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節 李 云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江蘇 蘇州 215009)
農村混合所有制的實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中,農村原有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已經不適應,現階段我國城鎮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需要農村進行集體所有制的改革,實現多元化的發展,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構建新型的農村經濟模式,而混合所有制是現階段最好的選擇,在不損害農民所擁有基本權利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利用集體資產和資源,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進而促進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
1.1 開放性。混合所有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應用,突破了集體所有制的發展困境,經濟運作更加的開放化,實行的是市場化操作,運用集體資產創造經濟價值。通過農村經濟的對外開放,以農村資源的優勢,吸引外界資本的進入,使先進的管理知識、科學技術進入農村經濟,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技術和資金上的劣勢,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刺激農村集體經濟的改變和發展。
1.2 融合性。混合所有制融合了多種經濟要素,并使這些要素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優勢上的互補,促使農村經濟發展的更為合理。集體所有制,其強調的是集體利益,而其他所有制,則重點突出的是利潤,兩者的融合,則是集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共贏,都旨在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進而實現集體所有制轉化為混合所有制的價值。
1.3 流動性。其主要是指經濟結構上的流動性,在產權交易中,可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化的調整,混合所有制使資本要素有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間,在產權流動過程中,構建出不同的經濟模式,以增加這一過程的經營利潤。混合所有制在農村經濟中的不斷滲透,以及自身的逐步完善,促使產權合理流動,實現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2.1 范圍界定不夠清晰。目前,農村集體所有制還處于改革過程中,致使集體資產沒有明確的界定,哪些可以轉化,哪些不可以轉化為混合制,范圍還未明晰,也沒有詳細的說明。然而部分農村地區身處市郊,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社會資本將資金紛紛投放到這些地區,占地發展房地產,或者是具備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特色農業的農村,成為社會資本發展旅游業的方向,打造出非農產業,同時也使得一些特色小鎮,經濟結構逐漸向房地產傾斜,導致社會資本在農業經濟中運作缺乏秩序,對集體資產造成威脅。而且,我國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政策,像承包地、宅基地等,這些都是集體資產,并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這些政策起到穩定農村的作用,如果對這些特殊政策沒有保護措施,將引發新的矛盾和沖突。
2.2 企業有所顧慮。我國為了發展農業經濟,鼓勵企業下鄉,并與農民建立合作關系,采用的是購銷和訂單的合作模式,導致企業與農民合作不夠嚴謹,容易出現違約問題,或者是農民沒有嚴格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操作,導致提供的農產品不合格,影響到兩者的合作關系,致使企業在參與農業經濟時,需要過多的考慮。部分地區實行的“保底收益”合作模式,由企業承擔所有的風險,也是其有所顧慮的原因。另外,農民法律意識薄弱,并對企業缺乏足夠的信任,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后,極易引起利益上的沖突。
2.3 集體資產監管不力。農村社會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頗深,部分地區宗族觀念濃厚,以及基層黨組織缺少上級的監管,工作不夠嚴謹等,導致集體資產監管不利,影響到混合所有制的推進。而且部分地區存在著“熟人社會”,在監督管理中,礙于人情,致使監督管理不嚴。另外,在“村財鎮管”的約束下,農村集體收入由鄉鎮財政管理,而混合所有制的發展,必然增加鄉鎮財政收入,致使鄉鎮政府人員在面臨巨大的資金時,難免有人思想動搖,將資金私自挪作他用,或者是發生侵害集體資產的問題。
3.1 清晰界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資產范圍。第一,針對集體資產范圍不清晰問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時,應對集體資產進行實際的調查,列出資產清單,將沒有任何糾紛,以及權屬確定的資產,或者是可折股量化的資產,都歸于可混合改革的資產;第二,針對資源性資產,主要是指沒有承包給農民的資產,像林地、草原、歷史遺跡等,設置股份合作社進行集中管理。還有集體所有的廠房、設備、商標等,無論是有形資產,還是無形資產,都由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為了保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進,并維持農村的安定,針對國家對農民的特殊政策,像宅基地、承包地等,還實行原有的政策,不納入混合制資產改革的范圍內。
3.2 成立專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個完整的集體組織是開展農村混合所有制的前提,也是保證混合所有制工作順利推進的關鍵,由該組織行使資產所有權的職能,對集體資產進行管控,并確定合作社的地位。或者是以公司形式組建,作為混合式改革的組織,其應具備代理權限,實行市場化管理模式,以促使混合式改革的規范化。第一,建立專門的集體組織,并要確定其法人地位,基于目前集體組織由政府農業機構管理,而實施混合制后,以后的登記賦碼工作,應由市場監督部門負責,進一步增強集體組織的法人地位,并使用登記授權的方式,證明集體組織的權威性;第二,完善集體組織內部建設,農村社會實行的是“兩委”制,需要捋順其與集體組織之間的關系,明確界定集體組織的職能,防止兩者之間產生職能上的沖突和交叉。對于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村,可在集體組織之下,成立子公司,并招聘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如果是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在集體組織中,則要減少“兩委”的干部,兩者要使用不同的賬簿進行管理。針對招聘的管理人員,為了留住人才,應實行績效考核機制,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可以使用股權激勵措施,或者是年薪制。經濟不好的地區,則要做好薪酬上的保證,使用村運營經費進行支付,并實行績效考核措施,給予一定的激勵作用。
3.3 打造多元化的實現路徑。在進行農村混合制改革中,可參照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案例進行。以吸引社會資本為目標,制定混合制改革策略,鼓勵社會企事業單位,或者是自然人等,使用股權的方式,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組織,尤其是與農業相關的企業,或者是資金雄厚,實力、資質良好的企業,以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組織的實力,提高混合制改革的成效。此外,社會資本在擁有集體經濟股份后,可以進行股權上的投資,像出資入股、股權收購、股權置換等市場操作行為,進而搭建社會資本與農業組織之間的交流合作平臺,進行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流動,形成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并增加其參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度。
3.4 加強監管機制的建設。農民已經習慣了集體所有制,對混合所有制的認識不夠充分,并對其存在疑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參與混合所有制的企業,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結構建設,成立股東大會,實行董事會制度,對企業內部運營進行監管。而針對企業外部,則要充分發揮“兩委”的職能,并聯合基層審計機構、村民代表大會等,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組織進行監督管理。為了規范集體經濟秩序,防止社會資本股權過多,或者是惡意收購等問題,可采用黃金股制度,授予農村經濟組織特殊的權限,像否決權,在重大改革、重大項目上,具有發言權,以避免一家獨大,影響到集體經濟的利益。 也可使用優先股的方法,保證集體股權的利益,使其具有優先獲得股息的權利,或者是獲得企業剩余的資產。此外,針對基層黨組織工作不夠嚴謹方面,應貫徹落實從嚴治黨的要求,整頓不良風氣,以黨組織為核心,發揮出基層黨組織的職能,由其進行集體產權流轉,股權、股息分配的監督管理等,為混合制保駕護航,促進混合制的健康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具有財務自由管理權限,改變“村財鎮管”的局面,在獲得組織登記后,其將擁有自己的印章,可單獨建立賬戶,成為一個獨立的組織,以實現其對財務的有效管理。
綜上所述,混合所有制的實施和推進,可使農村借助自身集體產權和集體資源的優勢,沖破自身在技術、知識、管理、資金等方面的局限,吸引社會資本、社會人才的參與,以突破自身經濟發展上的困境,獲得自身經濟上的增長。但是在混合所有制實施過程中,需遵循農村本身的發展規律,以及其原有的經濟政策和農民的基本權利,不可因集體資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產生不必要的糾紛,要切實做好維穩工作,加強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監督管理,進而促使混合所有制的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