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霞
(山東省博興縣種子服務站,山東 博興 256500)
近年來,小麥種植面積呈遞增趨勢,然而種植規模擴大的同時,小麥病害防控工作面臨一定難度,如果病害防控工作不到位,那么小麥生長階段會受到嚴重威脅,極易出現減產、降質等現象。以條銹病防治為例,重點分析當前防治小麥條銹病的有效方法,并將適用性強的防治措施大范圍普及,讓更多地區的小麥種植戶從中受益,推動小麥條銹病防控水平上升到新臺階。
一般來說,條銹病具有傳播范圍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對于小麥條銹病的誘病因素,主要總結為三點,第一點是氣候條件,初冬氣溫較高、雨量較多,會為深冬病菌侵染提供條件,春末夏初的氣溫偏低,且陰雨連綿,則誘發條銹病的可能性較大;第二點是品種抗性差,如果所選小麥種的抗病害能力弱,那么條銹病大面積出現的概率較高,尤其是單一資源品系群條件下,極易出現病菌侵染、變異擴散;第三點是菌源基數,小麥分布形式主要是垂直式,收割時的落粒數量與麥苗密度成正比,一旦出現大量落粒現象,意味著越夏菌量增多。
條銹病株判斷時,主要觀察小麥葉片,因為病菌通過吸收葉片養分、水分存活,所以當葉片顏色發生變化,或者葉片枯萎、干裂,說明小麥生長階段面臨條銹病的威脅。小麥不同生長階段,條銹病的病癥表現存在差異。對于苗期條銹病,發現葉面出現鮮黃色夏狍子堆;對于成株期條銹病,當病害程度由輕到重,能夠見證鮮黃長條夏狍子堆變為黑褐色夏狍子堆,最后葉片顏色均為黑色。
小麥品種多樣,優良品種是降低條銹病發生概率的重要措施,然而品種抗病性能否全面發揮,這與適地因素存在緊密聯系。具體來說,根據地質情況、自然條件優選抗病害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并遵循當地小麥種植制度,確保所選擇的小麥能夠適應種植環境,一定程度上保證小麥純度。
確定小麥品種后,按照相關要求對小麥種預處理,即通過肉眼觀察法或藥液浸種法,將不飽滿的小麥種、潛在病蟲的小麥種挑出,避免影響整體麥田生長效果。同時,對未包衣的小麥種進行藥劑包衣,從而預防條銹病。
為避免菌源殘留,需要科學整田,即小麥種耕種之前,種植戶事前調查之前麥田地的種植作物,以及種植次數,避免小麥種在同一土地連續耕種。具體來說,通過輪流倒茬處理破壞菌絲生長環境,確保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得到土地養分的充足供應,進而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增加種植戶經濟收入。
小麥播種時,定要在規定的播種期內完成機械化種植,最為關鍵的是,避開條銹病高發期,即便晚播,也不可早播。實際種植時,適當控制小麥壟間距(適宜距離71~73cm)及深度(適宜壟深79cm~80cm),此外,種植溫度應在8~10℃,種子數量應為9~11粒左右。科學種植后,小麥條銹病發生率大大降低,并且小麥質量和產量能夠得到保證。
小麥播種工作結束后,應嚴控條銹病的發生,具體來說,從灌溉、除草、施肥等環節入手。灌溉階段,根據小麥水分缺失情況適量灌溉,不可過量灌溉,從資源節約、成本控制角度來看,視情況聯用人工灌溉模式和綠色滴灌模式。如果發現條銹病株,應及時輸水,將這類病害的危險降到最低。除草階段,保證除草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否則,會出現雜草與小麥爭奪養分的情況,極易誘發條銹病。一般來說,藥物除草方式最為實用。施肥階段,小麥正式播種前,可以施加適量的遲效性肥料,生成過程中根據長勢進行肥料搭配,以此確保小麥生成過程中得到充足肥料供應,從而強化小麥抗條銹病能力。
防治條銹病時,常用粉銹寧藥劑,例如拌種環節般用13.8%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具體操作:13.8%粉銹寧可濕性粉劑95克與47.5千克小麥種子攪拌均勻,將麥種聚堆,排除麥堆空間,時間約7小時,之后播種。此外,還可以準備18%粉銹寧乳油70克用1千克水稀釋,均勻噴灑在48.5千克小麥種上,均勻攪拌,同樣將麥種聚堆,排除麥堆空間,時間約7小時,為播種做準備。
小麥拔節至抽穗期,如果經遙感技術監測得知田間病葉率超過4.8%,那么通過噴灑19.2%粉銹寧乳油每公頃752克~857克進行防治,還可以使用14.7%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公頃1000克~1150克兌水48.7千克進行噴霧防治。對于條銹病程度較重的麥田來說,每周噴藥兩次到三次,必要時聯用磷酸二氫鉀(每公頃約1.5克),經葉面噴施予以防治。
各地區的農村農業局大力宣傳小麥條銹病防治的現實意義,希望引起小麥種植戶重視,并調動種植戶的參與熱情,使其為條銹病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議,真正貫徹綜合防治策略。與此同時,農業技術推廣站以小麥種植戶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如宣傳冊印發、各家各戶走訪、新媒體傳播等;面向當地農技人員系統化培訓培訓計劃,即聘請條銹病防治方面的專家前來指導,確保農技人員了解條銹病防治要點;當地組建成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的小麥條銹病防治團隊,為條銹病有效防治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我國在小麥條銹病治理中制定長期戰略,然而要想使這一病害防控效果達到預期,定要加強區域合作,即利用合作力量推動條銹病科學化治理進程,真正調動小麥種植戶的積極性,進而擴大我國小麥種植面積,使市場供需達到平衡。區域聯合推廣的過程中,召開學術研討會、專項指導會等,各區代表分享小苗條銹病防治的成功經驗,通過取長補短來優化全國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此外,區域代表圍繞小麥綠色機械化種植、條銹病信息化監測、條銹病綜合防控等工作制定可行性策略,通過集思廣益聯防聯控,確保條銹病防治的艱巨任務又好又快完成。
要想快速、廣泛推廣條銹病防治的成功經驗,農業技術推廣站通過大力培育示范基地實現這一目的。示范基地打造后,為當地小麥種植戶提供免費參觀、免費學習的機會,使其在綠色種植的基礎上,規范條銹病防治行為,取得小麥條銹病防治的良好效果。在此期間,當地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并為示范基地有序運作提供制度保障,確保條銹病防治活動規范化開展,使小麥條銹病防控效果達到預期,真正讓其他地區小麥種植戶收獲所需。
綜上所述,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緩,要想優化這一病害的防治效果,從小麥種優選、麥田處理、麥田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入手。同時,通過組織宣傳活動、加強區域聯合、打造示范基地等措施大范圍推廣條銹病防治措施,促進我國小麥種植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