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由旺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保山 678206)
現階段,絲綢的市場行情越來越好,蠶繭的價格呈上漲趨勢,蠶農的養蠶積極性越來越高。再加上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政策,給蠶桑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各個省市都把蠶桑生產當作一個主要的產業。不過,怎樣將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得這項產業能夠被更好地抓住,筆者進行了如下分析: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由旺鎮共有16個村,現有農戶14105戶,有鄉村人口41119人,其中農業人口39511人,勞動力21315人,202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0540.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19元。耕地面積45662.27畝,涉及蠶桑產業有12個村,蠶桑面積6685畝,產值278噸,945.2萬元,林下養殖肉雞5萬只,產值300萬元。從現階段蠶桑生產的實際情況上看,大部分地區的蠶桑生產模式還處于一種副業生產的方式,即家家栽桑,戶戶養蠶,這種生產模式下所需要的科學技術水平不高,桑樹的品種也不是很新,蠶農普遍只關注栽種,而不關心管理,使得桑葉的葉片比較小,產葉量也比較少;沒有一個科學的飼養方式,蠶繭的產量就難以提高,蠶繭的質量較低,就無法將經濟效益充分體現出來,這些都是現階段較為明顯的一些問題。為了使上述問題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第一應該幫助蠶農樹立專業化發展的思想觀念,轉變養殖戶養蠶的方式,將其從副業發展為主業,從而實現科學合理化的區域布局。在種桑和養蠶的過程中,應該制定一套科學并且完整的技術方法,實際上養蠶是非常有學問的一種行為,如果在上一個環節當中有問題存在,那么勢必會對接下來的環節造成影響。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法對于提高養蠶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實現專業化發展,才能夠使蠶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種桑養蠶的技術層面上來,培養蠶農對于養蠶技術的興趣,使得蠶農能夠更加專心地進行學習,切實提高蠶農的養蠶水平。另外,在區域布局的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技術的傳播與指導。現階段,只有極少數的人在專職從事蠶桑工作,通常一個鄉鎮地域只有極個別的幾個人,蠶農從事養蠶工作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如果想要在養蠶的過程中,將合理的區域布局貫徹到每家每戶是相當不容易的,特別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更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合理進行規劃,打造養蠶專業村和專業社,實現區域性的發展,集中一切力量將蠶農在養蠶過程中的技術優勢發揮出來,進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養蠶方式。
由旺鎮是山區壩區結合的鄉鎮,交通便利,發展蠶桑種植是在田里,種植主要是壩區。在蠶桑的生產過程中,不僅氣候、環境、勞動力等因素會制約蠶桑養殖產業的發展,而且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會對蠶桑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第一,現階段桑園的面積正在逐漸減少,成為了制約蠶桑養殖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蠶業的生產穩定性不是很好,在價格上的波動比較大,并且不易控制。第三,新工藝在推廣過程中存在比較大的難度。
2.2.1 能夠充分利用蠶桑資源
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主要是針對傳統單一的產業發展模式來說的,也就是從桑到蠶到繭到綢再到絲綢制成品,也就是指種桑主要是為了養蠶,養蠶主要是為了收繭,收繭主要是為了繅絲,繅絲主要是為了織綢,織綢主要是為了制作絲綢類的服裝和服飾等,這種經營方式主要是以最終消費品為主的單一產業發展模式。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目的主要是把現代科學技術和循環低碳經濟當作理念,綜合并且高效的對蠶桑產業鏈當中每一個環節的有關物質、生物,以及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從而達到物盡其用,以及資源效益的最優化。因為傳統的蠶桑生產只是通過種植桑葉來進行蠶的養殖,從而得到蠶繭、生絲、絲綢,還有絲綢制品。所以,目前還有百分之九十七的桑椹、桑枝、蠶蛹、蠶紗、廢紗、廢繭絲等副產物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國的蠶桑生產都是最可觀的,在全國二十八個省的七百多個縣都有綜合利用蠶桑資源的分布。所以,我國蠶桑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沒有得到利用,或者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處于閑置甚至是廢棄的資源非常多,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有著非常大的空間與潛能。
2.2.2 能夠提高種桑養蠶的比較效益
在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傳統的栽桑養蠶來獲得收益,而且需要透過傳統的蠶桑產業來整合產業鏈,使得各個環節的資源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應用,從而獲取收益。所以,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不僅體現在單位面積土地上,而且通過空間差與時間差還能夠把蠶桑生產拓展起來,從而使單位面積的土地產出能夠得到增加,進而提高綜合經濟效益。不僅如此,蠶桑產業的綜合產值也能夠通過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而增加,使得整個產業經濟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時,綜合競爭力也能夠得到提高。
2.2.3 能夠實現蠶桑產業和其他產業互動融合發展
在蠶桑產業各環節不斷拓展的過程中,蠶桑產業得到了有效地推動,并且朝著其他行業延伸和拓展,比如說林業、畜牧業、飲料業、醫藥業、保健業以及生物產業等,推動了蠶桑生產和其他產業的互動共融發展。比如說,原本桑葉只是用來當做蠶的食物,但是隨著糧食和食物的安全問題愈發嚴重,把桑葉當做其他動物的飼料進行開發和利用,一方面能夠使我國飼料較為緊俏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另一方面還可以實現養蠶和畜禽水產業互補發展的景象。各個地方可以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多種互融共促的產業發展模式來進行養殖。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桑葉飼料、桑葉茶以及桑椹酒、桑椹飲料等逐漸被許多大中型的飼料企業、茶葉企業、酒水企業等引入,通過這些大中型企業相對較為成熟的技術手段、營銷手段,以及品牌的知名度,能夠實現多個產業的互動融合發展,收獲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
現階段農業部頒布的《蠶種管理辦法》主要是參照《畜牧法》制定出來的,屬于國家法律法規,無論是哪一個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條例或者是辦法,都不應該和《蠶種管理辦法》當中規定的事件相違背,只允許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細化。所以,在進行蠶種生產、經營許可審批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參照農業部頒布的《蠶種管理辦法》進行,審批權限堅決不可以隨意下放,如果存在已經下放的審批權限也要盡快收回。同時,應該對蠶種生產單位的責任加以強化,按照蠶種繁育技術標準與規范嚴格落實,使得生產階段的質量監管工作能夠得到強化,保證蠶種繁育的質量;其次要對經營單位的責任加以強化,在保證經營蠶種質量的同時,確保蠶桑生產用種的安全性。
從蠶桑生產主管部門的角度上看,應該多組織一些和科研單位聯合的攻關活動,使得微粒子病防控技術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創新,并致力于防微新藥物的研發工作,強化試驗和示范工作,并重視蠶桑養殖的推廣工作。營造一個更加穩定的原蠶生產基地,使得養蠶制種的環境能夠得到凈化,并積極采取一系列的綜合措施,從而減少病原,進而將微粒子病對蠶種的潛在威脅消除掉,確保蠶種能夠更加安全的生產,提高蠶種無毒合格率。
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市場機制占據決定性的位置,因此在進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出來,最好能夠使政府確定蠶種價格的機制取消掉,用市場自行定價代替。在價格協調和制定生產技術等方面,應該將行業組織能夠充分發揮出來,使得其積極作用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并同蠶種生產者、經營者,以及使用者取得聯系,實現共同利益目標,推動蠶種根據需要進行定價、根據質量進行定價,在協商過程中確定價格的模式得以落實。不僅如此,還可以將蠶種價格和蠶繭價格的互動機制建立起來,使得蠶種價格能夠穩定下來。并且,對于一些違規經營蠶種的行為,應該加大檢查和處理的力度,在規范蠶種流通秩序的同時,推動蠶種實現省內和跨省的流通。
在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過程中,盡管起步相對較早,但是在推廣方面比較滯后,多數地區沒有掌握成體系的技術,導致生產水平與經濟效益難以提高。所以,相關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該致力于推廣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從多個方面給予支持,使得生產水平能夠得到提高,從而切實提高蠶農的經濟收入。
綜上所述,蠶桑生產應該順應市場的需要,這樣才能確保其始終處于市場競爭的不敗之地,并在提高蠶繭質量的同時提高生產總量,從而推動蠶桑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