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永宏/江蘇大學教授

筆者的父親
父親進入重癥監護室已經10多天,盡管各種醫療方法都用上了,但是身體還是每況愈下,不斷惡化,生命垂危。父親即將走完他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與我們告別的時刻到了。
我知道,這個時刻終究要來,也早有思想準備。但是在這明月當空的夏夜,父親一個人正在病床上獨自與死神搏擊,所有親人都無能為力,心里不禁悲傷難受。
父親青少年之前的事情我知之甚少,對父親的了解也是在自己記事、懂事之后。看了父親寫的紀念爺爺的文章,以及《母親一百周年祭》,才大致對父親以前的事情有了一個輪廓性的了解。
父親1929年4月初出生,出生時大雨滂沱,故取乳名“雨兒”,小名“橋生”。父親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在那個時代算是中國社會的最底層。也許是少不更事,即便如此,在父親記憶里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滿是奶奶的慈愛。及至十歲之后,爺爺開恩答應送父親讀私塾,并按家族輩分賜名“慶瑤”,私塾先生依名送別名“燕臺”。那個時候在私塾里常讀古書、古文,父親讀書很好,深得先生喜愛。后來,由于家庭困難,大伯、二伯外出打長工,家里需要人手幫忙,爺爺、奶奶就不再讓父親讀了,所以父親讀書的時間是斷斷續續的。
從父親的簡歷得知,1947-1948年,父親在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第二醫學衛生隊學習,1949-1950年從如東縣中學初中部畢業,1951-1954年在如東縣人民政府當秘書,1955-1958年在華東水利學校學習。父親初中畢業的時候已經21歲了,雖然沒有讀過高中,但當時就讀的華東水利學校相當于現在的大學。父親的這段經歷,讓我感到很驚奇。父親沒有正規讀過小學,21歲才初中畢業;沒有讀過高中,近30歲才大學畢業。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從父母目不識丁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放牛娃”,能夠進入縣政府工作,之后又放棄當官,繼續完成學業。我想,這恐怕既是因為父親個性頑固想堅持讀書,也是那個時代的“神奇”。
1959年,父親被分配到如東縣水利局從事專業工作。由于經常在戶外工作,父親體弱多病,三年后轉到教育部門從事教育工作。從此,父親就一直在栟茶地區的學校做教師,直至1982年退休。
退休在家的生活,父親常陪母親做家務活,養雞、鴨、豬、羊,偶爾也去田里干點農活兒,但主要是自娛自樂過自己的讀書生活,這對于他身體狀況的好轉,起到很好的作用。
1995年夏天,在我女兒出生的當天,父母親離開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土、嘔心瀝血建造的老家和親切熟悉的鄉親,義無反顧、毅然決然地趕到鎮江,幫我照顧小孩。從此與我們朝夕相處,定居鎮江整整24載。
好學。所有認識他的人都知道,父親一生中沒有其他特別的愛好,唯一的愛好就是喜歡讀書、學習。如果沒有他對讀書、學習的孜孜以求,也就不可能造就他的那些讀書經歷。父親對我們兄弟兩人的教育引導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父親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對我們影響深刻、令我們受益終身。
記得我上中小學的時候,常翻閱父親的教學備課筆記,現在想起來,那應該屬于教科書式的范本和模板;父親的字寫得很好,無論是硬筆字,還是軟筆字,端莊雋秀,力透紙背、大氣磅礴,非吾輩能望其項背;父親文采飛揚,《紅樓夢》《三國演義》中的詩詞典故都能倒背如流,且自己寫得一手好文章;父親博學多才,當老師時教過語文、數學、地理、歷史、英語、音樂。神奇的是大學時學過俄語,“文革”期間自學英語,“文革”后成為在農村地區難覓的英語老師;父親是個標準的書迷,幾乎書不離手。在鎮江期間,白天大半時間都待在學校閱覽室。我家里的各種英文詞典、中文詞典幾乎都被他翻爛了,且處處有備注,時時做筆記。
剛直。父親把在書本中,求真理、辨是非、識善惡、講對錯的秉性和思維,也淋漓盡致地帶到日常生活中。父親一生潔身自好、剛直不阿、一身正氣、嫉惡如仇、藐視權威……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個性讓他贏得了大家的敬重,同時他又能吃苦、吃虧、受挫。小時候會聽人說,父親在學校常被人欺負,甚至還有人說他是書呆子。父親每每聽到這些傳聞,總是不屑一顧、嘲諷一笑。現在想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個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在那個小人得勢的環境里,父親的處境,猶如虎落平陽、蛟龍陷塘。嗚呼哀哉!
有恩情。在小時候的記憶中,父親的身影很少出現,那時他住學校,平時也不在家。朦朧記憶里,感冒發燒了會被他抱在懷里。他每次從外邊回來,會帶一點那時難得一見的糖果,還有肉,在家里燒得香噴噴的。總之,父親每次回家我們都很高興。
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受到父親的慈愛逐漸加深、變多。記得高中期間,周末回家返校,離家不久后,天變陰后下雨了。父親就從家里追來送傘,追上我的時候已離家很遠。這個事情距今近40年,我始終沒有忘懷。
1982年我高考考得不好,感覺父親為此暗自唉聲嘆氣,很失落,但是他仍對我抱有信心。落榜后,當他看到我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頗為欣喜,鼓勵我來年再考。父親帶我到學校求老師,讓我繼續到校學習,這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真正的“羞愧”,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父親的恩情,我也從一個頑童轉變成一個上進青年。

筆者父親(右)與老同學俞邃院士
24年前,父母從開闊的農村老家來到有我小家的城市鎮江,對于個性無拘無束的父親,面臨適應新環境的挑戰。在當天吃晚飯的時候,父親若有所思地說:“我們來鎮江,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帶好小孩,其他一切都圍繞這個中心。”如今,父親在臨別前也終于等到了海外學成歸來的孫女。
父親脾氣有時很大,人所皆知。肆意任性,訓母親、批弟妹、罵兒子。但是也有例外,對待兒媳婦,相處幾十年,從未紅臉高聲,總是輕言細語、溫暖有加、視同女兒。對孫輩亦是循循善誘、孜孜不倦、體貼寵愛。
有才智。許多人誤認為父親迂腐呆板,其實才智過人。不說父親的廣聞博學、琴棋書畫,僅從其“雕蟲小技”也可知其才智一二。父親小時候,地主來村里走訪游玩,召集大家在一起猜謎語,猜對獎10只燒餅。地主出了一個謎語:“在家四只腳,出門八只腳。”眾人無人能答,地主得意譏笑。這時父親卻說:“其實我早知,只是不想要燒餅罷了,謎底是一乘轎子。”還有一次,父親陪爺爺去別人家買小牛,小牛因依戀母牛不肯走,爺爺折騰了很長時間也牽不走小牛。這時,父親計上心來,讓爺爺只顧牽母牛回家。最后,小牛乖乖地跟在母牛的后邊便回家了。小時候,有一次和父親到河里游泳,看到父親能將小半個身體露在水面之上,而且游得很快,讓我佩服;上小學時,為了參加學校運動會,我們兄弟在門口場上練習跳高,父親看到后告訴我們,除了一般跨越式外,還可以翻滾式跳高,并親自示范,讓我們大開眼界……
有情懷。父親的家國情懷。父親幾乎沒有給過我們任何有關人情世故、江湖碼頭方面的教導,父親的說教猶如報紙社論和新聞聯播。一是這方面他可能教訓多、經驗少;二是怕我們走歪路、做錯事。所以,父親的說教顯然效果不佳,我們基本屬于排斥,有時甚至反感。其實,對于父親而言,這些說教既非空洞,更非虛偽,而是真情實感、言出肺腑。父親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庭的變化,翻身得解放后,使得他由衷擁護共產黨、熱愛國家。
父親的社會情懷。父親有一顆俠義仁愛之心。他不畏強權,路見不平,敢于抗爭。父親有憐憫之心,同情弱者,父親的朋友大都是底層善良的人。在老家,聽到別人有困難,特別是有讀書上學的需求,他往往會主動關心,常常將這些需求轉交給我們解決。在我工作成家之后,父親便很少批評我,只有當別人給我送禮時他會批評我,我總解釋說是正常的禮尚往來,他半信半疑。對于送禮這件事,他深惡痛絕。
父親的自然情懷。父親熱愛大自然,有深深的自然情結。父親有幾個和自然有關的喜好,一是栽樹。我們小時候,家前屋后栽有好幾種果樹,這在當時缺衣少糧的農村很少見。印象特別深的是門前兩棵大桃樹,春天時分桃花爛漫,夏天我們就爬上樹吃桃子。還有一棵香櫞樹,也是少有的。當然,最值得自豪的是現在依然高聳挺拔的銀杏樹。二是養雞。父親退休后每年會在老家養不少雞。父親給這些雞都取上名字。他自己只吃雞蛋,不吃雞肉。三是養鳥。父親小時候養過一只會說話的“八哥”,退休后在老家養過不少鴿子,這些鴿子他也從來不吃。如果有條件,父親一定會養更多動物和植物。
邊想邊寫這些關于父親的文字,不知不覺中,外邊的天亮了,朝霞映紅了天際。冥冥之中,黑夜白天,猶如生命的輪回。父親的臨別,將帶走黑暗,留下一片光明。父親一定希望,我們有勇氣、有能力擁抱并珍惜這新的充滿生機的一天。
父親的一生不算短暫,生活豐富多彩,生命的涵義不朽于天地。四代親人陪伴左右,向您道別:爸爸,慢走;爸爸,走好!
我們還有媽媽,我們會像您一樣陪伴與珍愛我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