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佼
(遼寧省丹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遼寧 丹東 118002)
近年來,我國的核電事業發展迅猛,加強環境輻射檢測也愈發重要。輻射環境污染與其他類型的環境污染不同,其是隱性的,平時用肉眼無法看到,但是,其危害性極大,一旦發生,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引起社會的極度恐慌。因此,搭建合理又科學的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實現輻射環境監測網全覆蓋,十分重要且必要。
輻射是指能量脫離場源向四周傳播,然后又歸于場源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輻射主要包括:太陽輻射、電磁輻射和熱輻射,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手機、電視、電腦散發的輻射都屬于電磁輻射范疇。文中所涉及的輻射環境指的是在研究、運行核電及核技術的過程階段所產生的流量,擴散傳播至周圍環境中,使得環境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空間造成負面影響。而輻射環境檢測指的是,借助專業的檢測設備對具有放射性物質周圍環境的輻射情況、放射水平等進行監測,以放射源附近的輻射傳播媒介、生物等作為監測的主要對象。將輻射監測環境的相關數據統一整理并進行科學分析,并以其為依據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方案,最大程度地達到降低輻射風險的作用。
我國的核電事業發展近些年來取得了很多階段性的成果并呈現出良好的上升趨勢,同時在具有放射性物質的管理、防控等方面均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成績。與此同時,政府為了盡量避免放射性物質對人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等,嚴格規范著放射性物質的治理途徑及策略。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為了日常管理過程中科學化、便捷化,根據法規內容著重制定了一些相關要求:一是輻射環境影響評價,針對放射源附近的環境開展綜合評價工作,并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具體的應對方案;二是輻射安全生產許可,只要涉及到使用放射性物質的單位必須申領安全許可證,沒有成功申領的單位不允許使用具有放射性的物質;三是放射源網絡監控管理,搭建網絡放射源網絡監控平臺,對每個單位的放射源使用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控,確保突發性輻射事件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降低輻射環境的惡劣影響;四是年度評估報告,對使用放射源物質單位就國家政策的落實執行情況、輻射環境的治理措施、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等方面開展監測評估工作,此項工作需要委托給具備專業資質的第三方監測機構;五是金屬熔煉企業的輻射監管:企業在進行金屬熔煉的設備應具備監測能力,一旦輻射超標能夠及時報警,采取緊急應對手段。
目前我國輻射環境監測行業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各監測機構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監測標準,無法實現對安全輻射劑量的統一監測工作,因此可能導致某一區域出現土壤、水源、生物等遭受嚴重的輻射影響,但是對于另一個區域而言影響相對會較低,據此可發現,目前通過輻射環境監測收集的數據無法共享,且限制了其橫向發展。此外,質量檢測也沒有統一標準,各監測機構的評估也不盡科學,成為了限制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發展的重要因素。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生產,專業人才的短缺,從根源上限制了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的發展。同時,隨著我國輻射監測工作覆蓋率的提高,各項相繼成立了輻射環境監測機構,使得對輻射監測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愈來愈高,但是現有人才儲備無法滿足這樣的高需求。此外,由于我國目前并沒有輻射環境監測的專業學科,無法對口培養該領域的專業人才。再加上,在我國的很多輻射監測機構中,都缺少對放射性監測數據的分析、對輻射設備的運行維護以及對污染物質治理精通的綜合型人才,從而阻礙了國家輻射環境監測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不完善的輻射環境監測體系,既會影響到輻射監測的效率,又會降低輻射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率。隨著我國對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的越來越重視,各地區均搭建了輻射環境監測機構,加強了對放射性物質的監管力度,但仍有部分問題未得到改善。首先,由于各地的地理環境差異,導致輻射環境監測標準也有區別,橫向數據不能實現共享和對比,發展步伐相對緩慢;其次,輻射環境監測未搭建縱向體系,限制了輻射環境監測的全方位、立體化管理。
雖然我國核電事業與國外部分國家相比較而言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已經位于世界前列。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核電事業的快速發展,放射性的生產設備的使用也隨之增加,例如工廠、醫院等場所,對于這些場所,定期開展輻射環境監測質量評價工作勢在必行。作為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做好統一輻射環境監測評價體系的構建工作,通過統一的質量標準來更好地完成物質管理與傳播創造工作,特別是對于土壤、生物體進行放射性物質的量化分析,這樣的標準化體系能夠促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標準化體系的搭建,一方面需要相關法律作為支持,就要求相關部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為了確保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的高標準執行,就要形成明確的技術標準,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
一個行業想要獲得長久且穩健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專業的人才,提供新的發展動力。輻射環境檢查工作相對而言風險較大,危險系數較高,引進人才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再加上沒有專業人才的培養能力,就加大了人才匱乏的嚴峻性。基于此,國家應該高度重視,加大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要求高等院校著重解決該領域人才培養的薄弱現象,有針對性的開設輻射環境監測專業,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培養輻射環境監測行業的專業性人才,為行業發展奠定人才基礎。此外,輻射環境的實時監控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但是某些動態監視和設備很難滿足當前對工作進行實時監視的實際需求,并且不能保證監視系統的質量。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在輻射環境監測方面的經驗,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并研究設備的運作原理,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造升級,滿足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的需求,加快推進相關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推動核電事業發展,加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完善的輻射環境監測體系是確保我國輻射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基礎,因此意義重大。在我國標準體系進行建設和完善的時候更加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和更新,需要對不同類型的環境介質進行采樣或者是應急監測,通過這一重點內容的完善才能夠更好地使其標準覆蓋面更加廣。首先,搭建完善且牢固的標準體系,可采取層級階段性落實的手段搭建實施,實現橫向數據共享,各單位間相互分享交流經驗,共同提升輻射環境監測工作水平。其次,從國家到省市再到各縣,建立層層嚴密的立體化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并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統一化管理,既保障了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也加強了監管手段的科學性,有效解決放射性物質含量超標的問題,避免社會性恐慌事件的發生。此外,國外部分發達國家在核電事業方面的發展起步較早,積累了一定經驗,科技手段也相應成熟,因此我們在進行監測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可以參照國外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本國發展實際,搭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輻射環境監測體系。
綜上所述,輻射環境監測工作關系著我國的長久發展和民生大計,完善、科學地輻射環境體系,一方面保障了沖鋒一線的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周圍居民免受輻射侵害。雖然目前我國輻射環境監測制度已經初顯成效,但仍然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有待改善與解決,因此相關單位和部門不能松懈,要繼續保持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的高壓態勢,推動我國核電事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