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勇 李 維 陳忠良
(金湖縣農業農村局,江蘇 金湖 211600)
金湖三湖環繞,轄3個街道、5個鎮,131個行政村居,1321個自然村莊,縣域面積139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420平方公里溝塘、水網密布。近幾年來,金湖縣委縣政府,針對“一字”型莊臺多、居住分散、管護難現狀,以農房改善為抓手,堅持系統布局、統籌推進,使農房更具特色,環境更加誘人,群眾更滿意。截至2020年底,開工建設農房項目17個,竣工交付9個,建成省級示范項目2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個、4976戶喬遷新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連續兩年獲省第一等次、市第一名。2020年10月22日蘇北農房改善現場觀摩推進會在金湖召開,省委領導稱贊金湖農房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有質感、有形態、有韻味、有溫度。湖畔旺屯、幸福灣、荷韻小鎮等一批獨具新江淮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成了“農村讓城市更向往”的美好圖景,為農房改善和鄉村宜居環境建設提供了經驗。
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是黨和政府一項民生工程,也是鄉村振興重要內容。如何保障這項工程順利實施,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需求,增強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金湖縣委縣政府首先從機制入手,創新解決農房改善“地從哪出、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等難題,人居環境持續向好向美。
一是建立縣級統籌、整縣推進機制。縣委縣政府切實扛起農房改善工作主體責任,采取兩手抓,一手抓農房改善,提高農民居住硬條件,一手抓環境整治,提升整體人居環境,實行搬遷計劃安排、搬遷政策制定、設計方案審查、土地指標爭取、土地復墾交易、安置項目建設全縣和人居環境整治相統一,確保全縣“一盤棋”、落實“一條線”。二是建立書記主抓、黨政共管機制。書記縣長同時擔任縣農房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在重大問題上帶頭研究、帶頭推進,將農房改善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要求鎮(街道)黨(工)委書記一手抓招商、一手抓農房改善,切實壓實鎮(街道)屬地責任。三是建立定期會辦、現場督辦機制。2020年累計召開縣農房改善工作領導小組會議13次,研究解決施工手續辦理、項目資金撥付等重大問題事項60多個。建立縣四套班子領導掛鉤集中居住點建設機制,定期組織現場觀摩,有效倒逼項目建設進度。
一是著力解決“錢從哪里來”。明確主體、拓寬渠道,按照土地利用指標、“九靠近兩遠離”和“農村四類人群”優先等原則,細化年度搬遷復墾和人居環境改善計劃,確保退出宅基地全部納入國土整治后備資源庫,并及時優化美化空間環境,目前已復墾宅基地1萬多畝。通過向上爭取省級農房改善專項補助資金、土地指標交易收益、等多條腿走路。同時,引進江蘇中尚集團等有實力的公司共同投資及農戶投資參與等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房改善資金難題,有力保障了人居環境改善工作加快推進。制定了專門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資金管理辦法,對專項資金具體用途、部門職責、撥付流程、驗收程序、檔案管理及法律責任進行具體明確;對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的所有資金收支、結轉等業務核算、會計分錄及科目使用進行規范統一。二是著力解決“人往哪里去”。采取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按照“50%進城、30%入鎮、20%赴點”的總體原則,在縣城規劃建設3個大型農民新型社區,配合現有商品房安置,可吸納至少1.5萬戶搬遷農戶。按照靠城、靠鎮、靠園“三靠近”原則,調整優化農村新型社區選址。結合省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對規劃保留的19個村莊進行改造提升,著力打造彰顯特色、留住鄉愁的美麗宜居鄉村。新型社區房源由縣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僅分配給農房改善搬遷戶,杜絕一切其他資本到農村購買房子,損害農民發展機會和利益。三是著力解決“房屋怎么建”。首先,解放思想、優化程序,在審批服務上,創新模擬并聯審批模式,為規范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金湖方案”。開辟新型社區審批服務綠色通道,圍繞規劃審查、工程招標、施工許可、安全質量監督等重點環節,優化流程、簡并手續,切實提高建設效率和工程質量。其次,在建筑風貌上,與國內一流的規劃設計單位合作,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充分融入荷文化、堯文化、紅色文化等金湖特色,在規劃保留村莊提升中注重彰顯獨特韻味。第三,在服務配套上,按照“七通九有十到位”的標準,同步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第四,在日常監管上,創新實行“5+5”項目建設監督推進機制,即:在落實施工“五方”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主管部門、縣推進辦、群眾代表等五方力量,形成全過程、零死角的日常監督機制,確保房屋質量不亞于縣城的商品房。
村落千篇一律,但定位的主題卻各個不同。金湖在農房改善過程中,充分結合鄉村振興,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村”山居圖》。一是推動產業互融互促。把農房改善與全域旅游、“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融合聯動,結合全縣特色產業布局,把“穩得住、能致富”納入規劃設計要點,確保各鎮(街道)集中居住點均有產業支撐,保證每個新型社區都有特色配套產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有事做、有錢賺。金南幸福灣小區、銀涂新村依托良好的工業基礎,積極引導居民進園區務工,既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又實現了勞動力充分就業;呂良湖畔旺屯、前鋒白馬湖古鎮毗鄰市白馬湖景區,塔集荷花蕩緊靠荷花蕩4A級景區,定位于服務全域旅游發展,配套建設生態農莊、民宿酒店、民俗風情體驗區等業態,實現居民“家門口”就業致富;戴樓新塘居住點、金北金港小區納入高鐵新區、航空新城規劃,全面接受產業輻射。二是帶動集鎮建設發展。全面排查集鎮閑置資產,整合利用原“七所八站”、學校、醫院和廢棄企業存量建設用地,優先安排集中居住點項目,既節約土地指標、節省基礎設施配套成本,又提升鎮容鎮貌、帶旺集鎮人氣,實現了“一舉兩得”。據初步統計,全縣各集鎮可整理盤活存量土地2000畝以上。三是壯大鎮村經濟實力。在保證縣內收支總體平衡的前提下,確保不增加鎮村兩級負擔。將鎮街搬遷復墾成效與土地指標交易收益掛鉤。縣財政還對鎮街農房改善工作給予專項經費補貼,確保各鎮街在保障正常工作經費支出外尚有結余,鎮街在農房改善工作中得到了“真金白銀”,充分調動了工作積極性。四是注重加強配套管理。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同步配套建設基礎公共設施,實現污水接管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優化衣食住行,水電路訊、醫教文保等公共服務體系,配套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場所,超前跟進商業、通信、能源、金融等公共服務網點,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生活需要。以黨建為引領,依托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入開展有特色的群眾文化生活。推薦鄉賢黨員擔任自治代表,制定村規民約,督促鄰理和睦共處,引導村民自我革除陳規陋習,齊塑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鄉風。以鎮為主探索市場化專業物業管理模式,保障新型農村社區后續管理長效常態,讓農民群眾住得既舒心又安心。
農房改善工程大、投資多、百姓關注度高,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順應民意,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同時,農房改善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應突出因地制宜,體現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
4.1 堅持規劃引領。農房改善規劃要從全域出發,根據自然資源特點,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適應,不能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應具有地方標識和人文特點,保障規劃可操作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4.2 堅持群眾自愿。堅守為民初心,尊重群眾意愿,掌握農民改善農房需求,將尊重民意貫穿農房改善工作全過程。在補貼標準、安置形式、居住點規劃建設等方面,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及時回應群眾呼聲,盡可能滿足不同群體需求。
4.3 堅持讓利于民。在農房改善過程中要堅持群眾利益最大化,特別是在搬遷安置上,除允許農戶自建房外,群眾有購本鎮安置房、購縣城安置房、購定向銷售商品房、購買商品房(二手房)、貨幣補償等多種形式可選擇。建立特殊困難群體兜底保障機制,對唯一住房、唯一宅基地的住房困難戶給予補償,讓老百姓在農房改善中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充分調動老百姓參與農房改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