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聯海
(會澤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會澤 654200)
巖溶地區石漠化指的是在熱帶、亞熱帶濕潤氣候作用下,受到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土壤侵蝕以及嚴重的地表破壞,導致巖基大面積裸露在外,土地嚴重退化,土地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導致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整個地表出現荒漠化的景觀。地表石漠化是困擾我國巖溶地區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緊跟十八大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十九大報告:我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理念,對巖溶地區石漠化長效治理勢在必行。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地理位置時北緯25°48′~27°04′,東經103°03′~103°56′之間,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8m。云南氣候溫暖濕潤,全年降水量達7000mm,并且降水集中在五月到十月之前,干濕季節分界線十分明顯。
1.2.1 自然原因
一般情況下巖溶地區容易形成石漠化,這是由三個原因所造成:
1.2.1.1 巖溶地區自身土壤特性所造成,巖溶地區碳酸鹽巖具有成土緩慢的特點,相關研究表明,在巖溶地區形成1cm土層所需要的時間為同緯度其他地區的10-40倍,另外,巖溶地區還有土壤流失快,容易腐蝕的特點。
1.2.1.2 與云南會澤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云南會澤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相對濕潤溫和,降水十分充沛,長時間遭受暴雨的沖刷會加劇水土流失的情況,水與碳酸鈣發生反應導致整個會澤片區石漠化問題十分嚴重。
1.2.1.3 最后還與巖溶地區地形結構有關。大多巖溶地區地形陡峭,落差較大,雨水在沖刷土壤時會隨著坡度的增加而加快水流速度,導致雨水對土壤的沖刷效果加強,長時間下去便會逐漸形成石漠化現象。
1.2.2 人為原因
人為原因也是造成巖溶地區石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巖溶地區人口密集,已經超出了自然資源能夠承載的人口水平。當地居民為了生活與生存,不得不對自然資源進行過度開發,長此以往導致巖溶地區石漠化現象加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2.2.1 陡坡開墾。巖溶地區受到自身土壤性質的約束導致該地區自然物資十分匱乏,人們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不得不尋求更多的土地來種植農作物,甚至是一些犄角旮旯的陡坡地區,形成了廣種薄收土地進一步石漠化的惡循環。
1.2.2.2 過度樵采。根據我國相關檢測顯示若是完全使用薪柴維持日常生活,一個三口之家一年需要樵采12畝以上的薪柴。在我國云南會澤縣使用薪柴的比例相對較高,導致了居民對薪柴的采伐過量。
1.2.2.3 過度放牧。由于經濟水平有限,人們為了增加經濟收入選擇飼養牲畜且大多不是圈養而是放牧的狀態,未經管理的牲畜會大肆啃食所能找到的草木,造成巖溶地區植被破壞嚴重。
1.2.2.4 建設過度。在實際巖溶地區的發展過程中,部分人員沒有意識到生態保護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只是看重眼前的利益,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大力開采自然資源,造成自然資源破壞嚴重,加速巖溶地區石漠化進程。
巖溶地區石漠化危害主要存在于四個方面:
1.3.1 耕地資源縮減。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導致耕地資源在不斷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最開始的表現為土壤表面的耕作層不再適宜耕作,變得十分的粗化,隨著水土流失的加劇耕作層下的巖石逐漸裸露出來,并且進一步發展為石漠化地區,導致耕地資源徹底喪失。
1.3.2 自然災害增多。云南會澤地區每年5月到10月降水增多,石漠化的土地沒有辦法鎖住雨水,導致雨水隨著地表徑流逐步匯集到排水不暢的洼地,導致低洼地區經濟損失嚴重。
1.3.3 貧困現象加劇。巖溶地區石漠化發展,導致區域經濟不發達。當地居民沒辦法在石漠化的貧瘠土壤種植經濟作物,導致地區經濟逐漸降低。
1.3.4 影響江河流域運營,巖溶地區多處在長江水系的源頭與中上游地區,若是這一塊區域蓄水能力降低,無法調節徑流將直接影響江河流域的發展,影響流域內水利水電工程的順利開展。由此可見,治理巖溶地區石漠化旱地情況勢在必行。
根據曲靖市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于報送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成效總結的通知》要求,會澤縣在2008年到2020年期間持續治理所屬轄區石漠化問題,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石漠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拿2020年石漠化治理情況舉例,會澤縣2020年在雨碌鄉、古城街道分別開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治理石漠化面積42km2,人工造林662.2km2,結合封、造、退、管、撫五字方針,大力從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公益林效益補償四個方面開展石漠化治理工作。所有項目建設完成以后,該區域將增加森林面積9933畝,調整該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提升地方群眾生活水平以及生產技能,嚴格遵守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共同發展,腳踏實地地邁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未來。
會澤縣實行“政府主導、發改牽頭、部門指導、鄉鎮實施”的管理模式,全面推進石漠化治理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石漠化態勢得到有效遏制,總結其經驗,主要是:
2.1.1 健全領導機構,強化領導,確保責任明確。會澤縣發改局負責督促落實年度建設計劃,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相關困難和問題,農、林、水等部門負責做好各塊施工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督促農、林、水各塊工程建設進度,項目鄉(鎮)具體負責工程建設的組織實施,嚴格實行招投標、合同管理、工程建設監理制和項目公示制,及時上報進度和報表,做好宣傳報道。
2.2.2 嚴格執行國債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各項管理制度,強化監督,確保項目及資金安全。
2.2.2.1 實行報賬制,先預撥部分啟動資金,按照工程建設進度,根據工程檢查驗收結果和有關財務憑證予以報賬;工程建設資金只用于工程建設所需物資、材料、種苗等的購置和機械作業費、勞務費等。
2.2.2.2 實行資金審計制,各有關部門與審計部門密切配合,在工程開始前進行前置審計,施工過程中對資金撥付、使用情況定期檢查和審計,對查出的違規、違紀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確保資金專款專用。
2.2.2.3 實行工程監理制,對工程資金撥付、建設質量嚴格進行監督管理。
2.2.3 嚴格履職,強化服務,確保工程的進度快、質量優。各部門適時、主動與項目鄉(鎮)溝通協調,深入項目區了解工程建設進展、存在的問題、需解決落實的問題等情況,加強項目監管、技術指導,及時研究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督促鄉(鎮)加快建設進度,保證了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2.2.4 全力做好群眾工作,強化宣傳,實行防范與治理相結合。由于石漠化治理工作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福祉,工作面廣,工程量大,為避免東邊治理、西邊破壞的現象發生,會澤縣把加大宣傳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縣、鄉(鎮)、村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調動群眾積極性,激發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熱情,達到防治并重的效果。
在會澤縣巖溶地區石漠化旱地生態建設過程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一、小江、牛欄江等2000米以下的低海拔河谷地區占國土面積的比重大,而森林覆蓋率低,森林的屏障作用甚微,且這些地區陡坡墾植嚴重,水土流失呈加劇趨勢,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干旱程度深,造林艱難。二、由于各級地方政府財力有限,所以地方政府配套資金相對有限。三、工程涉及農林水畜多個部門,在管理方面還有待加強。四、在工程后續管理和監測管理方面還存在不足。
為了進一步的改善巖溶地區石漠化情況,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可以從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向出發,提升森林覆蓋率與林草覆蓋度,做到“人下山,樹上山”。在封山育林的地區,需要拉上相應的橫幅或者封山育林的標志,嚴格監控山林植物生長情況,做到自然恢復為主、人工輔助為輔的封山育林,同時還需要落實監管工作,確保封山育林措施能夠有效實施。人工造林則是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態條件,結合當地區域土壤氣候等,選擇適合的作物進行栽培,例如適合在巖溶石漠化地區種植的柏樹、榿木、云南松等生態樹種,以及能夠促進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核桃、花椒、桃等經濟樹種。
石漠化發展的一大原因是人們沒有節制地放牧,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改善這一情況。首先可以人工種植草地,在石漠化程度小的區域,在原有植被的基礎上進行補栽,避免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石漠化程度嚴重的區域,應當根據區域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草種播種,幫助石漠化嚴重區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同時,畜牧業放牧需要有節制,放牧期間需要保障草地的再生時間。另外,可以加大棚圈建設以及飼料機械的投入力度,幫助當地居民合理飼養牲畜,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駕發展。
水土資源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遏制巖溶地區石漠化發展。巖溶地區雖然降水較為充沛,但是表面土地荒漠化嚴重,沒有辦法蓄水,正如會澤縣治理中所表現的那樣,可以建設蓄水池,水窖等,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需要治理坡耕地的水土資源,加大坡改梯的力度以及小型水利工程與相應配套設施,為農作物的生產提供水資源保障。
在我國農村地區,許多地方還在采用薪柴的方式維持日常生活,然而,石漠化地區森林覆蓋率低下,難以負擔人們日常薪柴的使用。政府部門應當推廣使用沼氣或者節柴灶以及普及天然氣的使用代替原本的薪柴,減少人們因為日常生活需要砍伐薪柴對植被造成的破壞。還可以建立“養殖-沼氣-種植”的農村能源循環模式,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還能夠保護生態環境。
建立健全的政府領導石漠化治理責任制度,落實相應的治理目標,嚴格制定獎懲制度,強調區域之間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保障巖溶地區石漠化旱地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普法教育,對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給予一定的懲罰,增強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石漠化治理之中,引導企業、個人資金投入到石漠化之力建設之中。
巖溶地區并非一無是處,石林的發展足以說明,只要相關部門加以建設與引導就能做到“變廢為寶”。巖溶地區可以利用自身特點,打造特色化的景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同時,政府部門應當在政策以及資金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例如可以發展巖溶地貌景區、巖溶地區特色果蔬產業等。
在石漠化地區應當建立起相應的檢測系統,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在未能實施治理措施的區域應當監控是否有石漠化惡化的趨勢,避免該區域當地居民進一步破壞生態環境,幫助自然生態的恢復。二是在已經實施治理措施的區域應當監控是否存在破壞,例如封山育林的地區林苗成長情況等。對于以上監測應當配備相應的石漠化治理工程效果監測評價體系,有效掌握石漠化治理的具體進度與情況。
在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各種項目的建設還能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從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例如會澤縣在2018年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中,建設了人造林、生態林以及排灌渠,這一系列工程在建造過程中也可以選用當地的居民參與建設,后期工程的維護保養工作也可以交由當地民眾來管理,實現環境治理工作與經濟效益提升的發展目標。
總而言之,巖溶地區石漠化主要是受自然因素與人為干擾所形成的,地表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造成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并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治理巖溶地區石漠化勢在必行。只要有關部門以及區域群眾,攜手共進上下一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便能夠逐步改善我國巖溶地區石漠化現象,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