形成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關系,如上海市在全國布局建立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38個,我市僅擁有肥東1家,而江蘇徐州則占有16家。目前我市開拓長三角市場主要依賴企業自身,區域公共產銷對接服務平臺亟待建立健全,市場化營銷服務組織化程度低。
2.2.3 綠色農場產業規模小、特色品牌少
合肥市的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主體分散,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農業產業“樣樣都有,樣樣無量”。此外合肥市周邊的現代農場在農產品的特色和品牌上,國內、省內知名品牌偏少,缺少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農產品有優無勢、有特不強、有名不響。
根據“因地制宜、發揮特色”原則,各地利用自身獨特稟賦加強優質農產品專業化生產,政府需進行合理規劃,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要引導企業、行業協會等積極參與或牽頭主要農產品、名特優農產品、農業品牌標準的制訂,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和操作規程。按照國家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指導生產者按標生產,實現綠色生產全環節覆蓋。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和物流業,培育形成上中下游產業配套的農業產業化企業集群。目前合肥市多數現代農場的農產品加工依舊處在初級水平,精深加工能力依舊不夠主要原因是缺乏一批專業的農產品生產及營銷團隊,包括一批優質的龍頭加工企業企業的加持,因此要不斷引進人才及龍頭企業的加盟,才能更好的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要不斷推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現代綠色農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流通消費等領域的應用。
由于農產品由于其特殊性,其保鮮保質時間相對于其他加工食品保質期短,因此對于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要加強水產品和果蔬等綠色農產品的預冷庫、重要物流節點冷鏈倉儲建設。此外進行“農產品+”電商平臺的打造,實現平臺互動、聯動,助力農產品走出去。
增加對市場公益性設施建設的投入,推進現代農場與與第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入了解長三角地區消費市場情況,根據市場要求來定額生產相應的“優質、健康”農產品,并且現代農場可以學習借鑒北京的小毛驢農場,采用CSA模式,實行市場與種植方相銜接,需求與供給相匹配的市場建設模式。要開展農業園區合作示范,主動對接滬蘇浙地區食品工業產業鏈,推動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一批全國領先的現代農場農產品加工示范區。
選擇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龍頭企業作為重點,通過貸款貼息、技改扶持等多種方式,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基地建設、科技研發、質量標準、檢測體系和信息網絡建設等,著力培養一批領軍企業。其次把加快農業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產業融合的重要抓手,著力招引一批設施類農業項目和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龍頭企業。
要探索以質量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的增信融資制度,將質量水平、標準水平、品牌價值等納入經營主體信用評價和貸款發放參考因素。探索對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實施以獎代補試點,創新適用于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的保險品種。以上的資金、生產、用地等相關方面的政策要不斷加強研究,提升政策的落地性。
規范開展農業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工作,提高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加快地方立法進程,制訂體現綠色農業需求的法規規章制度,加強耕地保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農業投入品管理、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強化綠色農業法律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