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提·買買提
(托克遜縣草原工作站,新疆 吐魯番 838100)
退耕還林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在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20多年來,不斷優化實施措施和實施政策,實現了世界性的創舉。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不僅將水土保持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結合,并且將精準扶貧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得到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長遠協同發展。
政府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作為我國永續發展的方針大計,要把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要舉措。只有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定理念,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的保護力度,優化生態安全的屏障體系和構建多樣的生態廊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生態問題。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是推進新時代發展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舉措。各級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有關主管部門應持續做好宣傳工作,共防共治,共筑共建,共管共護,提升管理水平,鞏固現有成果,全面實現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向高質量、高效率、可復制的持續性健康發展,要為全面打造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康養產業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部分地區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時間上啟動較早,且退耕面積較為廣闊,但是由于國家政策未能及時傳達落實,導致前期參與退耕的農戶無法享受到政策的補貼,這個問題在陜西省尤其突出,無形中給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比如安寨縣的情況,截止到2001年,其當地已退耕的土地只有不到30%拿到補貼,剩余的70%已經退耕的土地,卻因為政策無能緊密銜接,因而無法取得補貼政策的認可。
從古至今,農民意識里生活主要依靠來源就是土地,特別是在部分偏遠地區,農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對土地退耕還林還草后的經濟擔憂較為嚴重,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對種糧食的補助高于退耕還林補助,另外一方面是因為農民認為退耕還林的補助不如自種糧食更有保障。
以油菜種植為例:旱地油菜的每畝產量大概為300公斤,按照每公斤市場價格5.5元來計算,一畝油菜收入可以達到1600元左右,再加上糧食直補的120元,直接現金收益1720元,另外還能享受種子,農資,農具等方面的補貼政策;而如果是選擇退耕還林還草后,每畝地農民拿到手的補助是1200元,補貼金額不是一次發放,而是分別在5年內按照500,300,400的金額進行3次分別發放,期間如果管護質量達不到標準,則會取消補助政策。
在一些地處偏遠的地區,由于當地缺乏支柱產業,農民收入不能夠得到保障,因此許多農民幾乎全年在外打工,許多村子里出現了勞力荒,大量的耕地得不到有效種植。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特別強調農民的自愿參與,但是許多農戶根本常年聯系不上或者缺乏退耕還林還草的意識,即使短期內配合政策拿到了補助,但是又無法做到長期看護,給施工工程無形中增加了許多難度。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經過上一階段的大力發展,大片整片的土地基本已經得到有效的解決。而現在剩余的耕地地處偏遠位置,或者零星散落,無法聚集成片,且有的地方地處山區,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交通運輸十分不便,給實施規劃設計及施工工程造成很大的難度。
在許多退耕還林還草的地區,因為其所處的地方并不是傳統的林業種植區,不具備適宜生長的氣候環境,而技術人員由受限于經驗和專業知識的約束,缺乏必要的技術設備,加上在挑選苗木和選擇苗木種類時不能夠因地制宜,因此造成后期的林木存活率非常低,給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后續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是需要多部門聯合參與的重大事項,雖然是以林業部門為主導進行工作開展的,但是在各地的實施過程中,牽涉到土地、水利、農業、畜牧、宣傳等多個部門,現階段,各部門協作完成的局面遠未達道理想狀態,各部門的配合程度也待于進一步提升。大量的治理經驗和模式未能得到大面積的復制和推廣,僅僅停留在各地方小范圍內。因此,應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社會對百姓的益處加強宣傳,增強群眾認識,激發各部門的參與熱情。通過階段性的評比考核,把退耕還林的各項政策落實到實處。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面較為廣泛,其中很大一部分會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產生牽扯,這就需要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時,有關部門要在前期做好引導工作,要把國家生態環境發展與農門的致富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農民群眾自發自愿地參與,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想法設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效益和當地經濟的可持續長遠發展。
科技是推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快速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在實施退耕還林過程中,在植被造林、育種培苗、造林護林方面,都應該以科技為主導地位,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結合當地農民的意愿,適時適地地進行防護造林,要把林業技術和當地農民的增收進行有機結合,切實加強退耕還林的高效率發展。
在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施工過程中,應該放活對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推進有條件的地方推出扶貧政策,成立造林專業合作社,大力支持林業合作社的各項項目建設,開展林業產品的輕加工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積極探索共同經營、共同收益的新路子,雖然國家對于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行長期補貼政策扶持。但是各地政府應該將退耕還林還草與基本農田建設進行有機的結合起來,推行企業+農戶+基地的造林模式,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退耕還林土地流轉改革,盤活其手中的土地資源,全面提高退耕還林還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應該加快當地的經濟結構調整,促使傳統農業向非農業轉移,引導有能力的農民采用承包制將大片的林業進行專業養護,提高農民收入方式,帶動當地收入的全面提升。
政策扶持對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重要舉措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各地在進行推出退耕還林工程扶持政策時,應加大對發展現代林業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生態建設項目進行政策傾斜;對參與林業開發和技術推廣的人員應具有高度重視的意識和態度,努力提高其工作待遇;各地金融機構應開發適合現代林業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增加對現代林業的投放力度,落實林業貸款的財政貼息和補息政策,發展社會型企業向林業產業靠攏,提高企業對林業項目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帶動更多的群眾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支持和推進。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長久國策,是社會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措施,是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康養生活的重要辦法,可以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千秋大業。我國在推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過程中,我國已經取得了許多寶貴的實際經驗,也收獲了令世界矚目的驕人成績。但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關注,全民參與,多部門統籌安排,國家政策扶持等多方面來共同推進,全面實現生態環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