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濤/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

葉水濤
“雙減”涉及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三個方面的有機配合。中小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專業承擔中小學生的教育任務,是“雙減”責任的主要承擔者。中小學校應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干擾,自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并以自己的示范行動引導社會,凝聚和形成價值共識,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統一于“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社會培訓機構是“雙減”的整治對象,也是“雙減”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應自覺完成角色的轉變,積極服務和配合學校教育,充分發揮拾遺補缺的輔助作用。社會培訓機構更要規范運營,糾正各種違章違規的行為,做到盡責而不越位,幫忙而不添亂,由利益驅動逐漸走向公益服務,由逐利者轉變為公益服務者,這樣才能保證“雙減”的真正落地,恢復和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態。資本有逐利的天性,使其導入公益服務的軌道,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監管、引領和指導不能缺席。
“雙減”實施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是學生家長,家長的期待和行為直接影響學校的減負工作,決定社會培訓機構的興衰和發展走向。因此,“雙減”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糾正家長的教育觀念,只有家長的教育觀念端正了,“雙減”才能順利進行,取得圓滿結果。期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發展,有更為光明的前途,這是每位家長的共同心理,也是一種善良的愿望。人的發展受制于遺傳、環境和教育,其中教育的作用尤為重要。一定程度上說,人是教育的產物,接受怎樣的教育,就能得到怎樣的發展,成為什么樣的人。中國有崇文尚教的文化傳統,倡導“尊德性而道問學”,但同時還有望子成龍、榮宗耀祖的普遍心理,其積極方面是對文化教育的重視,推動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消極的方面是造成了普遍的功利化追求,尤其是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完全偏離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定位。這一消極的文化慣性至今沒有完全消除,它是應試教育的文化土壤,學生家長深受其影響。
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為優質的教育、更為充分和適切的教育,這樣的意愿是客觀存在的,無可厚非。因而,家庭之間存在競爭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F實的社會分層、貧富懸殊,社會保障的不充分,優質教育資源的相對有限,這是家長焦慮的根本原因。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在升學競爭中勝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多的選擇,未來的發展有更堅實的平臺,這是學生家長普遍的心理訴求。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種訴求有現實存在的基礎,也有他們的生活經驗作支撐,因而并不能輕易地得到改變。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指望泛泛的道德說教來改變家長的觀念,是很難實現的,宣傳者自己也未必會相信。高中階段的普職分流,事實上使高考的升學競爭前移。過早定向而低端的職業技能訓練,使學生的未來發展固化,缺少更多的選擇和可能,這是所有家庭和家長普遍不愿意接受的。
家長的這種心理訴求,是一種實然的存在,而不是應然的存在。我們所做的判斷,是一種事實判斷,而不是價值判斷。面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家長普遍抱有期待,同時也存在著競爭焦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并不意味著這種焦慮是有價值的,不應改變或不可改變的。家長對教育的了解普遍憑感性經驗,缺少理性而系統的思考,他們常常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們對教育質量和學生發展水平的評價,大多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這就很容易受到培訓機構的影響,一味讓孩子接受學科知識的強化訓練。這種盲目而功利性的追求,對孩子的成長危害很大。
考試是重要的,分數是重要的,但學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教育就是生長。基礎教育是養成教育,既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也要讓學生能體驗到當下的幸福,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在這些方面,學校教育與家長期待應該是完全一致的。教育終究是要造就人,造就一個完整的人,身心健康、道德完善的人,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成就各自的精彩,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或為一個體面的“飯碗”而奮斗。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認為,學校教育要培養終身的運動者、責任的擔當者、問題的解決者和優雅的生活者。這一論斷不僅僅針對高中教育而言,對整個基礎教育都有啟發性的意義,值得每一位家長認真思考。
義務教育包括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無論學校教育或社會培訓,都要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兒童天然有學習和探索的樂趣,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更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動力。因此,童年需要得到保護,要限制符號知識的教學,讓兒童從容地慢慢長大。枯燥單調的知識學習、沉重的學業負擔,會徹底扼殺兒童的夢想,造成兒童精神的枯萎。兒童沒有童年,青春就沒有激情,成年就不會有創造,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對此,學校和家長要有充分的認識,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我們常常津津樂道于通過教育兒童得到了什么,卻忽視因教育不當而使兒童失去了什么。得到的其實并不重要,失去的卻彌足珍貴。因為失去的東西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常常無動于衷,這實在令人惋惜。
童年不是用來競賽的,也不是用來灌輸知識的,稚嫩的生命之樹需要我們細心地照拂與澆灌。初中是非常特殊的一個階段,初中學生的生理成熟普遍先于心理成熟,因而這是心理最為動蕩的時期,也是對外界反應最為敏感的時期,所以他們常常表現出種種的逆反,而這種逆反正是他們走向自我成熟的前奏。對此,學校和家長要充分理解,要有充分的寬容、接納與熱情的引導。因此,豐富學校生活,減輕學生負擔特別是精神負擔,讓學生平安度過這段心理動蕩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家長的重要職責。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學校的應試追求和社會機構的逐利培訓,都是極不道德的,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在傷害家長的美好期待,嚴重危害我們的國家與人民。
“雙減”從根本上說,要改善和優化育人的方式,改變單一的應試化傾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這也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學業水平?!半p減”要清除各種教育的亂象,讓教育回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各司其職,共同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是重大的民生事業,“雙減”順乎時代發展的要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正本清源、整頓教育秩序、凈化教育風氣的重大舉措?!半p減”關乎教育的興衰和民族的未來,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