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
傳統的計算課堂大多只有單調的算法識記和枯燥的計算技能訓練,導致很多學生對計算興趣不濃,甚至只會套用算法計算,對算理理解不透徹。前段時間,筆者參加了長沙市望城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主題研賽培活動,發現計算課堂的一些新方法,讓課堂從“枯燥”慢慢走向“溫暖”。筆者從創設情境、構建知識結構和溝通知識聯系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在計算課堂里領學生進一個“計算知識境”
基于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小學生的學習往往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會倍感興趣。小學數學中大部分學習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計算教學也不例外。在計算課堂里,教師引入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來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并積極主動地運用計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創設學生喜愛的游樂園生活情境,學生從價目表中發現數學信息,由此提出有關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數學問題,計算課堂變得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計算課堂生動有趣,學生在愉快中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計算課堂。再比如在閱兵方陣里學口算除法,分蛋糕學同分母或異分母加減法等計算課堂里,學生學習起來都是興趣盎然。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計算課堂的開始,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夠培養學生運用計算途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在計算課堂里為學生串一條“計算知識珠”
教材內容都是從易到難、螺旋上升的,所以在教學某個計算知識點的時候,可溝通與之相關的前后知識,前后知識“求聯”,使學生的認識和思維融會貫通,讓學生在計算課堂里體會到計算方式的靈活性。如在教學“多位數乘兩位數”這一知識點時,口算600乘以21等于多少,是把整十整百的數看成幾個十或幾個百,也就是看作一位數,所以多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在筆算489乘以32等于多少時,教師先問學生:“能不能先不筆算,估算一下結果大約是多少?”這時,學生可以把489乘以32等于多少看作490乘以30等于多少。在估算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把多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了可以口算的多位數乘一位數了。最后,教師才讓學生筆算,學生列豎式筆算后,問學生:“豎式里的978和14670是怎么得來的?”學生說是978是489乘以2得來的,而14670是489乘以30得來的,再把兩個乘積相加,所以多位數乘兩位數也轉化成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可見,原本多個“各自為政”的計算方法,找到知識之間的縱向聯系,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也就是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如果教師能幫學生找到穿珠子的這條線,就能降低學習難度,所以課堂結束時,一個學生不禁感嘆道:“原來數學沒有那么難。”學生在運用計算解決問題時,就能找到簡潔合理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
三、在計算課堂里為學生栽一棵“計算知識樹”
小學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前后知識聯系緊密,但時間跨度又大,比如:除法,在二年級下冊學習表內除法,到四年級下冊才會出現口算除法,然后才是筆算除法。在這個時間段里并不是計算知識就停止不學,而是交織著其他計算知識——乘法。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他認為學生要理解知識的基本結構,才可能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從上面的兩個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計算課堂需要引導猜測后面的知識和回憶前面的知識,前面的知識是后面知識的基礎,后面知識是前面知識的發展,教師在計算課堂里幫助學生栽一棵不斷延伸彼此相連的“知識樹”,那么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再是零碎的相互孤立的知識點。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自然會遷移到與之相關的知識尋找簡潔的運算途徑。
計算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計算能力不僅在于速度還在于靈活度,也就是計算思維。計算速度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但計算思維是很難通過機械的訓練達成的,還需要我們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增長智慧,開智心靈,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