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珠妹
摘 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打破了我國城鄉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多農村人員前往城市務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和引導,在心理上、學習上都需要教師的格外關注。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更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文章從留守兒童概述入手,對農村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策略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核心素養;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1-0079-03
留守兒童是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形勢下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這些留守兒童由于缺少良好的家庭情感教育,常常表現出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情感顧忌等心理特征。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師的工作難度,限制農村初中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有著較強人文性的學科,是情感教育的載體,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充分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學習狀況,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提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留守兒童概述
留守兒童是一個群體,是一個集合名詞,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人群向大城市涌進,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農村家長尚不具備兼顧孩子與工作的能力,迫于無奈只能將孩子留在農村老家,由老人或其他監護人監護照看,由此在廣大農村產生這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往往存在心理陰影,缺乏安全感。在學業方面,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管和教育,常常表現為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成績不理想。因此,如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提高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是一項重要任務。
二、農村初中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1.片面強調成績,忽略心理健康狀況
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部分農村教師及家長仍然認為農村學生只有考上好的學校才有機會改變命運、改變生活,從而導致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仍然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根本無暇顧及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實際學習效果。這使得部分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管和教育,在學習上產生懈怠感、懶散感,甚至出現課上不認真聽講、課下不按時完成作業的現象,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2.按部就班教學,忽略身心發展規律
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沒有充分關注和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認知狀況,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并要求學生進行大量背誦,做大量的習題。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地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導致他們學習難度更大,學習興趣更低,學習效果更差。
3.不重視素質教育,忽略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在農村教育中,仍然存在不重視素質教育的現象。部分農村教師自身綜合素養不高,教學觀念落后,不愿意主動學習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能,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注意對學生思維能力、人文素養、品格意志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嚴重制約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策略
1.強化課堂教育,引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語文是一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是初中階段三大基礎學科之一。語文課堂教學是拓展學生眼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對于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而言,首先,教師要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為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農村學生學好語文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要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向學生傳遞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從而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情感、錘煉學生意志、端正學生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教師要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加強對農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有效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從而全面促進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所有農村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背影》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階段自行找出文章中交代的關于“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的關鍵詞句,“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家庭慘淡”“父子離別”“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其次,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這些關鍵詞句,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文中的父親在失業與家庭慘淡的雙重打擊下,仍然對兒子表現出濃濃的愛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再次,教師可以詢問班上的留守兒童,他們父母外出的原因,并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外出打工的父母和《背影》中的父親是一樣的,對他們有著濃濃的愛。父母外出打工并不是不愛他們或者拋棄他們,而是想要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讓他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最后,教師可以讓這些留守兒童列舉一些自己父母平時關心自己的事例,來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加深他們對父母的理解,使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從而進一步強化情感教育的效果,促使留守兒童更健康地成長發展。
2.創新教學模式,培養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習慣的軌跡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受益終生,反之則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一生。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閱讀習慣、書寫習慣、勤于動筆的習慣等。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導致他們缺乏父母的約束與監督,逐漸養成一些不良學習習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祖輩們受“隔代親”、文化水平有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重養不重教”的現象,導致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都存在不良習慣,如寫作業散漫拖沓、學習態度不端正、作業完成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還有部分留守兒童存在不帶作業回家、隨意抄襲作業的現象。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都會對學生語文學習乃至整個課業的學習效果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加強對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教師要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己不可能時刻都在學生身邊,能給予學生的監督和指導是有限的,要想幫助學生切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必須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和實踐感,從而讓學生愿意在課堂內外自主地踐行和堅持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行動的最好動力,因此教師必須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享受學習、愛上學習,愿意主動去學習,從而逐漸在快樂學習中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大致了解文章內容與含義后,組織學生以辯論賽的方式來開展本課的學習。教師先提出辯論主題——愚公移山是否可取,并根據學生的觀點,將學生分為正反方兩組。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收集辯論素材,整理辯論思路,進行組內討論,并選取代表在課堂上作為辯手發言,最后讓學生自由辯論。值得注意的是,在辯論結束后,教師在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時,要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要表揚學生的參與精神而不是觀點的對錯,為學生留下一個開放式的辯論結果,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能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讓學生自主地深入到學習中去,搜集資料、整理思路并進行辯論。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留守兒童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3.自主合作探究,搭建留守兒童心靈溝通橋梁
大多數留守兒童長時間和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呵護和關愛,缺少和父母的有效溝通,這就導致他們常常表現出性格孤僻、自卑、叛逆等心理狀況。這樣的心理狀況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會到來極大的影響。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很多內容都源自于生活,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有著較大的關聯,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留守兒童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可以進一步鼓勵留守兒童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增加學生間的溝通交流,讓他們在相互協作、相互溝通中逐漸敞開心扉,感受到來自同學、老師的關心和幫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從而為其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變色龍》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組,并為每組分配不同的表演片段,然后引導各小組成員自主分配角色,如赫留金、奧楚蔑洛夫、葉爾德林及圍觀者等,并針對表演片段自主彩排,最后再讓各小組根據文章內容及先后順序,分組進行情境表演。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能幫助學生更形象、立體地理解文章內容,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等,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在表演和回答等環節,教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狀況,多鼓勵留守兒童大膽地參與表演、回答問題,讓其在不斷嘗試、不斷合作中逐步變得樂觀開朗。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容小覷,其關系著農村家庭的幸福、農村教育的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滲透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俊山.進城就讀初中的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及教育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1(11).
[2]鄒學明.淺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留守兒童[J].課外語文,2016(09).
[3]李艷英.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的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4).
[4]吳立清.農村中學初高中語文銜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10).
[5]黃云山.課堂“沉默”何時了——關于激活農村中學語文課堂的幾點思考[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6]吳淑榮.農村中學小班化語文課堂優質化教學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Zeng Zhumei
(Yongfu Middle School, Zhang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Zhangping 364401, China)
Abstract: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has broken the boundar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More and more rural people go to cities to work, resulting in a special group--left-behind children. Due to the long-term lack of parental care and guidance, left-behind children need teachers' special attention in psychology and learning. The infilt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but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Starting with the overview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quality; core competence; healthy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