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紅
(延安市林木種苗工作站,陜西 延安 716000)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生態興則文明興。陜北地區是陜西省生態較為惡化的水土流失重災區,干旱少雨使植被難于形成有效防護,由于少數獨立植物系、植株無法長期生成等原因造成土地沙化,防沙治沙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防沙治沙,科技攻關是關鍵,考慮到陜北地區迫切需要優質的、抗性強的適合本地區種植推廣的樹種,我們將播種育苗技術應用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充分發揮科研力量,大力推行本次試驗,讓科技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作用。
吳起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中部腹地,毛烏蘇沙漠南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試驗地位于吳起縣白豹鎮樓坊坪苗圃,年平均氣溫為7.8℃,全年最低氣溫平均為-7.7℃,發生在1月份,最高氣溫平均為21.5℃,發生在7月份。全年平均降水量為478.3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為301.7mm,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2.4%。無霜期短,平均為147d。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370.7h。干旱、霜凍、冰雹、大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土壤為黃綿土,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低。
油松良種;刺柏移栽苗木、刺槐移栽苗木、香花槐移栽苗木、丁香移栽苗木、連翹移栽苗木。
1.3.1 油松良種容器袋育苗
1.3.2 2020年2月7日至2020年11月5日,共268天,對刺柏、刺槐、香花槐、丁香、連翹共5種喬灌木的苗木分別取干型通直,生長勻稱,無病蟲害的單株苗木30株,分別測量單株的株高、地徑、冠幅,對所測的數據取凈值后取平均值,進行分析生長情況。
1.4.1 油松容器袋育苗試驗:容器袋育苗流程:苗床整理、配土及裝袋土消毒、營養土裝填、容器袋擺放、種子消毒、浸種和催芽、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澆水、除草)等,當年育油松良種苗,生長量較小,需經過冬季抗寒后確定實際苗木產量,后續將對此項工作持續跟進。
1.4.2 喬灌木年生長量分析
植物在1年的生長期內的生長量分為緩慢生長期、速生期、緩慢生長期的生長階段,成“S”型曲線。主要內容如下:刺柏,年高凈生長量0.10米、年地徑凈生長量1.10厘米、年冠幅凈0.11米;刺槐,年高凈生長量0.35米、年地徑凈生長量3.4厘米、年冠幅凈0.5米;香花槐,高年生長量0.13米、年地徑凈生長量1厘米、年冠幅凈0.13米,其中生長量最大的在7-8月;丁香,高年生長量0.15米、年地徑凈生長量1.5厘米、年冠幅凈0.16米,其中生長量最大的在7-8月;連翹,高年生長量0.26米、年地徑凈生長量2.4厘米、年冠幅凈0.26米,其中生長量最大的在7-8月。開始生長出現在四月底至五月初,生產緩慢,生長量最大的在7-8月,9月底至10月初生長緩慢,十月中旬停止生長,在此期間,掌握苗木的生長規律,重視苗木生長的關鍵時期,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是培育優良苗木的重要前提。
植樹造林,種苗先行。林木種苗工程是我國是生態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是百年工程、是未來工程、是命脈工程、是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推動生態建設等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本試驗培育的良種油松苗可為本縣重點綠化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建設提供良種苗木。防沙治沙區域則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設為主的綜合措施,在生長量優良的5種喬灌木,進行綠化工程,實現生態效益與園林化重復結合,更好的發揮各類植被的生態效益。
進行防沙治沙播種育苗項目實施,需直接或間接勞動力,給當地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出路,如沙區群眾的民生問題得到改善,可形成治理、鞏固、提高、發展的良性循環,這對保持社會穩定,提高群眾的收入有著重要的意義;防沙治沙播種育苗項目實施可推動和促進育苗工作向良種化方向發展。目前本地的良種使用率不高,以往的造林綠化工程生態作用突出,而經濟效益及園林化效果相對缺乏,通過本試驗,我們掌握了營造林及園林建設常用的5種喬灌木生長規律,在造林綠化過程中選擇配備生長量相似的植物進行綠化,使林分結構調整到達一定效果,期望實現土地改良、生態修復、農業效益提升、農民增收的目標。同時,這些科研項目的實施,充分調動了技術優勢力量參與防沙治沙,推動了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科技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本試驗對油松良種容器袋育苗進行日常管理和生長指標調查,但是一年生的油松容器袋幼苗生長量較小,測定所得的結果可參考數據意義不大,需要后期持續安排試驗。
本試驗對5種喬灌木的生長量的測量是在吳起縣域內白豹鎮樓坊坪苗圃,此地土壤類型屬黃綿土和沙壤土間,對應用在防沙治沙用的苗木,還需在沙壤土的土壤類型中進行進一步觀察試驗,以期獲得更加準確的生長量參考數據。
恰逢實現“十四五”新目標期間,國家會更加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年初,應制定科學的防沙治沙育苗試驗總體規劃,同步建立健全試驗管理機制,實行問責制;年中精準管理全面貫徹落實計劃,夯實責任分階段逐個突破,具體落實到每一個試驗步驟和結果,在遇到新的問題之后積極尋求發展途徑,改進試驗方法,積累寶貴的經驗;年底總結經驗,保留一系列擁有技術優勢的方法,保證試驗結果精準、有學術價值、能產生良好的生態效應和社會效應,從而促進防沙治沙工作健康有序發展;防沙治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應加大良種宣傳引導,同時加強應用各類媒體進行良種推廣宣傳,堅持國家投入與全社會參與相結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治沙事業,不斷提升林木良種的認知性與使用性,使得良種使用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從防沙治沙工作中真正實現陜北林業的穩定發展。
林木種苗的多樣性與林業生態系統緊密相連。苗木的多樣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林業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所以,應大力牽頭開展育種種質資源研究工作,科學制定苗木引種基地發展規劃,加強林木引種的示范性,注重生態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突出的引種工作,豐富陜北的苗木種類,為生態治理工程、造林綠化工程、園林美化工程提供堅強有力的種苗支撐。
防沙治沙播種育苗及生長量調查試驗,對油松良種容器袋育苗進行全程參與,對刺柏、刺槐、香花槐、丁香、連翹此5種喬灌木是株高、地徑、冠幅生長量進行調查及數據分析,表明:油松、刺柏、刺槐、香花槐、丁香、連翹在吳起縣境內生長良好,是適合在延安地區防沙治沙工程中栽植和推廣的本地適應性喬灌木,在今后的綠化工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在保證生態效益顯著的情況下,注重喬、灌、草的綜合綠化方式,以提高陜北生態的穩定性,推動防沙治沙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加速推動生態保護建設,促進新時代林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